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破解“文明冲突”
参考消息 今天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范围内并存的主要文明之间的冲突很可能成为世界政治的主要矛盾。这一观点成为西方国际政治界观察后冷战时代世界主要矛盾最具影响力的论断之一。
然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文明冲突论”也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
在中国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前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看来,“文明冲突论”在看待文明时过分倾向于“你强我弱,此优彼劣”的二元对立角度。
尽管9·11事件后,西方国家的反恐行动逐步指向极端伊斯兰主义,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异化为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博弈,这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亨廷顿的观点。然而,伊拉克战争之后中东乱局接踵而至,国际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祸不单行,全球恐情愈演愈烈,叙利亚危机、欧洲难民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吴思科指出,恐怖主义是人类公认的共同敌人。但是把恐怖主义同特定的宗教、特定的民族联系在一起,显然有失偏颇。面对这种局势,中国已经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反对将恐怖主义同特定民族、特定宗教联系在一起。
“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不同文明的独特性和不同特色。我们讲的是和而不同,是各种文明之间应该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吴思科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中国国际战略思想,形成以“合作共赢-和平发展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的一整套思想、理论、理念、倡议,呈现出完全不同于西方“文明冲突论”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
吴思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我们基于中国方案向世界交出的一份答卷。五年来,从倡议的提出,到理念落地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果,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他表示,中国与上述地区各国能够保持长期友好关系,秘诀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但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相互尊重,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是中方着力坚持的原则立场。
这一切,正如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所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有关国际关系的著作,启发性很强,或者说可确认的预言性很强,其所阐述的”文明的冲突“可谓是一针见血的评析了当代国际形势的本质。而作为文明载体的宗教,也确实在时下影响颇深,无论是长久以来的伊斯兰教,还是最近乌克兰的分裂,都在书中成为兑现的预言。与”历史的终结“相对的,作者所透露的对”西方文明“的衰落的担忧令人深思,引以为豪的现代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也正是其衰落的源动力。有两点非常值得关注,其一,文明的不可调和性,随着各文明实力的增长,和平非但没有得到巩固而且越发脆弱;其二,哪怕是美分都必须认识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从骨子里是戒备东方的,即使如日本一样的宪政国家(当然,从当前局势来看与书中所述相逆),不知道这样的戒备是一部分声音,还是主流的观点,错过了民国搭上西方文明末班车的机遇,中国的未来真的只有扩张以及无法料及的未来吗?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文明的冲突》这是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儿.亨廷顿教授从全世界的高度俯瞰和历史发展的长度分析国家(团体)间冲突的本质---文明(文化)的冲突的一本高屋建瓴的著作!
本书从历史的发展演进分析总结了文明的类别,即西方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等7大文明!又从全方位分析了冲突的根本原因---文明的冲突,也对未来冲突的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客观判断!
本书写作于1993年《外交》,1997年又进行了修改出书。时至今日,该书中的观点、当时对经济、政治、文化之间冲突的判断,仍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亨廷顿教授所谓的“重建1842年以前在东亚的霸权地位”)、文化自信(亨廷顿教授所谓的“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等都与本书的分析密切相关且有不少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