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 读后感(3)篇

这是张爱玲唯一一部触及农村题材的小说,意象没那么密集,语言也更通俗,然而却是另一种艺术上和思想上的臻于完美。脱离了十里洋场,张爱玲写得一样精彩。
整部小说的气氛是诡异的,共产党土改后入驻乡村,所谓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与农村传统产生了内在的严重冲突。典型的场景就是金花结婚的情节,费同志进来后,气氛就变得僵硬了。人们说了一些“穷苦人翻身”“多亏了毛主席”之类的话,然而这种话在农民口中说出来是别扭的。一方面他们认为这只是非常可笑的仪式,就像投票和秧歌也只是仪式一样;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土改之后生活更穷了——自由买卖被禁止,合作社收粮价格全凭干部心情,村里的财主被打倒,无处借钱,雪上加霜的是,共产党又开始向农民征集援朝物资。
“饥饿”是小说贯穿前后的线索。月香从上海回乡生产,却发现农民已经陷入极度贫穷的窘境了。这并不奇怪,农民经常会挨饿,诡异的是,他们似乎一直在掩饰挨饿这个事实。过去农民吃不饱,可以怨天气怨官兵怨地主,如今他们对这一切都缄口不言了,。当月香谈到今年天气可能不妙的时候,农民们仿佛“天气是自己的儿子”一样,处处为其辩护,他们编织了一个新社会的梦,尽管天天喝着薄粥,到处借钱,但绝不容许谈饥饿二字。气氛是极其压抑的,简直已经到恐怖的境地了,月香的女儿阿招,七岁的孩子,干瘪得像个七十岁的老太婆;夫妻俩说话一旦涉及钱财,都要躲在被窝里;在干部面前,人人都要掩饰“饿”这一事实,然而偶尔吃一顿好的,却也只能偷偷摸摸,仿佛这是不道德的。
小说中塑造的干部形象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谭老大因为吵醒了合作社干部睡觉,他的白麻被判为不合格。他听了同乡的话,知道干部评价标准全凭心情,第二次他拿了同一筐白麻去换,结果没想到干部已经想到了应对方法——为防止投机取巧,不合格的白麻统统泼红水。这下白麻不仅卖不出了,自己用都用不了了。
小说花了很多笔墨塑造王同志这个形象。如果说农民表面活在梦里,内在清醒,那么王同志则是个实实在在的梦中人。这个可怜人,他有过爱情,那时他是快乐的,然而却因他的大公无私,把自己生病的爱人留在了农村,爱人后来失望了,改嫁他人。从此以后,“党就是他唯一拥有的东西了”,他发现了党的问题,但却不敢面对,害怕打碎他的梦。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由于他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被批评为“思想上不懂得变通”,而留在了基层,当然,他并不介意。这个形象跟其它小说里的共产党干部形象是相似的——坚定热情,负责耐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所坚信的那一套崇高思想,那一套固定说辞,在小说里忽然变得可笑肤浅了起来。
城市来的作家顾冈,本想来农村体验生活,记录大时代的变动。到了之后却发现自己因饥饿而无法工作,即使开始工作,也并不知道写什么,因为能写的模式并不真实,真实的模式并不可写。共产党带来了新的唯物主义思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借用顾冈的一句玩笑话,一旦涉及到钱财,他们又相信精神可以战胜一切了。
“思想上不能变通”,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了多次,王同志由于工作上极度负责,被人批评为不懂得思想变通;金根不愿捐钱,是没做好思想工作;顾冈因忍受不了饥饿偷摸到镇上买糕饼吃,是思想没有打通;仿佛只要思想变通了,就能百毒不侵了一样。
这样的压抑与贫穷自然有爆发的一天。被王同志誉为最先进的谭大娘,终于爆发了,说了真话;被评为劳模的金根,拒绝纳粮;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谭大娘的爆发,被谭老大的一顿毒打而制止,金根被王同志狠狠训斥……
大陆版的删减了后面几章,最后应该是农民暴动,共产党开枪平息。月香的女儿阿招在混乱中被踩死,金根受重伤,且被通缉,为了不连累月香,他独自离开了……
秧歌 读后感 第(2)篇从百度上搜了一下这本书,是本禁书。好像这本书也不完整。
《秧歌》一书以1950-1952年新中国刚成立后进行的土改运动为大背景,讲述了江浙附近某村镇的农民受饥饿的煎熬,终日以稀粥米汤野菜为食,吃不起一顿干饭,也不敢吃一顿干饭,不然就成了富人家,会招来借钱摊派的麻烦。
最后结局是,农民发生暴动,招招最后被踩死,月香和金根逃出,却被当成了反革命人士。
这本书,看上去确实是触人心肺,作者借“秧歌”这一词眼,深刻的描述了那个年代农村的真实面貌,它更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令人回味的歌调。最让我深刻的是,金根一家上交钱,月香为了避免纷争,将私房钱给了,最后,金根将月香打了。深刻的表现了,农村男人的无能,和女人的悲哀,以及饥荒贫穷带给人们的无奈。
贫穷的无奈,也是一种生不如死。
秧歌 读后感 第(3)篇我不相信那个时代只有张爱玲能看到真实的农村社会生活是那个样子,按政治立场的嗅觉来讲,张爱玲一定是后知后觉的。可实际上就是她看到了真实的农村是什么样的以后,才坚定了她出走的决心。
从这个角度说,我相信是她基于作家的敏感细致的对生活的观察,更多是直觉告诉她这是个什么的社会将要来到了。至少是违背她的价值观和人性判断的。可能是这个原因才导致了她下决心离开。
前些天看到有关老照片的一本书,专门有所谓的北京和上海进城的老照片。都有秧歌,作者专门有段陈述看北京的照片是那么和谐自然,看上海的是那么的生硬违和。就像张爱玲书中的农村,那是真实的生活状态,不是张爱玲一个人看到的。唯一的区别就是,有人看到了天堂,有人看到了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