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简史读后感(3)篇

眼界广阔,系统扼要,思维流畅,文笔谐趣,这绝对是一本好书。啥也不说了,就将书中部分让我提壶灌顶或五体快递的精妙论断观点或那些古今对比发人深思的故事摘录如下:
1、历史是社会的记载而不是个人的故事,历史中那些能影响人们交流的发明才是最重要的发明。——一句话扫荡了二十四史中多少本。
2、人类的思维与爬行动物的思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无法超越这种差异对它们产生好感。——原来我喜欢你就是因为我俩思维相似度高。
3、人类系统思维的发展能力,在相对较晚的时期才得以体现,系统思维在生活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时间是在最近的3000年。直到今天,大多数的人还是借助于想象和激情生活,只有极少的人能真正掌握控制自己的思想。——做事想问题要有系统性。
4、实际上,这些早期宗教的祭司,传授的是一种随主观意愿判定的原始的实用科学。倘若称最初的祭司为宗教专家,还不如说是实用知识专家,他们的知识都是经验式的,而且这种经验式的知识往往是错误的。他们为了守住这些知识,不被众人所知,言行举止都非常小心,但他们的职责是要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上——他们却改变不了这一事实。——想想现代有些专利保护、信息封锁过100年后大概也该这样评价。
5、时光匆匆流逝,生活在美洲大陆上居民,为生活忙碌,为献血祭忙碌,然后默默地死去。
6、或许,不该说犹太人创作了《圣经》,而该说是《圣经》塑造了犹太民族。贯穿《圣经》始终的思想,是一种与其他民族思想截然不同的思想,这种思想能催人奋进、教人永不言败。——啊!我原来以为圣经中心思想就是说爱是解决一切之道呢。
7、这些史诗为希腊各部落所共有,还是一条纽带,把希腊各个部族之间联系在一起,正是有了它,希腊各个部族才能在抵御外族的侵略时,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神话传说或英雄传说是一个名族的根,中华民族的树大根深,龙、炎黄、孔圣人、关二爷、成吉思汗。。。。都是一条条根须。
8、亚里士多德开始着手于知识系统化的整理,而这种系统化就是我们当今所说的“科学”。——再次说系统化是根本重要的。
9、、“圣人君子”是儒教学说的宗旨。乔达摩注重内心“无我”,犹太人重视实施正义,希腊人注重探求客观知识,而老子对个人的品行修养十分重视,他们在本质上其实毫无二致。在所有的先贤中,最富公众精神的就是孔子了。——韦尔斯对几大宗师理解很透嘛。
10、荣耀达400年之久的罗马帝国所做的贡献,与仅仅辉煌了100年的雅典进行的大胆无畏、气势磅礴的精神活动相比,罗马帝国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在罗马统治下,亚历山大城的科学开始没落,雅典也走向衰落,似乎在这一时期,人类的精神日渐颓废了。
11、唐太宗自己还翻阅过《圣经》的中译本。——真是开放学习型领导人,难怪有大唐盛世。
12、《古兰经》中明确规定,麦加朝圣是一种有限的仪式性活动,为了避免在穆罕默德死后,人们将其神化,穆罕默德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再次,伊斯兰教认为,所有的信徒不管是何种人种、何种出身和地位,大家在真主面前都是肝胆相照的好兄弟,都是平等的。
13、我们最关注的是对人类心智和共同的命运产生的影响。
14、每年的冬天,他(查理曼大帝)都会让一批学者到他位于爱克斯·拉·夏倍尔或美因兹的冬季行宫,和他们一起探讨知识,从而获得教益;到了夏季,他就与以下这几个民族开战:马扎尔人、撒克逊人、撒拉森人、斯拉夫人以及其他尚未开化的日耳曼民族。——寒冬围炉勤读书,盛夏日高好杀人。
15、在此种情况下,难怪很多教皇都是老弱之辈,但有一点令人出乎意料,就是这些教皇中很多都是富有才学的人。——知识就是力量。
16、那时,他们(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早已从中国的统治下挣脱出来,并与数量众多的土耳其各个部落达成了军事联盟。——这是我们历史教科书上从来没有的一个角度。
17、窝阔台汗继承了王位,并延续了这种惊人的征战生涯,他有着训练有素、装配精良的军队,还把中国人发明的火药用在野战炮上了。——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历史学者能系统的告诉我为什么中国先发明了火药最后却以冷兵器对付洋枪洋炮。
18、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蒙古民族在发动战争前,对匈牙利和波兰的政治情况都做了一番充分的了解。他们获取敌方情报的途径是他们组织极好的密探系统,但匈牙利人和基督教诸国就像一个幼稚的野蛮民族,对敌人的情况几乎一无知。——貌似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也从来没有仔细分析过为什么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战斗力如此强大。
19、到了14世纪末期,由于纸的高质量和低价格,使印刷书籍演变成一种职业。印刷术得到了发展。此后,人类的知识生活进展到一个新的更具活力的时期。知识成了可以传播给大众的滚滚洪流,而不再是从一个头脑流入另一个头脑的涓涓细流了。
20、为了获得权力,有的家族通过阴谋诡计,有的家族靠战争解决,但哈布斯堡家族获取霸权则是通过婚姻。
21、实际上,欧洲的王侯们没有一个是有诚意的。那些遍及各地的宗教纠纷、民众对社会和真理的期待、知识的传播普及,这一切不过是王侯们为了争夺权力而设下的陷阱和筹码而已。——对比一下我们各种房地产政策这事。
22、在人类生活的变化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人类生活的精神变化引起的。这些变化与知识的扩展和增加并行,巧妙地和知识融合在一起。人们希望探求更广阔的空间,投入到更多的事务中,作出更多的贡献,而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追求。——精神需求是人们从来都极其需要的,所以体验性商业就是这一轮商业的方向。
23、自16世纪开始,作为系统思维不可避免的副产品,一系列的发明与设计应运而生了。——三论系统思维的重要性呵。
24、还有一点同样重要,那就是13世纪,蒙古人首次将枪支和火药带到了西方世界,后来枪支和火药得到了应用和改进。它们的出现,使躲在城堡里的贵族失去了安全感,使城墙围筑的城市变得危在旦夕,同时也扫荡了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原来是被火药炸掉的啊!
