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人在少年时, 总是很容易被鼓舞, 随便调配一点鸡血, 不经意间给打进去, 可以亢奋很久。
好比我高中时候, 就曾经被一部关于曾国藩的小说真实地鼓励过, 有一段时间竟然鬼使神差地相信国家和民族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也会像清朝需要曾国藩那样需要我, 我必须无比努力地做好知识准备, 砥砺好自己吃苦耐劳的特质, 当机会来临的时候, 去做成那件九败一胜又意义非凡的大事。
后来回想起这一段, 时常心存感谢, 这部小说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在一种忘我学习的状态。 也时常好奇, 毕竟小说里演绎的成分不小, 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曾国藩, 究竟立了哪些言? 他究竟有哪些经验和体悟, 可以用来指导我的人生?
可惜,每次翻开《曾文正公嘉言钞》, 或者他其他的书信, 语录, 总是看不了几页便草草作罢。 虽然上学时候也下过功夫, 但毕竟太久不读古文, 很多生词不明其意, 时不时会遇到晦涩的句子, 查起来又嫌麻烦。 况且,这些嘉言, 都是比干货还干的超干货, 有些还是对亲戚友人的答复, 没头没尾的,难懂。
我时常觉得, 这些超干货, 和许多其他中国古代圣贤的语录一样, 是写给本来就懂的人的。 这或许是中国圣贤最不值得称道的地方: 看不懂如果不是因为你文化程度低, 就是因为你悟性太低, 还没有悟到; 等经历过一些事情, 悟到了, 再读这些语录, 这些圣人就会好像一脸得意地对你说:你看,还是我说的对吧?!早就告诉过你啦啊! 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耐心用具体的案例, 详细地解释和讲述他们的观点,应用的场景, 以及操练的方法。 他们的语录, 或者他们的弟子整理的语录, 好像从来都是为了让他们自己显得很高大圣。
我绝非否定圣贤的智慧,只是大部分时候,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 他们的思想和方法, 与能够指导实践之间, 差着一些更加详细的注解。 就好比是一本至高无上的武学秘籍, 不是所有拿到的人都可以修炼成神功, 根基浅的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如果自己强练,似是而非,练着练着可能就练歪了, 甚至走火入魔,练成了神经病。
读一本前人批注过, 写过练习心得的秘籍, 往往是更高效的方法。尤其是, 那些已经练成过的人写的批注。
从这个角度看, 冯唐批注曾国藩, 可能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乱世从军, 宁世从商,一个干成过事情和写极好文章的读书人对另一个干成事情的读书人写的文章的注读, 合适!
作为一个学习和操练过西方管理理论,又饱读中国历史文章的实践者, 他给出的批注, 不仅保持了一贯地一针见血地犀利风格, 更结合了当下的商业以及生活环境, 读起来, 明白, 通俗, 透彻。
以书中的此段为例:
锐气暗损,最为兵家所忌。用兵无他妙巧,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与李次青)
气,就是精神。所谓团队有锐气,就是团队有心气儿,就是有强烈的好战心和必胜的欲望。用兵(带团队)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多巧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团队有绵绵不尽的心气儿,胜不骄、败不馁,永远不可抑制地跳动着一颗要争取更大胜利的好胜心。如果一些事情让团队的心气儿潜消暗损,没了斗争,没了动力,接下来的结果就是兵败如山倒,哪怕胜面依旧巨大。
一杯酒下肚,一时斗志昂扬,不难,但是长期用兵、长期让团队保持心气儿极难。锐气暗损,最为兵家所忌,也是兵家所最常见。
曾国藩没讲如何“常存有余不尽之气”,其实,这本嘉言钞全部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如果必须在这里总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带队伍的人(兵家)最好是个狂热的阿尔法男:好胜 (Agressive),强取(Acquisitive),贪得无厌(Accumulative)。带队伍的人最好在似乎不可能胜利的状态下取得过胜利。带队伍的人最好有魅力或者手腕让团队有时候盲目地相信他。
第二,选择本性乐观、好胜的人加入团队。
第三,制定长期制胜战略,上下同欲,上下都被长期的愿景所鼓舞。
第四,永远有一个有挑战、有胜算、有诱惑力的近期目标,哪怕大势极其恶劣。
第五,永远让团队有事儿做,哪怕看不出明确的短期作用。有仗打,打仗;没仗打,备战。
既是批注, 书中自然也有不同意曾国藩的地方。 没有人是百分之百正确的, 即使圣贤如曾国藩, 也同样有自己的认知的局限。 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一些旧的方法和观点, 也需要重新思量和推敲。 可以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和经历对先贤的语录说不, 这是这本书另外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选取书里这一节为例:
大非易辨,似是之非难辨。窃谓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知人诚不易学,晓事则可以阅历黾勉得之。晓事,则无论同己异己,均可徐徐开悟,以冀和衷。不晓事,则挟私固谬,秉公亦谬,小人固谬,君子亦谬,乡原固谬,狂狷亦谬。重以不知人,则终古相背而驰,绝非和协之理。故恒言以分别君子、小人为要,而鄙论则谓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即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则为君子,卯刻偏私晻暧,即为小人。故群誉群毁之所在,下走常穆然深念,不敢附和。(复郭筠仙)
这段话,讲的是管理的艺术。(略过书里的第一到第四的注解和观点)
第五,对事不对人。综合第三和第四,还是以对事不对人为妥,以成事为第一。先别忙着定某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没有一成不变的小人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君子。简单处理,看人先看事儿,看他成事的能力:“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即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则为君子,卯刻偏私晻暧,即为小人。”
以上五点推演之后,曾国藩开始群居守口,遇上大家一致夸某人或者一致骂某人,绝不附和。
居高位者,做管理的人,职责就是两个:第一、知人善用;第二,懂得做事的规则和逻辑(晓事)。“晓事”,更是管理的根本——不讲规则,不讲逻辑,无论怎么做事,都是错。能够做到这两点,就是好的管理者(君子);做不到,就是坏的管理者(小人)。但今天能做到,明天可能做不到;早上的董事会上能做到,下午到工地可能就做不到。
曾国藩对于“居高位者”,可谓深有体会——大是大非,黑白分明;但黑白分明的事是少数,实际发生的事情更多处于灰色领域,实际做事的人面对诸多困境,是非成败,都在变化。在成事这个领域里,我在很大程度上认同曾国藩所有重要观点。针对这第一段话,我也理解曾国藩的苦衷,知人难,人心变得快,老实和尚不老实,正人君子办傻事(连续办傻事),特别是在末世。但是,我还是反对他的这个观点。此观点突破了他成事方法论的底线,是他的污点。
我还是坚定地认为:人先于事,宁用朴拙君子,不用聪颖小人。当然要有业绩文化,但是更要先讲价值观文化:业绩不向辛苦低头,价值观不向业绩低头。否则,一个团队里必然有相当比例的小人。小人不惜使用降维攻击,业绩文化越强,小人使用降维攻击的可能性越大,小人胜出君子的几率越大,小人在团队高层中的比例越大。这样的团队,成就的事功越来越大,控制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战车被能干的小人们绑架,时间变成我们的敌人,翻车的风险与日俱增。
在末世,成事的人容易求速效、看短期,容易忽略对于朴拙君子的培养,容易向聪颖小人和降维攻击低头。这种心态和实践也加速了末世的败亡,曾胡左李的晚清中兴之后,再也没出现像样的成事人,大清很快也就在内忧外患中烟消云散。
这条用人原则或许对曾国藩去世之后晚清的速朽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 书名为成事, 成事的基础, 是修身。 曾国藩的嘉言里,不止有济天下的方法, 也有独善其身的经验。 所以, 这本书不止对创业者, 带团队者有用, 对任何有所追求的人, 都是大有裨益的, 它甚至涉及到子女的教育。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第一、方向,向上的方向;
第二、见识,开阔的视野;
第三、毅力,坚持一个好习惯。
第二项,可以慢慢培养;第一项和第三项,要从小培养。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第一、第三开始吧。有志有恒,慢慢必然有识;有志有恒有识,必然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养成早起的习惯,比外国游学更切实。那些连早起都做不到的孩子,将来能成事的可能性极小。那些连早起习惯都不能在孩子身上培养出来的父母,还是别奢谈孩子教育,还是别在这件事儿上浪费时间和金钱。
读完此书, 不仅会反思自己之前悄悄走过的“捷径”很可能是绕了远路,重新梳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更实际的是, 这本书还是一剂升级配方的鸡血, 置于案头, 时不时翻几页, 提醒自己读书的意义和读书人所应秉持的骄傲:
历史上,那么多的创业英雄,比曾国藩功业大的不在少数; 那么多的圣贤楷模, 德行超越曾国藩的有很多;那么多风流才子, 锦绣文字胜过曾国藩的更是不胜枚举; 可他们都没能掩盖住曾国藩耀眼的光芒: 一个倔强笃定的读书人, 通过读书, 修身, 做事,改变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挽狂澜于既倒,在破败中创出了一个中兴。
作为一个读书人, 如果活得像个文盲一样,对自己没有一点要求,没有一点改变世界的企图心,行动起来没有一些道理和章法, 那读书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 曾国藩的经, 注过冯唐,冯唐注过。 冯唐注的, 我读过了, 接着注。 也推荐给你, 祝你成事。
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冯唐《成事》读前思:成事十要。
拿到冯唐的新作《成事》是一件欢喜之事,小心翼翼捧在手中,计划着慢慢读完。读好书是很矛盾的:想一口气读完,如烈日沙漠中得到一牙冰镇,恨不得一口吃完;又不忍一口气读完,想把满足感分发给往后平淡的数日。
