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 读后感(3)篇

我大约是今年一月份开始看这本书的。但我那时是「听」这本书,而不是「读」。漫长的一月份里,这个故事,这些名字,陪伴了我很多个在专教被冻得手指不可屈伸,却还绘图绘到废寝忘食的日夜。我戴着耳机和围脖,手中握着笔尺,或坐或站地在桌边忙碌;同时在脑海中时断时续地跟随着讲书人的声音,进入到1936,1948,1963和1978年的上海弄堂或西北草漠上去。我有时被讲书者模仿的上海普通话逗得发笑,有时又为这些人物多舛的命运叹息、沉默、眼眶湿润。
严歌苓惯用的多条时间线和事件线穿插交织,插叙倒叙顺叙平均使用的写法,对于一个时而专心时而懈怠的绘图人兼听书者来说,是最好不过的:我不必非得紧跟每一句话,也可以在获取足够的情节后,脑中中大致捋清时间和事件的顺序。于是这一个故事在我脑海里渐渐明朗起来,我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故事。
后来绘图作业结束,我也不记得是否听完了一遍,总之把它抛到脑后了。后来春天来了,再接下来是夏天,我却又在好几次做作业过程中,在做模型或画水彩之前,像拜访老朋友似的怀着亲切的感情先找回这本书,随便点开哪一章就听起来,如果幸运地听完了,就倒回去再随便选一章,于是又开始听。许多段落和章节大概听了不下三遍,都记熟了。这本书简直是成了我做不需要太费脑子的作业时的固定伙伴了。
虽然说还是有些情节有些细节的顺序或发生的时间我仅凭耳朵还捋不清,但我对这本书的感情已经可以说是深厚了。四月份时,特地去把《归来》又看了一遍。我2014年暑假毕业时看过一遍,看完有些感触,还发了条微博。直到上周终于下定决心把这本书「读」一遍,读到大半时我看了《归来》第三遍。我终于发现《归来》和《陆犯焉识》,基本上可以说是两个故事。只不过他们的主人公恰好拥有相同的姓名,身处相同的时代,遭受相同的分隔。但细节上来说,这是两个很不相同的故事。于是我开始把《归来》里的陆焉识和冯婉瑜从《陆犯焉识》里的陆焉识和冯婉喻身上划分开来,也把这两个故事分开来单独看待。我当然还是更喜欢小说,尽管电影海报作为这本小说的封面我认为是再合适不过了,也尽管陈道明和巩俐演活了这两个角色。
我终于把这个故事「读」过一遍了。于是就好像一块拼图的最终完成,所有那些我在「听」的时候偶尔让我困惑的人物、场景、情节,都通通连贯起来了,有解释了,也通通更加丰满动人了。这是一个伟大的故事,宏大又精小,神圣又世俗。
这部书、这个故事断断续续地陪伴了我近一年,从一月份的寒冬开始;我终于在十一月的深秋忙里偷闲,报答了它不求回报的陪伴。这一年行将结束了,我坦诚这一年过得并不好,甚至糟透了。但只要还有文学,天就不会塌。请继续在未来的日子里长久地陪伴我吧。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 读后感 第(2)篇
作者以其祖父为原型,将知识分子的命运放在20世纪中国历史和政治变迁的大背景中,写出了在政治环境中追求精神独立的知识分子的悲哀和无奈。
按时间来看,书分三个历史时期:一、1954年以前的少爷焉识,留学生焉识,教授焉识,一个志得意满却觉得自己精神不自由的陆焉识;二、1954-1976年的陆犯老几。失去了自由的陆焉识只是冯琬喻一个人的焉识,他此时丢掉了自己的名字,只是一个木讷口吃的犯人老几。但此时的他精神却是自由的,在漫长的寻求解放的日子里,他在自由的盲写。此时的他,发现了自己的真爱,一直要为爱逃亡。包括对妻子冯琬喻愧疚的爱和对女儿丹珏思念的爱;三、1976年后获得自由的陆焉识。我觉得此时他是无所适从的:既不是经纶满腹的教授陆焉识,也不再是犯人老几,还不是妻子要面对的丈夫陆焉识。变成了被儿子孙子驱使的差役,洗衣服,买蒜,取报纸。终于自由了,在心里在身边找到了爱人和亲人,却被自己的儿子嫌弃,被爱人失忆遗忘。(后期故事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归来》)陆焉识为爱归来,最后又为自由出走。
自由和爱是书要表达的主题。陆焉识始终觉得自己不自由,所以要逃离。留下了恩娘,感觉被捆绑,所以去留学。远离了家庭却又被恩娘答应他留学的条件--结婚捆绑。他不爱冯琬喻仅仅是因为她是恩娘给他的。也正是此理由,他可以光明正大的在远离妻子的日子里花天酒地,光明正大的出现了琳达和韩念痕。
他要的是自己精神的独立,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的独立。他可以和朋友花天酒地,却不能帮朋友署名写假论文。于是得罪了所谓的朋友,而失去了自由。不自由就像一张网,他想逃离,却被裹挟得越紧,终于后半生都在思考和实践这个问题。
