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后感(3)篇

2019-03-10 22:37:39 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
作者:迟子建
暂无简介
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后感 第(1)篇

这是一部让我看完想要回归山林的书,我幻想着可以和鄂温克人一样可以逐驯鹿、打灰鼠,迁徙游猎,也让我再一次思考我们所过的生活。花了整两天时间才看完这一本两百多页的书,因为描写的是鄂温克族人,时间跨度也很长,书中涉及的人物较多,人名也与我们汉族的叫法有区别,所以我才看时,完全理不清关系,记不住人名,就连看完书的现在,我还是会把鄂温克人想成并且说成鄂尔温人,所以我借助万能的网洛先整理了一遍人物关系,这样看起来更容易明白了。这是我看的第三本迟子建的小说,前两本小说《白雪乌鸦》和《晚安玫瑰》都没有带给我那么大的冲击,伴随着一个苍凉的开头“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我知道整本书的基调也如这开头一般,苍凉而沉甸甸。这是一本“我”(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自述的书,述说了“我”从有记忆伊始到九十岁的事。这是一个娓娓道来的长故事,故事说得很平淡,但却并没有让我觉得索然无味,像幼时奶奶讲的鬼怪故事,简单但越听越想听,越看越想看,仿佛有一种魔力在吸引着我要去听更多的故事,去看更多的东西。“我”在一个清晨从讲乌木楞的人投票是否要搬到布苏去的事开始,讲到了“我”的一生,父辈子辈孙辈的一生。“我”的父亲林克、母亲达玛拉,他们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生下了姐姐列娜、“我”和弟弟鲁尼。我的伯父尼都萨满是整个乌木楞的神。鄂温克人信奉他们的萨满,就去信奉神一样,就去书中所写,他们跳神能起死回生,能扭转天气,能拯救氏族里的人于危难之中。尼都萨满一直深深地喜欢着达玛拉而一直未曾娶妻生子。姑姑依芙琳、姑父坤德,姑姑是一个好强的女人,嘴快心软,而姑父却有点软弱,他们生下了软弱的金得。我的堂伯父伊万,因为心善救下了娜杰什卡,而生下来吉兰特和娜拉。还有瘸腿的老达西和哈谢与玛利亚。整本书就围绕着乌木楞里的这些人而展开,他们打灰鼠、猎堪达罕,因为驯鹿迁徙,因为猎物迁徙,因为更好的生活而迁徙。他们生活得特别简单,在经历了严寒,经历了猛兽,挺过了瘟疫,经历了抗战,解放,文革,却在越来越繁华的中国,作为这片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文明的边缘人。随着父辈的离去,“我”、鲁尼、金得、哈谢……“我”们这一辈人也慢慢的有了孩子有了孙子,外面世界对我们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他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爱恨情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的生死传奇。在命运面前,他们殊死争斗过,但还是眼睁睁地看着整个乌木楞乃至整个民族日渐衰落,他们有的无奈而痛苦,而有的开始接受新的生活新的文明。他们这个民族有大爱也有大痛。最让我动容的是妮浩萨满一次又一次的为了救人而牺牲掉了自己的三个孩子(萨满每救活一个生命就有另外一个生命而因此消失)。而最让我难以忘记的场景是萨满每一次的跳神,对于每一次的起死回生,我是满怀质疑,总觉得萨满有一点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整本书的述说总有点记流水账的感觉,对于每个人的死亡,悲伤总是被平淡的文字给冲淡了,但是在看到优莲死后,安草儿(“我”的孙子)守着优莲不让埋葬的时候,我还是流下了泪水。安草儿如他的父亲一样,善良纯真,似乎有点傻乎乎,但却总能说出一些意味深长的话。最后尽管所有人都去了布苏,只有他一直陪着“我”留在了山林里继续生活,坚守这这个民族该有的模样。这个部落叫乌木楞,住的是希楞柱,吃的是游猎来的动物,祛除病害要跳神,死后要选四棵挺直相对的树间风葬的鄂温克人,他们现在是否还坚持着先辈传下来的风俗?是否还在山林中行走?民族的就是落后的吗?现代文明就是优秀的吗?“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今天,我们是不是也正迷失在这水利斑驳的路上,如鄂温克人遭受的变迁一样?

