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曾国藩传:做人做事之道读后感(3)篇

2019-07-25 00:40:12 读后感
曾国藩传:做人做事之道
作者:何国松
曾国藩身为晚清重臣,他顺应时代需求,创办湘军,开创了书生治军的先河;他在清朝官场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屹立不倒;他专修朱子理学,成为清朝最后一个理学大师;他提倡立志高远;做人唯诚信二字而不立;他始终认为,凡事要亲身入局;言行要谨慎;在日常的处世中,更要藏匿自己的锋芒,避免过于暴露自己。他的这些观点、做法,让他在宦海沉浮的世界里游刃有余,终得善终。本书虽然是一本传记,却也突出了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和治军思想,从这两大方面辅助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揭开曾国藩成为晚清名臣乃至中国封建史上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政治家的根本原因。
曾国藩传:做人做事之道读后感 第(1)篇

书中介绍了曾国藩出生在一个注重读书家庭,出生时的不寻常及其长辈对他的厚望,后其本人中了进士。

他认为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

在与太平军斗争中,亲手组建了湘军,其用人识人及有效的管理,使他的军队让朝廷又爱又怕,在抗击太平军取得胜利后就不得不进行了大幅度裁员,朝廷对他的态度也是边用边防,使他不得志,并隐退江湖。

再次出山是在后期抗击捻军时遭遇了失败,对他的打击不小。

处理了扬州教案和天津教案,认识到了弱国无外交,开启了洋务运动先河。

他一身为人谨慎,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做事原则性强,十分爱惜人才,对事物分析得透,处事看得远,立意高,对身边人关心爱护,教育子弟有不离八本和三致祥格言,留给子女有四条,即一是慎独则心安,二是主敬则身强,三是求仁则人悦,四是习劳则神钦。

曾国藩传:做人做事之道读后感 第(2)篇

曾国藩科举n道光二十年,三十岁的曾国藩再次来到北京,参加翰林院的散馆考试。两年前,经过二十三年的寒窗苦读,七次考秀才、一次考举人、三次考进士的坎坷经历,曾氏终于考上进士,并点了翰林,成为那个时代最令人羡慕的幸运儿,并因此彻底改变他本人以至他那个“五六百年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的曾氏家族。曾氏顺利通过散馆考试,被分发在翰林院做一个从七品的检讨。从七品固然衔小,检讨也固然位卑,但翰林院可是个“储才养望”的大好之地,朝廷中的大学士、尚书、侍郎,地方上的巡抚、藩司、臬台,绝大部分从这里走出。瞻望前程,真个是美好无限。何况翰林素有“天子文学侍从”的美誉,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近皇帝。一个生在偏僻乡村、世代务农的草根野民,能有如此出息,这是何等的不容易!n科举的胜利,也让这个素有大志不甘平庸的青年,平添一股强烈的自信与自许的情怀,以做国家栋梁为期待,并“遂然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这“澄清天下”,就是儒家信徒的最高目标:平天下。要实现这个目标,得有一个完整的程序。这个程序即《大学》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圣贤看来,一个人先得把自身修炼好,然后再把家整治好。古代家庭一般三代同堂,许多人家第二代兄弟数人即便娶妻生子亦不分家,十多二十口人在一起生活,要治好家亦不易。治好家后再把所从事的公务办好,最后才谈得上澄清天下。修炼身心,充实才干,这是曾氏进入翰苑之后为远大理想的实现,而自我规划的两大任务。曾氏因此而面临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曾国藩传:做人做事之道读后感 第(3)篇

简单概括下曾国藩的一生,n1.通过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打赢了太平军,中间有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就是太平军在声势最大的时候兵分两路进行北上和南下分两对人马对清朝分别进行征讨,以此奠定太平天国的失败(太平军要比养尊处优的清军能打,各个打起来不怕死不要命,为什么还会失败?以此可以得出战略性的重要意义,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n2.太平军失败后有一部分太平军逃往西北和当地的一些农民起义势力又武装成一股新流寇,俗称捻军,清政府派曾国藩前往剿灭,曾国藩还是通过老的对抗太平军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去围剿捻军,而捻军属于擅长马术的流寇,结果让曾国藩大败(以此可以得出另一结论,成功可以总结,但不可以复制,成功只是一时的,要因地制宜,面对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和方法才是道)n3.剿捻失败后曾国藩被派往天津处理当时轰动全国的天津教案,结果就是引起全国民愤,郁郁而终(想要做好做全一件事情,势必会背负上一部分人的骂名,甚至会让自己万劫不复)n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以一人之力,帮助腐朽没落的清政府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通过兴办洋务,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n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