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重现上甘岭战役:血雨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4-28 20:14:12 读后感
重现上甘岭战役:血雨
作者:叶雨蒙
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获奖作品,朝鲜战争权威作家叶雨蒙经典巨著。《朝鲜战争全景纪实4:血雨》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结束第五次战役后,“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和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不甘失败,调集了六万精锐部队,发动了残酷的“金化攻势”。在仅有四平方公里的战区内,敌我双方共投入十万余人。战斗程度之激烈,在朝鲜战史和世界战史上均属罕见。双方死伤近四万人,战区内几乎无一具完整的尸体。我志愿军付出巨大代价,最终赢得了朝鲜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战,即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重现上甘岭战役:血雨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让历史告诉未来

——评《朝鲜战争全景纪实4:血雨》

 

让历史告诉未来,首要的一点,是这本书记载的历史要有绝对的意义——或有巨大的可借鉴性,或有不可忽视性。《血雨》无疑是这样的一本书,“血”代表一段流血的史实;“雨”更代表那段史实的极端残酷性。

《血雨》一书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结束第五次战役后,“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和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不甘失败,调集了六万精锐部队,发动了残酷的“金化攻势”。在仅有4平方公里的战区内,敌我双方共投入十万余人。战斗程度之激烈,在朝鲜战史和世界战史上均属罕见。双方死伤近四万人,战区内几乎无一具完整的尸体。我志愿军付出巨大代价,最终赢得了朝鲜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战,即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作者叶雨蒙通过大量的研究采访,精心调度抗美援朝战争浩如烟海的史料,钩沉发微,条分缕析,最大限度地还原战役前后的本真,饱含深情却不着意煽情,以翔实的史料、独特的视角、宏观的把握和谨严的判断,回望60多年前那段风霜血雨、回肠荡气的战役,在缅怀英烈丰功伟绩的同时,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启迪与警示。整部作品没有什么花巧的叙事技巧,直叙大量详实的细节信息,如实呈现战斗决断刹那间作战双方的犹豫和害怕,读罢不由让人大为震撼和连连感慨。

让历史告诉未来,重在不能忘记。后来的人们之所以要重写历史,不仅是为了求知,而且也是因为一种深刻的理智和情感的需要:我们要知道我们和前人的联系何在,我们要在前人的事迹中认识我们自己。1952年10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单方面中止朝鲜停战谈判,从14日开始发动“金化攻势”,先后使用11个步兵团又两个营、300多门火炮、170多辆坦克、3000多架次飞机,对上甘岭地区发动连续猛攻,企图攻下上甘岭,进而夺取五圣山,以改善他们在金化地区的防御态势。战斗历时43天,“联合国军”先后投入6万多兵力,向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山头被削低2米,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火力密度的最高纪录。奉命防守上甘岭的志愿军第十二、十五军各一部官兵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克服缺粮、缺水、缺弹药的严重困难,击退敌人650多次冲击,歼敌25000余人,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作战的奇迹。这些都战争史上不可磨灭、值得永远铭记的一笔。有一句话常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而任何一个读了《血雨》的读者,都会感到:过去,绝不能忘记;那些勇士们,绝不能忘记;那场战役中所熔铸的不畏强暴、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主义气概,绝不能忘记!