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后感 第(2)篇

很少有人能拒绝一位老人讲述的故事,尤其是在温暖的火塘前,听一位在大兴安岭莽莽丛林里生活一生的近百老人,徐徐说着雨与雪、驯鹿与鹿铃、酒壶与鹿奶茶也同样知晓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被称为最后一个游猎民族的、以放养驯鹿为生的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他们的部落在大兴安岭繁茂的原始森林里时代生存,和他们放养的驯鹿、和林间飞翔的鸟和河水中游曳的鱼,一样的自然和谐。他们信奉自己的图腾,他们的图腾不必是遥不可及广大神通的神祇,他们对风与雷、星与月、森林与河流、苔藓与蝴蝶、鱼、蛇、蜥蜴,一样的崇拜和敬畏。桦皮瓶、小酒壶、鹿骨项链、袍皮褥,他们使用的是从自然中获取,手工制作赋予了生命的,他们喜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放生歌唱、纵情跳舞,生活的自然的气息绝不会使他们显得粗野和蛮顽,他们的心灵被浸润的率真而浪漫,有着巨大的人性的包容和温暖。。唯使我们羡慕的、几欲乘风追去的,不单是他们生活环境对深居水泥钢板的现代城市人产生的原始的血液中翻涌的吸引,也是他们人与人无法分割的亲密关系给予了都市化中各种类型独身侠像柔软棉花包裹的温暖。就像无法明白萨满所创造的神迹一样,精明的我们更不明白他们如何甘愿一次又一次舍弃牺牲来保护看起来并不值得的他人。一天具有清晨、正午、黄昏和夜晚,一个人的一生也有,一个部落的命运同样具有。那么,这个慢慢诉说了一整天的故事,包含了讲述者的一生,关于一个部落的命运,还有一袋子鹿铃一样清脆悦耳的读者的心,像风铃花一样,香味和铃声沿着驯鹿美丽的梅花状蹄印踏出的小路,一路飘荡开来。如今,宽阔平坦笔直的公路熨平了太多的土路,土地的花纹和呼吸被踩踏在追逐声色享乐的纷乱脚步之下,我们只有在手中捧着奄奄一息的凤蝶时才抬起头来喊一声微弱的劝诫和救助,而现代的推土机依旧昂然前行。对资源的需求像是个不断坍塌的深洞,大口吞咽着森林、河流、百兽、云朵、矿产,我们支起的脆弱的保护罩,也拦不住人类这个大胃巨婴端起地球碗往口中倾倒食物。不要再为少数人艰难的挽救尝试而沾沾自喜了。。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是一桩桩罪行的同谋。感谢这本书,给众人打开一册画卷使人知晓一个神秘的少数民族和他们的美丽故事,这是一段并不孤独却让人倍感荒凉的百年故事,它的结尾也消散在风中在空中,成为一颗明亮的星。

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后感 第(3)篇

小说从一个鄂温克女人的视角出发,描绘了生活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一支游猎民族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存、发展与变迁,这其中蕴含着的传统与现代对峙所出现的矛盾以及虚幻飘渺的神学色彩让我联想起电影《幸福的拉扎罗》,不同的是,拉扎罗里带着神的懿旨,而这部小说想要突出的却是鲜活的人。正如书中所说,人生下来的方式不尽相同,死去的方式却各有不同,作者对于死亡的各种描写,使得故事变得更加厚重,对于这个远离人群的游猎民族来说,人无论以何种方式死去都是见怪不怪的事情,既然天灾人祸无法预料那就勇敢地做斗争,所有亲人离世的悲痛和各种瘟疫、白灾都可以扛过去,我在其中窥测到了一个传统民族亘古不变传承下来的坚强,但令人惋惜的是,时代发展的洪流不断撞击着这个游猎民族为自己建起来的保护屏障,我想为什么统一就意味着要改变这些传统民族自己的生活方式呢?保留其原本的生活状态,展现更多样的文化说不定是更好的统一。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