关于爱。他发现自己是爱琬喻的,这是他在改造的时间里慢慢咀嚼,一点点解读出来的。也许很多人会有同感,天天在眼前时,觉得碍眼,终于不见,发现甚是想念。或许他还有机会去每天花天酒地,他依旧不会让琬喻发出光亮。在不自由的日子里,陆犯老几发现,焉识爱琬喻。于是他想为爱忏悔,为爱告白,为爱逃亡。 跳出书本,也提醒我们怜取眼前人。
关于内容。 在书里有平淡温婉却有内里火热的爱情。一如冯琬喻对陆焉识的崇拜式的爱。温婉在事无巨细,火热在始终如一。 有复杂的占有式的亲情,就像恩娘冯仪芳对陆焉识的爱,是丧夫的寡妇表现出来的恋子情结。于是也就有了微妙复杂的婆媳关系。 有婚姻外的激情,一如琳达和韩念痕的出现。或许男人很享受女人带来的温柔的体贴和照顾,无论婚姻内外。(主观臆断) 有朋友的背叛,如那个毫无立场,只有利益的大卫.韦 。有人说他总是恰到好处的挠了焉识一把痒。最后他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一脚把朋友踢到阴沟里,然后对着朋友笑着走开。哦,不对,这样的人没有朋友。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不少。 有面对最初的生存欲望时,人性的荒凉。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孩梁葫芦,为了两个馒头杀了自己的妈妈。为了生存想尽各种办法弄吃的东西。偷生者的,克扣死者的。那个环境里碾压出来的罪恶的却又觉得可怜的人性,有时甚至觉得不是可恨,只是有些无能为力的叹息式的无奈。 有官场的潜规则。琬喻为了救陆焉识委身戴同志。 等等不一而足。
一本书,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抗争,一个家庭的兴衰,一段历史的沉浮。追求精神自由学术自由的知识分子,在政治面前,正直得渺小,有理的反抗成为无辜加刑的理由,满腹经纶倒不如愚民。读完全书,厚重却又不觉得沉重,作家在少爷焉识,犯人老几,教授焉识之间来回切换,笔触若轻,内里波澜,表面温婉,读罢掩卷,思绪深远。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 读后感 第(3)篇时代历练人性,爱情从来都是奢侈品——《陆犯焉识》(严歌苓)
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而一个自由而开明的时代才能造就人性。那个时代摧毁的人性里包含着亲情和爱情。但远去的历史,真心难以感同身受,只能跟着书里的人去痛去感怀。读懂了恶劣,读懂了人心,读懂了时代,但读不懂感动。
冯婉喻的坚守,是我们这个年代所不能理解的“执拗”。一直死心塌地得为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付出所有,宁可让孩子们没有营养也要给那个不爱自己的人买大闸蟹剥蟹黄,等到失忆脑子里依然是唯一的那一个人……这一切都让我难以感动,反而发现了这个严歌苓笔下的这个完美女主并不完美的一面。她爱丈夫胜过爱自己的孩子,这让我难以感动。
陆焉识真的如书里所说的那样,最终发现自己最爱的人是冯婉喻吗?不!我并不这么认为。在那个无助的日日夜夜里,是冯婉喻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给了他依恋的途径。可我认为那不是爱情,那是精神食粮,是支撑他度过一个又一个非人日子的无形肩膀。爱情不是恍然大悟,而是欲求不满。爱情不是时间检验的产物,怦然心动随着时间的流逝转化成的是相濡以沫。
子烨、丹珏、丹琼,这三个儿女在书里并不丰满,绞尽脑汁也绘不出三人的形象。甚至都并不深切地信任他们是陆焉识和冯婉喻的儿女。市侩的子烨、嫁给一个拖着三个小孩的市侩丈夫的丹珏、可笑的丹琼,他们身上真的还留有父母亲的影子吗?是被时代碾碎了,还是作者勾勒过程中出了问题?这么不幸的一家人,怎让人无法心疼呢?余华的《活着》和《兄弟》,同样是在描述那段历史,却让我眼泪止不住地流。不在于我是否经历,而在于你能否让我感同身受。
书里人物很多,但很多人物都经不起细究。时代远去,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亦或真实再现,只靠想象力的作品回味酸涩不比。时代历练人性,撕开面具,露出真实的自己。爱情从来都是奢侈品,不是想爱就爱,更不是该爱就爱。营养不多,却流畅得一塌糊涂。
——珏儿201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