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 读后感(3)篇

#小紫学小扎# 19-21《腾讯传》帅哥吴晓波宣传好几年的传记作品,在腾讯小五年取得素材整理的精品之作。对于我们这批和互联网企业在同时代长大的孩子来说,腾讯成长的主要故事情节并不陌生,几乎在其成长的每个关键节点都像现在关注毛衣战一样捏着一把汗。然而,腾讯“携手”阿里逐渐成为世界前十,并为世界瞩目时,神一般的神话和传说也随之而来,两个本家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们讲的话、做的事都貌似通往成功之路……然而,这本腾讯成长史虽然只有十九年的故事,却饱含着各种在创业路上的危机。互联网泡沫中侥幸存活,几次和竞争产品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线赛跑,当面临产品突破危机时如何去自我否定、自我反思和自我进化,特别是在3Q大战中无论是互联网行业的安全性还是腾讯的开放性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这是一部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史,跌宕起伏却越来越向规范化与探索性迈进,甚至有点《伟大的博弈》里美国金融体系建立的味道。在所有互联网企业中,最喜欢腾讯和Facebook,也最喜欢这两位创始人的性格和做事方法,媒体也常把他们拿出来做类比。看完这本书时,刚好脸书向世界提出规划Libra世界级虚拟币白皮书,里面包括却不仅限于目前的微信和支付宝的金融服务功能,我们可以理解为脸书抄袭微信支付和Q币,而又在这两者之上。小马哥一直认定要做别人做过的,并专注于产品和用户体验,小步快走精心打磨,现在远在大洋彼岸的另一个小马哥(马克~扎克伯格)也正在迎头赶上,而这将是世界级别的金融支付体系对决。
企业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内部试错,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
微信的成功,有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在腾讯内部,先后有几个团队都在同时研发基于手机的通信软件,每个团队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没有竞争就意味着创新的死亡。即使最后有的团队在竞争中失败,但它依然是激发成功者灵感的源泉,可以把它理解为“内部试错”。并非所有的系统冗余都是浪费,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不创造各种可能性就难以获得现实性。
最大限度地扩展协作,互联网很多恶性竞争都可以转向协作型创新。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开放、协作、分享,首先因为对他人有益,所以才对自己有益。一个好的生态系统必然是不同物种有不同分工,最后形成配合,而不是所有物种都朝一个方向进化。在这种新的思路下,互联网的很多恶性竞争都可以转向协作型创新。利用平台已有的优势,广泛进行合作伙伴间横向或者纵向的合作,将是灰度创新中一个重要的方向。
进化度:构建生物型组织,让企业组织本身在无控过程中拥有自进化、自组织的能力。
进化度,实质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组织方式是否具有自主进化、自主生长、自我修复、自我净化的能力。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 读后感 第(3)篇终于借用春节和下班的时间,细细品味与研读完吴晓波老师多年来呕心沥血的又一部巨著。之所以我花的时间可能比一同看这本书的其他朋友长了很多,毕竟,我不仅是逐字逐句看完的全书,更是一分读带着三分想。
18年的公司创建里程,也正是腾讯陪伴着我从18岁的成年一直到如今36岁的中年,从进入大学后对网吧里QQ的萌动好奇,到通过QQ添加同网吧上网的美女,再到借用QQ开始的互联网创业实践,一直到毕业后的互联网创业里程,最后进入到如今所在的本地移动运营商担任中层管理干部,可以说腾讯和QQ几乎陪伴了我一路的青春岁月,所以我才边读边想,一份是回忆逝去的那些用QQ来创业的大学青春;一份是反思08年曾经与它的擦肩而过的惋惜遗憾与否;最后一份是站在商业的角度,通过18年来腾讯的跌宕起伏,纵贯眼下互联网商业经济的边界与前途命运。
感谢小马哥的那句话,并与对互联网充满兴趣的各位年轻朋友一起共勉:“不管已经出现了多少大公司,人类依然处在互联网时代的黎明时分,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无论我们的青春,还是我们的未来,都与这样的互联网时代机遇和洪流一起裹挟前行!一起加油吧!@乐乐爸 @丫H @陆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