《成事》是以梁启超先生《曾文正公嘉钦言》为本,以现代管理学特别是麦肯锡方法论为要,探究成事的心法、道法、术法。冯唐的医学、外企、全球化、体制内经历,让他有足够的体悟现身说法,加上他从小广读各类文章和著作,成了许多事,渡了许多人,更让我对这本书抱有较高的期待。
还没开始读,想就“成事”,思来想去,浅谈成事十要素:
- 一、 要有好的状态。
好的状态包括利于成事的健康的身体状况、恰到好处的心理能量、始终在线的精力状况等。就如同畅销书《高能量姿势》里所言,身体改变心理,能量姿势能够让人快速调整到最佳状态,只有身心与所处状态形成统一时,才能唤醒出良好的状态,进入乾坤利势,这是成事的第一步。
- 二、 要有好的心态。
与状态中提及的心理能量不同,好的心态更多依靠主观的自我调节,从心理学角度讲叫积极心理学,恰到好处的自信而不自负,恰如其分的谦虚而不自卑,遇事能快能忙,成败都能平常于心。只有有了好的心态,才能在做事的时候更加从容,更加发挥出稳定水平,而大多数人只要发挥出原有稳定水平,在关键时候就都能成一些事儿。
- 三、 要有毫不动摇的坚信。
相信定能成事是成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特别对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和超越自己掌控之外的事,更是要坚信这次能成。在我理解,这种坚信一方面来源于自己既往经验的总结,另外更重要的来源于你真正相信你所做的事是正向积极有意义的。这种坚信可以被理解为《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天命(马克图布),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世界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通常我们本身并不自知。万物都必须将自己改造得更好,以便去接受另一个天命,直到有一天,天地之心变成了唯一的存在。这种力量,神秘但确实存在。
- 四、 要信仰点什么。
前几年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把贪污的话题又推到社会面前。常言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其实深层次是看个人的,与个人成长经历和认知体系有关,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有钱没钱的问题。再往深里讲,是一个人信仰的问题,信仰很重要,成大事,任大责,信仰是最底层的基石。我们这个时代,不缺能力、不缺魄力,不缺勇谋、不缺才干、不缺忠诚,但,真正基于正确的人生信仰成长起来的全才,才是时代的翘楚。就像《月亮与六便士》核心传达的那段文字所言:“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当然,相信不同,选择不同,结局必然不同。
- 五、要有强大学习能力。
在知识的占有量和获得的便捷性方面,现代的普通人比曾国藩时代的翰林学士都要厉害。互联网让我可以从深度广度上全方位学习一门学科,掌握一门手艺。2017年知识付费全面爆发以后,更是让普通人通过一个小小的屏幕就可以聆听世界级大师的讲授,还可以选择最舒服的姿势去学习。拥有学习资源并不等同于学习本身,囤积了大量的书籍也并不会增长知识,游手好闲地学习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时代病。所以,要能成事儿,学习能力可以算是一项真本事。现如今,成事儿越来越难,需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有的只需要蜻蜓点水式地了解一二,有的需要苦行僧式地拿时间堆积。真正会学习的人能通过“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事情学”,总之,用最高效地方式真正学会并且能转化运用。学习能力是成人之后的基础能力,就像盖房子的地基,没有这一项能力,其他能力再酷炫,也会有空中楼阁的感觉。
- 六、要有专家能力。
通才与专才的争论一直以来都没停息过,有好事者还发明了所谓的“T”字型人才以求自圆其说。每个人的成长是特异的,成长道路是否能恰好匹配你的人格特征,也是多因素影响的,很多东西是现在在读这篇文字的你无法选择和改变的。那为什么还要强调成为专家呢?是不是鼓励大家都走学术道路?这里所言的专家,不是狭义的专家的意思,这里所指的专家,是特指在你所从事的领域岗位范围内,要打造专家影响力,也就是说,遇到这样的问题,大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你。你可以是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国际学术权威,也可以是小吃街炒饭做得最好的,在我这里,都是专家。要有这个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专家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不断地达成成就事件里程碑,进而成事。
- 七、要有资源整合能力。
