“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黄亚生虽然在前些年写了这本书,但是就目前经济形势来看,它是非常有预见性的,他以一种崭新的观点另辟蹊径,对中国的经济,制度,包括政府政策在内的一系列畸形认知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中国政府目前仍存在的这些错误的做法并未有很大的改善,借助房地产拉动当地的GDP,不惜牺牲农民的利益采用行政命令行政强制等手段迫使他们低价出卖自己的土地供政府高价卖出,从而使政府在中间获得巨额差价利润,房地产商不是受益者,农民更不是受益者,真正受益者的,其实是政府。过度剥削农民的利益,搜刮百姓的财产,短期是可以起到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三驾马车之一,内需,是在中国严重不足的,人民毕竟是社会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如果让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是不可能产生内需,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的。政府歧视民营企业,独宠国营企业,谄媚外资企业,它错了。国营企业正是因为获得巨大政策优势,他可以肆无忌惮毫无创新端着铁饭碗,它带动的经济增长根本配不上它庞大的规模,很多外资愿意挤进中国的市场就是看中了中国内地竞争压力小,并且政府给予了完美的优厚待遇,外资本身不会带动经济的发展,想通过溢出效应偷学技术的政府,打着华丽的牌子吸引外资,实际什么都学不到,任何一个欧美国家都不愿将自己的技术拱手让给你,而你所得到的,只是它们嚼了又嚼,嚼烂了的碎渣,一些残羹冷炙罢了,而其实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是那些民营企业,欧美很多国家的例子印证了这一点,很多具有实力的大企业都是从这些民营企业中诞生。高中时候,政治老师没有深讲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有大量的流动劳动力,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规模,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会是这样,现在终于明白,政府在农村给予农民低收入,低保障,是他们不得不为了养家糊口而背井离乡,这就形成了与国外截然不同的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不是资本,设备的转移。这间接加速了中国经济的疲软,增长的缓慢。这也解释了西部沿海地区为什么长时间得不到产业的升级,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一直做的是低端产业。作为一个企业,如果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可以使用,为何要去牺牲高价投资研发新产品,冒着亏损的风险进行产业升级呢?利用这些廉价的劳动力,是最稳定的经营方式,意味着投资成本少,风险小。中国经济存在跟多问题,需要政府改变金融政策和经济制度。政府在短暂这几年是看不到的,而要做出改变,一蹴而就或者不劳而获也是不可能的,经济结构畸形促使经济改革迫在眉睫,希望政府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全书其实主要就印度在未来能否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从中印两国的最近二三十年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对比,根据我的总结,一方面,印度在软件行业的优势相对比较巨大,电影行业也还不错,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金融和法律体系相对于中国比较宽松和健全,对于印度的民营企业的保护促进在基于中国的经验总结后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但是印度的种姓制度以及印度的受教育程度比中国低很多等方面是印度非常大的劣势,印度在后续阶段如何发展和改进自己的劣势将会是一个很好的看点。另一方面,全书极大地批判了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对于国有企业的过度扶持,对于外资企业的过度吸引,比如上海,以及在金融方面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导致国内现阶段民营企业也就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处于不利地位,民营企业效率相对较高,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对于就业人口的增加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等方面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对上海过度吸引外资和浙江省较为发达的民营经济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以此作为上海本土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强大是由于民营企业没有很好地发展环境(包括金融环境和政府的支持方面)的依据。不过在我看来,任何政策和制度的制定都要从政策和制度制定和形成的那个阶段去看他的正确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有些政策和制度的发展弊端必然会表现出来,当前政府急需解决的应该是如何在当下这个经济发展环境下逐渐加快金融和法律体系(相对于印度而言)的改革,使得金融和法律体系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一步前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读完黄亚生教授的⦅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开放的市场、宽松的制度、适度的监管、最有利于有竟争力的企业创造价值。篇幅不多,故观点多于论证。很客观中肯,只是因为是采访摘录的原因,感觉前后有些重复。大致的观点有:1,强调中国模式并不独特。2,支持温州模式,唱低上海模式。3,与中国模式相比,更支持印度模式。4,强调了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性。5,呼吁进一步的金融改革。非常真诚的一本经济学读本,书名带点讽刺意味,内容却很朴实。没有请人作序,没有请人推荐,简简单单开门见山。站得高看得远,独立清醒地看待中国发展的问题。采用大量的比较研究深入挖掘中国经济高增长背后触目惊心的牺牲及对中国经济发展预测以及结构性调整思考,本书中弥漫悲观与期待,反映出这位海外华人学者对祖国的热爱和担忧,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