让历史告诉未来,贵在启示后人。一是这本书让人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战争,那可不是游戏,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双方在迷雾中摸索,无数偶然的因素、对对方意图和处境的猜测,推动着双方走向意料之外的方向,一场规模有限的战斗,在双方计划之外,最终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惨烈战役。在上甘岭,我们面对着强大的敌人,他们既不软弱,也不愚蠢,《血雨》不是一面之词,它也有以美军档案、韩国军队将领的回忆录为据,充分展示了敌方的态势和隐情。这是两个民族、两支军队的较量,双方旗鼓相当,而我们胜利了。二是深刻领略什么是意志之战。这本书充满意志的力量,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志愿军那种攻击、行动和取胜的强大意志,在上甘岭表现得如此坚决和彻底。如“令美国官兵震惊和不可思议的是,中国军人仍能在坑道中坚持,并一次次冒着弹雨火海冲出来夺回山头,以至于他们都认为这是给士兵服用了迷幻药或兴奋剂所致。”这种英雄主义精神,感染和鼓舞了新中国几代人,这些如岩石般屹立在上甘岭的中国军人,让我们始终我们满怀敬意地仰视着他们。三是清醒地思考未来的“上甘岭”。透过本书10章的记录描写,基本总结了上甘岭战役取得胜利的四点主要原因,分别是:坑道、炮火、合力和意志。如今的信息化战争已不同于昔日的机械化战争,我们在吸收传统战争经验的基础上,还有很多功课要做。透过这场历史的硝烟,不妨认真反思一下,假如明天有一场“上甘岭战役”,我们怎么打赢?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附录收集整理了《韩国战争史》有关史料(摘录)、韩国军队参战者证言(摘录)、西方通信社对此战的报道(节录)等三部分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展示了对手关于战争的部分细节,有对话、有描述、有当时的想法记录等,进一步增强了历史的直观性,与书的主体部分相互映衬,有助于读者对那场战争作出更为准确的把握。

著书意在立说,撰文旨在化人。当一本书,如此确凿雄辩地展现一段伟大的历史、展现中国人的英雄业绩时,作者就完成了他的根本职责——保存我们的记忆,让不朽者的英名在时间中流传,让历史告诉未来。

重现上甘岭战役:血雨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这本书展现的不是电影里的一条大河,不是讲座中的只言片语,而是用纪实性写法,将上甘岭战役这个绞肉机是如何吞噬掉三万多条生命的血泪史描述的淋漓尽致。

和平年代的我们不懂战争的残酷,黄继光的事迹有时居然被当做笑谈。试问看过这本书的人又如何会这样做!更别提这场战役的幸存者,谈起来又将如何的老泪纵横。某种角度上看,黄继光是幸运的,至少历史记住了他的名字,至少他成为了烈士,家人可以享受一定的补偿。更多的人死在战场却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最英勇的连队顽强抗敌直至全部牺牲结果却因没有人鉴证而被埋没。更多的人没有尸骨,没有名字,将自己的青春葬送在上甘岭那片小小的土地。可悲,可叹。

附录中有一段,南朝鲜一名军官说,这一小片土地得与不得对整个战争不会有太大影响,他不会人自己的士兵眼看着去送死。差点留下泪来。军人的使命是服从,他们不会去考虑夺取这个高地的必要性,哪怕上级的命令多么不符合实际也要按时进攻,甚至为此牺牲性命。看到一零六团的战斗我不禁在反思,如果在战役初期就有人看到高地争夺的规律并灵活考虑方法,是不是底下的战士们就可以少些无谓牺牲?而真正做到聪明打仗的团长却要去做检讨没有按要求来,我们的体制是否该进行些许反思?

选中这本书就是想看看朝鲜战争的残酷,对比之下更加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人生确定会有波折,但没有一样可以比得上生命的消逝。除了生老病死,人生再无大事。

重现上甘岭战役:血雨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难以想象当时在上甘岭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将士经历了怎样的人间炼狱,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也没有我们今天的太平盛世。

       如果单从军事上来说,上甘岭坑道工事不完备,基本无险可守!上去的基本都不会四肢健全的活着回来;这些部队的年轻人很多人在上前线的时候,也许生命注定只有一天到两个星期了,退路基本没有,连自伤自己都会被枪毙!怎样的选择生命的最后两个星期。。。是成为后人敬仰的大英雄像邱少云、黄继光一样、还是默默无闻的牺牲在阵地上、还是死在自己人手里。。。就是注定只有短暂的生命,也要活的轰轰烈烈,也要活的有意义!哪怕绝大多数人会付出生命而只是默默无闻。还会有一些烈士至今还无法魂归故里。

        就是这些人,让世界得以尊重我们中华民族!

就是这些人,让世界知道了我们中国人的血性!志愿军英烈们永垂不朽!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