在跨界学习、混搭出界、领域互通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厉害的人都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去赚钱。古代先贤就提倡要“善假于人、善假于物”,人类通过科技进步不断地善假于物,解放了劳动力,通过搭建团队,密切配合完成了诸多难以想象的超级工程。这里所说的资源整合,不是酒桌上觥筹交错地合作洽谈,不是暗地里卑躬屈膝地权力寻租,是一种合作精神和共赢思维,是一种不断寻求“1+1>2”的再造或创新。有这样思维的人形成了共同体圈层,释放更大的能量,从雪花到雪球,雪球得以不断增大,雪花得以去向远方。但拥有资源整合能力的前提,是整合倡议者首先要有一定的资源储备和先发影响力,“1+1>2”首先,你得成为1,甚至你本身就接近2。
- 八、要有机缘。
不能成事,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没有机会、机遇,而是与所要成之事没有缘分。机缘机缘,大多时候,是有机无缘。有心栽花与无心插柳,“花”、“柳”对我们都是机会,偏偏有时候与花无缘而与柳有缘。机可创造,缘不能勉强。成事的缘分讲究天时地利与人和,天时是时代发展的大势,个人发展的宏运。地利是当下“土壤”环境是否有利于这件事的种子成熟,而人和是综合因素,个体有没有能力驾驭取得并驾驭成功。
- 九、要能事上练。
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成就是一蹴而就的,在站在高峰的背后,往往是背后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攀登过程。事上练,是王阳明心学除了“立志”外最重要的概念,提出事上练的原因是,很多人静坐的过了头,明明内心已经平静,仍然向死寂中求。最终,一遇事来,手忙脚乱。强调知行合一的阳明心学提出的“练”和“磨”的主张,是当下快节奏社会所稀缺的,大家太在意结果,太在意快速得到结果,太在意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去得一个即时反馈。而这些,都不是成事的路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阻碍。
- 十、要持之以恒。
记得当年中考梦想靠进省重点,开始复习阶段开足马力,中间骄傲自满,最后冲刺阶段去泄气了,最终没能如愿。但我也悟出一个道理,做事需有恒心,比智力更重要的是毅力。成的大多数事,都是水滴石穿般的结果。
成事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在人,但又不只在人。不同思维习惯的人面对同一件要成之事,往往有不同的努力方向。有的人习惯于去“勾兑”人,想着“搞定人就能搞定事”;有的人习惯去找资料、查文献,翻理论,想着从人类知识库里找到方案或者启发;有的人习惯去想对应的资源,找专业的人把专业的事高效率做好,自己占有平台和信息,对于其他的付钱就好。第一种人善于社交,很多别人难成之事他能剑走偏锋去实现,但不是万能之法,一旦基于人的关系网络断裂,也就彻底失去了成事的可能性。第二种人过于自信,总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事做成,很多需要付出长期坚持和巨大努力的事,他们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高质量地完成,但不是长久之计,一旦自己的学习研究转化实践运用能力生理性不可逆降低,也就失去了成事的原动力。第三种人最高明,也是现在大多数商业逻辑所推崇的,把成事的核心团队打造好,有核心技术,有核心产品,其余的运营、财务、构架、宣传等等全部外包出去,让专业的人员服务于我所要成的事。但也有弊端,当核心被复制,当专业的人不再专业,自己很快就会从市场灰溜溜地消失。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事心法和技法,写到这里,迫不及待地翻开《成事》,一起跟随冯唐去看看曾国藩和麦肯锡的成事之道吧。
事后见。
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曾国藩管理事情的方法,就是以“明”字为纲领,既要高明,又要精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一个人若能按照这一法门,耐得住辛苦和麻烦,不断自我磨炼,终究能在人生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曾国藩是一个缺乏天赋的人。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曾国藩的家里曾经进过贼,贼就藏在曾国藩书房的房梁上,准备等曾国藩睡着了,再下来偷东西。谁知曾国藩当时在背一篇很短的文章,一直念一直背,怎么都背不会。后来,就连房梁上的贼都会背了,曾国藩还在一遍又一遍地背,就是不肯睡觉。那个贼气急败坏地从房梁上跳下来,对曾国藩说:“你这般笨,还读什么书啊!”说完扬长而去。这可能是个段子,但曾国藩缺乏天赋是公认的。他留下的诗文水平都一般,缺乏灵性。他在带兵打仗的早期,也经常失败,遇上石达开这样的军事天才,就被逼得几乎要自杀。曾国藩没有别的办法,只好从小处着手,结硬寨,打呆仗。军队上阵总是先挖壕沟,在壕沟里坚守,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硬生生把进攻战打成了防御战。曾国藩的湘军就是用这种笨办法,最后消灭了太平天国。直到他的后半生,他身上才显示出“大处着眼”的气象,倡议向西方学习,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可见,如果缺乏天赋,做不到从大处着眼,那就索性苦练小处下手的本领,最后也是殊途同归的。曾国藩自己就是最好的范例。最后说说自己,哪怕天赋平平,只要用心践行这8字原则,必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