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罗马史(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读后感(3)篇

2019-04-11 05:38:15 读后感
罗马史(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作者:蒙森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
罗马史(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读后感 第(1)篇

原本是冲着诺奖来的,但是不知道这是不是全译本,总之看得很混乱。历史著作,无外乎关注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一些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都是谁做了什么样的决定,以至于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结果如何。如果再加上一些评论,应该说说他们那么做的想法,有没有道理,或者他做的对不对,换一种更好的做法可能会有什么结果,由此历史将被改写。听蒙曼讲的《大隋风云》,《武则天》,还有《明朝那些事儿》《德川家康》,也许是比较偏故事性,但是如果他符合史实,更增加可读性是好事,而《罗马史》,贵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真的可读性太差。重要人物如汉尼拔、庞培、凯撒等等总应该简要介绍一下生平,没有;重要的历史事件突出表现一下,没有;清晰的时间主线,没有;对于特定时期的政治体制也没什么清楚的介绍;n对于年份的使用,一会儿说公元,一会儿说罗马历,让人时时有穿越的感觉,如果译者能给统一了会更好;有些地名与现在不同,或者是所属国不同,如果能给出注释也会更方便阅读;录入的错别字太多n

罗马史(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读后感 第(2)篇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还是一年前,在志愿者培训时,听老师提起的,具体忘了她是怎么介绍这本书的了,但是当她介绍完以后,我是被她所讲述的故事给深深地吸引了,于是当即决定将这本书加入书架,然而,万事开头难,直到最近我才算是真正的沉下心来,看完了这本书。


《罗马史》,讲述的当然是罗马的历史,我本以为它应该是从社会,经济,政治这几个方面来全面的描述罗马的兴衰发展史,怎么着都应该是从上帝的视角客观的进行评价,然而,首先,这本书用了大片的笔墨来描述罗马国内外的战争,俨然成了《罗马战争史》,其次,正如本书的序言所说,作者在这本书中,无论是对于伟人,军事家所做的评论,还是对国家--迦太基,罗马等国所做的评论都带有太多的主观情感在里面,以至于让我不禁觉得,作者所做出对那些人物的评价完全是依照他自己的喜恶标准,未免有失偏颇了。

当然,作者对于战争场面的描述还是非常引人入胜的。

罗马史(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读后感 第(3)篇

除了民族主义,任何抽离现成事实基础的世俗意识形态(包括所谓民主自由、包括马列主义),都有两个致命缺陷:

一、其所推崇的美好前景,容易被时间证伪;二、以世俗利益吸引受众,其维持认同必须消耗金钱(不论是福利还是暴力威慑),维系成本极高。

这两者都决定了世俗意识形态是短命的,远没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这种主张天堂和轮回(死了才能验证有无对错,但死人不会说话,无法证伪)、精神锁链维系的意识形态经得起时间的消耗。

所以,除了民族主义之外的世俗认同即便会很强大,但注定不会持久。

民族主义的最大问题影响称霸世界,让其它国家心甘情愿认同和跟随。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