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灵与肉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3-19 17:32:24 读后感
灵与肉
作者:张贤亮
张贤亮说:"世界如果没有女人便不成其为世界,如果我在摇篮中发现这个世界没有女人,我一定在摇篮中自我窒息而死。"《灵与肉》是张贤亮的中短篇合集,包括《灵与肉》、《刑老汉和狗的故事》、《吉普赛人》、《四十三次快车》、《霜重色逾浓》五个短篇和中篇小说《土牢情话》。其中,中篇小说《土牢情话》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一个年轻的“摘帽右派”在文革中蹲土牢时遭遇的一段感情经历。姑娘姓乔,丰腴、妩媚而又端庄,是看押我的班长。因为爱我,不顾危险夜里送饼子给我,夏天利用职权把我安排在靠窗凉快的位置,冒死往外递条子,得知我将被迫害,大胆提出私奔。可我,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对信念虔诚的悔悟,全部向当局坦白,导致善良的乔姑娘被领导糟蹋。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
灵与肉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贤亮的大名鼎鼎,作品却是头一次看,《灵与肉》这里面的6个短篇,看得我很压抑,也许与那个年代有关系,伤痕文学流行,里面有批判的成分,也有变化的冲击,那个时候人相对来说还是朴实、保守的多,没有那么多心思考虑别的,吃饭问题尚可刚刚解决,别的想的就没那么多。4星,是因为6篇里,只有3篇个人觉得写得好,不可能每个都是精品。

许灵均,他的成长经历,让他看清了这个世界,他也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出国的诱惑很大,他不可能不心动,他已经走过的日子算是令人痛苦的,但是,作为身在其中的他自己,他却不仅用他的理性去分析,而是更多地用感性分析。在劳作中,他付出过,不仅汗水,还有他的感情。在他工作的时候,他都是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他的土地,对待他的工作,对待他的学生、周遭的人以及他的家人。因而,他无法忍受自己的肉体与灵魂的分离——身处异地却想着家,想着那片土地,想着那些人。

邢老汉的狗,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寄托,他的心思狗懂,他的心里话也只能和狗狗诉说,当一个人的精神防线崩溃,真的是病来如山倒,邢老汉真的可怜,一个女人可以把日子过得很好,一个男人就不行,因为收拾的家,不像个家。

土牢情话,那个时候人们不是不渴望爱情,只是条条框框太多,限制了爱情的自由,偷偷的爱恋,往往也会是会刻骨铭心的,虽然没有修成正果,但是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最深处,不忍心去触碰,那种淡淡的爱恋。对比现在,或许会爱的轰轰烈烈,但是删除对方,就可能形同陌路,速食爱情真不可取,当然我也是片面的说,要不然怎么解释一见钟情呢?

灵与肉,哪个占主导?二者还是统一的好,不能两张皮,应该是同频共振,只有这些才能安心。

灵与肉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我一直很抗拒看那十年相关的文学作品,因为我难以承受那个荒唐岁月里的种种丑恶与残忍,对人性的摧残。总说“文革”对知青的残害,但其实残害的又何止那些知青呢?记得《我读2》里梁文道提到一本书,忘了谁写的,但里面还是有提到说对知青来说的下乡的凄凉的生活,其实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世代劳种的农民已经以这样的生活过了数千年了。我觉得其实对那些知青来说,真正摧残他们人生的应该是无休止的摧残和信念的彻底毁灭,对自我的怀疑……这才是那十年真正可怕的东西吧。《灵与肉》里也有痛,但更多的却还是人性的温情和对生活的不放弃。

我也不是很喜欢看乡土文学,但张贤亮的小说里透出的是大地厚实淳朴的气息,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让人读着特别踏实。他笔下的大地,温柔亲切,怀抱无私地向着在她的身躯上诞生成长的人们张来,随时准备迎接她的孩子,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对于农村总是有种别样的情怀,因为他们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呀。

灵与肉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看完了,又看了评论,我和大多数人的感受并不一样。

先说说叙事手法吧,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总体上来说是平淡叙述,很安静的讲述一个个本不算安静的故事。其实我感觉作者真的是轻描淡写了,有点放不开手脚的感觉,深层次的恐怖没有怎么着墨,当然可能另有深意,不过读完的感觉就是人物不够鲜活,很多人性的真实的东西没有写出来,像一个羞涩的青春期懵懂少年,只是轻轻的掀起了小小裙角,没敢窥视更多。

再说说主题《灵与肉》,肉上的东西,事件上的东西没有透彻的写到,灵上的东西,本质的东西自然也没有特别深入,浅尝辄止吧,刮骨刀换成鸡毛掸子,鸡毛掸子也有点夸张了,算是一顿棒子吧,应该起不到疗伤的作用。一本还能拍成电影的书,写到这里已经不错了,感谢作者。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