25、因为有了汽船、电报和铁路,美国的分裂才有了明显的消退,人们才能团结起来,后来美国成为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国家。——经济决定政治?
26、把有着不同思想、说着不同语系、读着不同文学的各民族人民的事务推在一起来治理,是一件很难办的事,尤其是当这些分歧因为宗教的纷争而变得加剧和恶化的话,只有某种强烈的共同利益才能使有着不同语言和传统的各民族团结起来。——有时候为了维持团结政治家就会不惜一切创造“共同利益”,下午正好看到《天上再见》里那个军官为了激发士兵斗志发起进攻而不惜伪造敌方射杀自己派出的侦察兵。
27、直到19世纪下半期,一些作用才崭露头角,并且主要是在富裕和具有独立精神的小范围内悄悄地发展起来。倘若没有英国人所谓的有产绅士,那科学的进展就不会在希腊开始,也不会在欧洲复兴。——经济自立、精神独立是创新的两大基石。
28、德国人认为,知识和农作物是一样,要想获得大的丰收就必需施加肥料。因此他们给科学家更多的发明机会,资助他们,给他们非常丰厚的经费。到19世纪下半叶,德国的科学家已使德语成为每一个想紧跟本学科最新发展潮流的科研人员的不可或缺的语言。——重视人才原来是德国的传统啊。
29、机械革命是一种新型的事物,它在有组织的科学发展上成长起来的,它是科学的新进步,像金属的发现和农业的发明是一样的。但工业革命,指的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有过类似的发展,两者的性质是大不相同的。虽然这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是相互作用的,然而它们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就算世界上没出现过煤、蒸汽、机械,某种类似工业革命的东西也会出现的。
30、这一时期,在崭新的欧洲世界里,基督教为人类团结思想的广泛传播做出了贡献,再加上政治权力的分散,那些有着充沛的精力、一心致富的人,就很愿意转变观念,从而转移了对奴隶和集体劳动的关注,把目光投放到机械动力和机器上。
31、这在人类事务的发展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变。在古代文明中,如何维持足够的劳役苦力的来源成了富人和统治者最费心思的事情。但到了19世纪,聪明的人开始明白,与那些纯粹的苦工相比,一般贫民更有价值。哪怕只是为了保证“工作效率”也一定让贫民接受教育,因为劳动者必须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32、同样都是追求自由和幸福,但一方提议财产权的绝对化,一方坚持要彻底消灭财产私有化。两者看来互为矛盾,却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33、我们渐渐地发现,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其实是从相反的两个立场出发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是对人们怎样才可以共同劳动的这个问题,找出一个更为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的解释和解决方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么智慧的解决之道。
34、现在我们似乎还没看到人类伟业的第一道曙光,在花朵或落日的美丽当中,在可爱的小动物的嬉戏之中,在诸多优美的风景之中,我们将感悟到生命所能给予我们的某种暗示;另外,在伟大的音乐篇章之中,在雕刻与绘画作品之中,在宏伟的建筑和令人心旷神怡的庭院之中,我们同样体会到用物质来体现的人类意志和启示。
35、我们拥有梦想,我们也拥有不断增加的力量。
世界简史读后感 第(2)篇此书甚好!绵绵几万年世界历史,看着不觉枯燥。在历史长河里人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过眼烟云。智人的起源在非洲,发展在亚欧大陆。人种角力,王朝更替,民族林立,宗教迭起。文明奇迹,明灭不一,君臣将相,斗转星移。无非是把人类的历史往下推移。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我认为最有用的还是战争和商业(当然还有疾病)。战争促进了交流,人种、文明的融合,同时促进了新陈代谢,优化了资源配置,是一剂猛药。商业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能代替战争的作用,却是以更文明的形式交流融合。就如一张无形之手,就如中药治本养生。不管人类未来何去何从,希望跨入全球化文明时代的智人摒弃战争方式去发展,毕竟对于地球的霸主智人来说,唯一的敌人还是自己----可能是智力(精神力)脱颖而出的更高级的智人!
世界简史读后感 第(3)篇如果把一段历史比做一颗糖葫芦,那简史就是一串糖葫芦。一颗糖葫芦和一串糖葫芦的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在于后者有一根竹签将之串成一串。这就是简史的意义,一本“简史”论细致不如一颗糖葫芦,论前后的连贯性不如一串糖葫芦,没有大历史观,那真不是一本好书。
很久没有读“简史”类的书了,总的来说还是觉得太粗糙。因为“简”,许多内容无法展开,不可避免地会留下许多争议极大的内容,甚至在学界眼里是错误的内容。因为“简”,跨度会很大,内容博大杂乱,相矛盾的是,现今世界已经不可能出现全才了,这也会导致讹误甚至偏见。写简史很简单,也很难,读简史很轻松,也很晦涩。总的来说,还是不建议读简史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