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艺术 读后感(3)篇

原来昆德拉竟是一个如此好的批评家。
小说不是作者的忏悔,而是对于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思考式的探询(或探询式的思考)是他所有小说构建其上的基础。由此可见,昆德拉认为小说,甚至是文学,它的存在意义就是探询种种可能性。
- 每本小说都在告诉你生活比你想象中的复杂,小说就是通过一些想象中的人物对存在进行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不能是教条式的。梦幻是想象摆脱了理性的控制,摆脱真实的要求,是进入理性思考无法进入的景象之中,也是作者认为的现代艺术的最大战果。
这本书从被诋毁的塞万提斯的遗产谈起,再到小说艺术,《梦游人》等种种,也让我见识了一下欧洲的小说观。作者说,这个个人被尊重的世界(小说的想象的世界和欧洲的真实世界)是脆弱的,会死亡的。因为他们当时处在一个不宣战的永久的战争时代,命运是如此悲惨和残酷的,但昆德拉仍然选择只谈小说。
这让我想起了他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小说没有讲宏大的叙事,而是追求一种很轻盈的、不被任何宏大叙事捆绑的状态,是后现代的那种状态。一种虚无的态度,放弃崇高与信仰的虚无,是他向往的生活态度。但小说同时也在很复杂、很沉重的背景之下,苏联军队入侵捷克,大量的逮捕和清洗,使作者几十年都处在“独立”却很羞耻的状态下。
知识分子被要求闭嘴,日益昏暗的权力要求公民的生活日益透明小,生活中是剩下秩序规则,是服从的世界。而小说作为建立人类事件相对性与暧昧性之上的世界的表现模式,跟当时的极权世界是不相容的,昆德拉的悲哀、在那个时代政治体制里的黑暗,只能在隐晦的、秘密的说出来。
《小说的艺术》里同样也有几段话。
t• 或许您们明白,这在我并不是在所谓严重问题面前临阵逃脱。因为,如果说在我看来,欧洲文化在它的外部和内部,在它最珍贵的对个人的尊重,对个人的特殊思想的尊重,对个人享有的私生活不被侵犯的权利的尊重上受到威胁,那么我认为欧洲精神的这一珍贵本质象被放进一个银盒子一样,被放进了小说的历史和小说的智慧中。
t• 时间可以逆向地走,从意识抵达现实的幻境。
t• 为什么上帝看到人思索就会笑呢?因为人一思索,真理就躲开了他,因为人越是思索,这个人与那个人的思想就相距越远。因为人从来不是他想是的那样,早在现代的黎明时分。走出了中世纪的人所处的这一基本境况就已显露出来:堂吉诃德思考,桑乔思考,而逃离他们的不仅是世界的真理,还有他们的自我的真理,早期的欧洲小说家看到并抓住了人的这一新的境况,并在它之上建立了新的艺术,即小说的艺术。
t• 在极端形势下的社会,企图取消公众与私人之间的界限,日益昏暗的权力要求公民的生活日益透明,这一个没有秘密的生活的理想与一个样板家庭的理想一样,一个公民无权掩盖什么?如同一个孩子在父亲与母亲面前无权保密,社会在宣传中摆出一幅田园诗味的微笑,他们想表现的像一个大家庭。
也许应该多读一些欧洲的小说再来看这本书。
小说的艺术 读后感 第(2)篇首先,小说是怎么诞生的?对于这个问题,昆德拉给出了非常精彩的答案,他认为,小说产生于现代人独立思考的时候。思考让人远离了真理,所以小说出现了。但是有人提出,在这个越来越追求确定性的时代里,小说似乎已经不能适应世界的变化。小说会消失么?n然后,我们比较了一下哲学、科学和小说的不同,它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哲学和科学相信因果联系,追求确定的结果,而小说恰恰是反对因果,反对确定性的。小说家的使命,是不断的发现新问题,从而拓宽人类认识世界的边界。最后,我们讲了两个小说中的片段,从这两个例子,具体地看看小说是怎么认识世界的。小说家把事情的联系呈现出来,这种联系没有必然性,所以它是复杂的,这才符合我们对生活的世界,真实的体验。昆德拉引用了一首捷克诗歌的几行,来说明小说的意义:“诗人们并不发明诗,诗在那后面的某个地方,它在那里已经很久很久,诗人只是将它发现。”最好的小说家,不是在发明故事,而是在发现,通过发现前所未有的境况,发现“人是什么?”“人都有哪些可能性?”。听完这本书,你应该可以感受到,昆德拉对于小说这种艺术形式,确实给出了非常独到,也非常精彩的见解。至于这些见解是否就是最终的真理,我们似乎不必太过执着。这些见解,毕竟是昆德拉这个小说家的一家之言。昆德拉在这本书里面反复提醒我们,小说家是提出疑问,而不是给出答案的人;小说家要揭示事情的复杂性和开放性。那么昆德拉提出的这些关于小说的思考,或许也是这种复杂性和开放性的一部分,只是为你反思这些问题,提供有益的启发,而不是给你最终的答案。
小说的艺术 读后感 第(3)篇米兰·昆德拉的轻
卡尔维诺的《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提到这样一个视觉形象:这位诗人哲学家,灵巧地一跃而起。
保尔瓦莱利说:“应该像一只鸟儿那样轻,而不是像一根羽毛。”
卡尔维诺描绘的诗人哲学家,正是这样一种“轻盈”。
米兰·昆德拉无疑拥让文字轻的秘诀。不是这个时代被认为是活力的——喧闹、咄咄逼人。
相比之下,“轻”是那样的珍贵和另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