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5-23 01:26:37 读后感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作者:梁金豹
阅读,是通往人类文明的途径,100位大师的心得与感悟,播洒了一路的智慧之光,像路标一般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沿着满径的书香 走来,我们一定会收获人生最丰硕的果实……《百位名人读书心法》一书精心撷取了古今中外 100位名人、伟人的读书心得,按编年的方式进行编排,并分为上、中、下三篇,力求做到条分缕析,让人读之有所收获。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 方法和艺术是成功的桥梁。读书的目的在于把书中的知识化为行动,把理论化为实践,把知识营养化为自己的理智,把科学知识化为生产力。否则,那种读书如蝴蝶采花,没有创造;如蚂蚁搬运,没有建树,只能是学而无成。读f书“应该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甜的蜜来”(培根语)



◆ 第2章 读书的意义


>> 爱默森读书有三个原则:不读问世不到一年的书;不读不着名的书;不读不喜欢的书。 


>> 美国女作家玛利·沃特利·蒙塔古说:“没有任何娱乐能像读书这样便宜,也没有任何享受能像读书这样持续久长。”


>> 严文井是我国着名儿童作家,他在谈到自己的读书生活时说:“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找、靠近知识。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在他自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走出倒退的路。 

    “当我明白了自己读书非常少的时候,我就产生了强烈的求学愿望。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 

    “如果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答,我就去向古代的智者和当代的求索者求教,按照一个明显的目的,打开一本又一本书。 

    “有的书给我许多启示,有的书令我失望。即使在那些令我失望的书面前,我也是感觉有收获,那就是道路没有完毕,还得继续走下去。 

    “书籍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着我们。当你打开任何一本书籍的时候,马上就会听见许多声音,美妙的音乐或刺耳的噪声,你可以停留在里面,也可以马上退出来。 

    “至于我,即使那本书里有魔鬼在嚎叫,我也要听一听。这是为了辨别小夜曲、牛哞、苍蝇的嗡嗡、狮吼和魔鬼的歌唱有什么差别。这些差别,也是知识。” 

    “书籍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即使没有上过任何学校,只要你愿意去求教,它们都不拒绝。 

    “我读过一点点书,最初是为了从里面寻找快乐和安慰,后来是为了从里面寻找苦恼和疑问。 

    “只要活着,我今后还要读书,这是为了更深地认识我自己和我同辈人知识的贫乏。 

    “书籍,在所有动物里面,只有人这种动物才能创造出来。读书,人才更加像人。” 


>> “字里乾坤大,书中日月长。”


>> 学问一途,贵在专精深透,不专便无以精,不精便断难深透。古代学人的韦编三绝、皓首穷经,可以说是专的典范。


>> 迂执


>> 古往今来,读书作为一种高雅的享受被人们赞叹不已,所谓箪食瓢饭,所谓陋室生春,所谓红袖添香。


>> 太多的逸事珍闻的迁延流播


>> 我认为,读书与做人息息相关,二者是成正比的。一般来说,能读书、会读书、想读书,书读得多的人,学问越好,知识面越广,知书达理,为人品行,道德修养也就越好。当然,也有例外,人不如文,文不如人,文人相离的情况历史上不乏其例,可这毕竟是少数。我以为读书的关键是明理,多读书不仅能使人辨是非,知善恶,荡心境,去烦恼,更能提高做人的层次和品位。


>> 清代作家和戏曲理论家李渔说过:“惟好书,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除。” 


>>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 明人钱琦就认为“独有书可医胸中俗气”。



◆ 第3章 要善于读书


>> 周恩来总理曾把我国三十个省市,编成一首七言诗: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 

    四西二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 


>> 有人把我国历史朝代的顺序编成了一首打油诗: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 朱熹的读书方法可以概括为六句话二十四个字,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


>> 读书忌“五失”——袁桷善谈读书 

    元代人袁桷善,少年时读书不得要领,费了不少工夫,却进步甚微。后来,他经过反复琢磨,总结出自己之所以如此,全在于“余少读书有五失”。因此,他大力提倡读书切忌“五失”,并身体力行之,终于成为我国有名的文学大家。 

    他所忌的“五失”是: 

