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雨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就是这种对照审美原则的范本,作品通过环境与事件,人物与人物,群体与群体的多重对照,突出了其重大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巴黎圣母院》所选择的情节展开基地和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巴黎圣母院,是最适合也是最具有对比意义的地方。巴黎圣母院,这座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大教堂,不但是法国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更是法国几代王朝“政教合一”统治的神圣象征。但是,就在这样一座堪称神圣的地方,却上演了一幕幕的滑稽丑剧:自视神圣庄严的教会,却将集美丽与纯真于一身的吉卜赛女郎视为邪恶而送上绞刑架;道貌岸然的圣母院副主教堂·克洛德·孚罗洛,却是一个对金钱和美女有着强烈占有欲的伪君子。作者通过场景与事件的对比,不仅揭露了教会的伪善、邪恶与冷酷,还突出了作品反封建、反教会的意义。《巴黎圣母院》中的几个主要角色,构成了一个网络式的对比关系。小说的中心人物是爱斯梅拉达,她与三个男人的相互对比而显现出人物思想性格,揭示作品的思想意义。爱斯梅拉达与加西莫多,是外貌的美丑对比。爱斯梅拉达外表奇美,宛如天仙;加西莫多外表奇丑,甚似妖魔鬼怪。而高尚、纯洁的灵魂,又使这两位相貌有着有天壤之别的男女相互亲近,互相帮助,和谐共处。在这一对比中,雨果将“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紧挨优美”的美学原则做了生动的体现。爱斯梅拉达与克洛德·孚罗洛,是“善与恶”的对比。爱斯梅拉达是天使,是善的化身,她同情弱者,不以善小而不为;克洛德是魔鬼,是恶的代表,他表面道貌岸然,其实内心粗鄙肮脏,他残害善良,摧毁美艳。爱斯梅拉达与弗比斯,是感情的真假对比。爱斯梅拉达执着追求爱情,真诚向往爱情,就算在面临死亡时仍对弗比斯念念不忘;而弗比斯则是薄情寡义,玩弄感情,最后更是可耻地背叛了爱斯梅拉达。就算说他是置爱斯梅拉达于死地的元凶,也不为过。在这一对比中,突出了“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纯真爱情受到薄情寡义的亵渎。雨果正是通过这种人物与人物之间网络式的交叉对比,不但使美丑得到了彰显,善恶得到了明晰,而且人物形象更突出,艺术效果更强烈。《巴黎圣母院》不仅运用参照对比手法塑造了爱斯梅拉达、加西莫多、弗比斯、克洛德这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而且还运用这一手法描绘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社会的两个不同群体:以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为代表的封建王室及上流社会和以乞丐王克洛潘为代表的下层社会。上层社会的统治者们,衣冠楚楚,举止文明,但内心肮脏,野蛮残忍,他们不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进行惨无人道的凌辱虐待杀戮,而且相互猜忌,明争暗斗;下层社会的被压迫者们虽然衣衫褴褛,举止粗野,但他们心地善良,对内互敬互爱,对外则是团结一心。作者通过两个群体的对比,不但向读者展示了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突出了反教会、反封建的主旋律,深化了人道主义思想。总而言之,《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对照审美原则”的经典范本。全书在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对比参照中塑造了爱斯梅拉达、加西莫多、弗比斯、克洛德等典型形象,突出了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深刻地揭示了真善美与假恶丑、崇高与滑稽、光明与黑暗既相辅相成,又有着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充满人性对比的书。从个人到团体,无不透漏出作者对法国当时社会封建和官僚的讽刺。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敲钟人,他有着怪物一般丑陋的外表,却有着金子一般的心。但是往往人都喜欢通过外表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所以丑陋的敲钟人从出生开始就成了整个巴黎的邪恶存在,就算他一直尽忠职守的做着自己的本分工作,但也逃不过人们对他外貌的憎恨。他对吉普赛女孩的保护,只因为一滴水,便用生命来守护这个美丽的女子,知恩图报的他如金子般发着光。
对于吉普赛女孩,说不上喜欢,她确实美丽善良,会义无反顾的解救即将死亡的陌生人,会义无反顾的为曾经伤害她的人送去水。但她对爱情的盲目让我有点无语,爱一个人没错,但是到了没自尊,没底线的地步就是一种可怕的存在了。
还有副主教,一个道貌岸然,学富五车的禁欲系男子,其实内心对于金钱和欲望的渴望已经强烈的开始吞噬他,让他的内心肮脏不堪。对于吉普赛女孩的执着让他一步步走向灭亡。
在本书中的最后还出现了国王路易十一,对于自己的过分爱护,让他贪生怕死。缺少一个明君该有的样子,盲目信任手下,过分爱自己,对于底层社会的唾弃,这或许就是当时为什么会存在如此严重阶级性的原因之一。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每个人都是复杂的。虽然这是老生常谈的共识,但看完这本书,脑子里蹦出来的想法便是如此。不过,虽然大家都知道人是复杂的,但写出来,表达出来的形式却完全不同。就这本书而言,表现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栩栩如生,尤其是对教士克洛德和敲钟人加西莫多的描绘,让人看了印象深刻。雨果先生一定是个平时观察细致入微,思想极其深刻的作家,这本《巴黎圣母院》,还有《悲惨世界》,对人物的刻绘真的入木三分。以前对很多名著是悲剧感到不解:难道一定要故意卖惨,才能成为名著吗?在掠过几本书后,便觉得自己的想法想当然了。名著之所以是名著,不是因为刻意卖惨,它只是讲了一个生动的,相对真实的,且让人有所共鸣的故事。什么悲剧不悲剧,只是外人加上去的既定式,甚至是刻板的看法而已。对一本书的感受,只有亲自去看,才能摒除对其片面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