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死亡读后感400字(3)篇

读完了张贤亮先生这部作品,心中充满了与他一样被压抑的情绪和情感。这本书其实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张先生人生被压迫的阶段,最黑暗的时刻,他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和后来的一些作品中,那些客观的理论坚不可摧又绘声绘色的根本原因,也是他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的道理所在。
这部作品单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考量,是很出彩的,但从小说的构成角度,在叙述上比较浮躁,情节上略有单薄。创新上却又思维跳跃,几种场景像幻灯片一样彼此穿梭,而且在描绘内心的感觉上与渡边淳一有着类似的细腻,综合来看非常优秀。
如果初读张张贤亮先生的作品,更推荐之前那本《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待对作者和作品有了一定了解,再读此书无妨!
全文看的有点精神分裂,一会文革,一会现在,直到看到最后,才明白为何主人公后来交往过的女人有第一个爱人的影子,也有他母亲的样子。当他备受身体上的苦痛和失去母亲的心理剧痛,文革时期的爱情给了他活下来的希望,让他对这个世界还有一点眷恋。把自己的伤疤反复揭开展示给别人看是一种勇气,我可以想象张贤亮写这部书时那种极度抑郁、心里揣着一把火想要发泄的心情,还好,他把一切写了出来,有了释放的出口,不然他几乎坚持不到78岁自然go die.他曾经说过习惯死亡是他最满意的一部作品,不是火遍大江南北的绿化树、也不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而是习惯死亡,我想我可以理解了。这部书给我的震撼是从发梢到发尾、到脚趾的颤抖,阅读的时候可以跟着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你就知道我也多喜欢这部书、还有这个抗打压、有点小幽默大才华、已经作古的老头。
习惯死亡读后感400字 第(3)篇总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又是一本每个活着的中国人都应当细读的经典。写作技巧:不断地在不同时期的幻想、不同人物之间关系的回忆以及真实世界现实处境之间来回穿梭,受马尔克斯的一点影响,但痕迹不深,叙述往事时有一种压抑的连贯,文字上采用的第二和第三人称却给人那么真实的第一人称的感觉!很像高行健的《灵山》中的写法,代入感很强。让人觉得自己在随着作家亲身到过一些地方,亲身经历一些事情。很奇妙。内容:张的文字与其人格相似,充满“政治和女人”,大概他觉得,政治和女人是构成男人的两个基本要素,而政治上的苦难可以在可爱的女人那里得到慰藉,即便男女之间肉体上的苦难,依然可以通过精神得到慰藉,然而男女感情上的苦难,根据此书的写法,只能通过回忆来祭奠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