    1.“泛观而无择,其失博而寡要。”即读书时切忌不加选择地求广博,不去循序渐进,择精研读,这样必然会事倍而功半,收获甚微。 

    2.“好古人信行,意常退缩,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读书若一味迷信崇f拜古人,退缩不前,丝毫不敢创新、超越,那就永远难以立业成事,大有作为。 

    3.“纂录实故,一未终而屡更端,其失劳而无成。”虽然辛辛苦苦,手不释卷,但心猿意马,变化多端,无主攻目标,只能是行行了解了皮毛,行行皆不精通,最终也是徒劳无得。 

    4.“闻人之长,将疾趋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不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事事跟在人家后面,盲目地模仿别人的长处,只会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一样,学不到真本事,后倒连自己的东西也丢失了。 

    5.“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不甚者也。”好高骛远,不扎实地学习基本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便奢想写出锦绣文章,只能是空中楼阁,失去的时间、精力就更多了。 



◆ 第4章 名人读书方法


>> 有个名叫王庠的人在应制举时,向苏东坡请教读书方法。苏东坡就给他写了封回信,信中有这么一段话: 

    “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之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实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内容丰富的书籍就像大海一样,百宝俱全,应有尽有,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分。所以,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须集中注意一个问题。比如,你想研究历代兴亡治乱和明君贤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再想别的什么问题了。又如,另一次读书,你想考虑史实古迹和经典文物,仍用同样的方法办理。 


>> “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这是宋代大文学家,杰出诗人陆游读书生活的自我写照。


>> 南宋人陈善着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f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艺术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了,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 


>> 陆九渊——涵泳法 

    “读书且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 第5章 名人闲谈读书


>> 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


>>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35.《百位名人读书心法》n一年来读书不少,但觉精进不多,于是借来此书解惑。不喜欢编目和排版,内容未限于题述,涵盖了作者归纳的读书意义和方法、名人的读书方法和议论四大部分。建议仅看“名人读书方法”一章精华即可。看了这么些名人读书方法,其实难论好坏,个体的阅读能力本身也存在差异,因此,明白了唯找到“适合”方能得益。可以思想解放一些,由着自己的个性、气质、爱好去选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该博的博,该精的精,读杂一点没有关系,要敢于、善于质疑,遇到难题可以跳过去。重要的是要善于结“网”,广博结合,先博后专,再由博返约,达到才学识三长的目的,最好能学习掌握“书的思想方法和艺术性”,摄取书的灵魂。书中建议青少年朋友:应该尽早完成从“用感情读书”到“用理智读书”的飞跃,辩证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提的很中肯,若能早得此点拨就好了。摘录部分与自己理念相和的读书方法:一目十行/十目一行法、陶渊明-不求甚解法、鲁迅-多翻法、叶圣陶-由浅入深法、杨大眼-耳读法、苏东坡-八面受敌法、秦牧-鲸吞牛食法、刘征-信马由缰法 、朱光潜-读写结合法等。归纳来说:一是大量阅览、泛读,二是选择性研究、精读;三是由浅入深,每次阅读着重某一个方面。即是我认为的最简即最佳方法。一直不知道什么叫做书读得多?“毛泽东同志17年借阅图书2000余种5000余册。”这下有个榜样了。然书多易使读书不专精,使读者迷方向,并非越多越好。为保证阅读时过脑,阅读后思考,我开始写读书笔记,虽然有时会拖延,会烦躁,但仅读写结合这一点就大大提高了我的阅读效率和思考力,也推荐大家都试试看。今年已过半,由于一些长篇小说和知识类书籍耗时较长,目前365天/100本的量化目标可能需要调整,打算不再猛赶进度,沉下来针对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书籍,花点时间啃一啃,同时增加听书的比率,提升听学能力。我相信读书是实现自我成长和自由教育的捷径,也是幸福感的源泉之一。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每个人读书都有各自的解读与见解,阅读《百位名人读书心法》百位名师的心得体会,真是播撒了一路的智慧之光,值得借鉴与学习。

不怕千招会, 就怕一招精。读书,应带着问题去读,如何高效读书? 跟着自己感觉,以能解决问题,合适自己为主。切莫用一个华而不实的方法和战术,在阅读时能够摒弃不得法的阅读习惯和作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英国哲学家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足以变化气质呢。

读书,作为一个目标而存在,总是那么美丽而优雅。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