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第2版)(套装共2册)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了一个观点“基因决定公司命运”(看到后面发现作者也自嘲有人说他是宿命论)。最开始看到这句话时,脑袋里立即映射出另一句经常听到的话“性格决定命运”。其实直觉来说对这两句话是比较反感的,从心底里不喜欢“结果已定”“束手无策”的无力感。但抛开作者书中可能带有主观想法的描述,结合自身经历以及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问题“阿里的弱点在哪里”,发现作者的观点好像真的有点对(此处表达无奈的sigh)。虽然后来作者专门又讲了一章“转基因”成功的公司例子,似乎想告诉读者“其实还是存在特例”,但我的理解还是:这些成功转型的公司,不是因为他们改变了基因,而是他们的基因本身就有“创新”,从而能够割舍掉现有业务,去追求新的发展(就像书中说的很多人,创业成功后会选择离开继续创业,这些人从骨子里说就是“创业者”而不是“大老板”)。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去阻止上一代科技公司成为悲剧呢?虽然作者不认为这是完全悲观的一件事,毕竟老的巨头的灭亡,才能让新人拥有机会。但还是有解决办法,那就是“并购”,使自家的业务横向扩展,例如谷歌的youtube和android。或者努力突出自己的优势部份尽可能使自己的弱点不表现出来,并不断地向外界去学习,并改革自己的公司,我认为也算一个不错的方法,IBM在这点上就做的不错。作者还反复强调了技术在互联网公司的重要性——不少公司在信息浪潮中没及时转型所以gg。让我想起之前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话“产品才是互联网公司中最重要的,因为现在技术都差不多了,重点是产品怎么定位blabla”不知道这两句话微微有点矛盾是不是因为一个是技术写的,一个是产品写的。但这两句话又让我有了新的想法:产品决定了公司在胜世活得怎么样,技术决定了公司在乱世活得怎么样。但无论多太平胜世,哪个发达国家没有高科技军事武器和军队的?所以技术可以代表这个公司的态度和远见力。而且互联网的乱世来的越来越快了。估计AI时代来得比我想的更快,流程猜测又是:高潮爆发→泡沫破碎→逐渐平稳。【后期批注:这段没改之前的评语,但发现了自己当时的一个漏洞:作者讲述的是科技公司,但自己一直将这些公司当互联网企业来看,评判事物的范围出了问题——互联网的角度比科技圈小太多了。从互联网的角度来说,创新的产品确实是最重要的,包括后来提到的web2.0,技术没太多进步,但却依旧是一场了不起的革命。其实这样类似的革命,近年来都在发生:直播、共享、新零售……但这些其实与AI、技术发展不属于一个交集。前者属于产品革命,后者属于科技革命,我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产品革命中浮躁的投机者更多,毕竟科学技术不是那么容易套个名词就能出结果的(比如,做共享单车的就比做VR眼镜的多?)。我们更应该把视角放在科技圈而不是互联网,毕竟互联网的红利终将过去,但科技的红利会一直存在(不过这几十年,离最易商用的新科技最近的确实是大型互联网公司)。而对科技公司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科技了】n很喜欢作者从金融的角度讲了很多巨头公司的成长与发展,作者有一个观点:科技公司像大脑,金融像血液。其实不仅仅是对科技公司而言,金融对整个社会,所有公司都极为重要。曾经也有过“用户体验比挣钱重要”的观念,到后来才慢慢反思:一个公司一款产品光谈用户、需求,是否太理想化且不切合实际?而且事实上当你没有办法明白金融对一个公司的重要性时,你做事的出发点很有可能就是与公司、老板相悖的,这样自然也不利于工作。会比较建议国内的一些书籍可以多从商业的角度去看一些产品,虽然这个角度并不感性,无法引发小白想通过产品改变世界的梦想,但却是真实而实际的角度:产品其实说到底就是挣钱的工具,关键在于如何利用产品去挣更多的钱?n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去讲创业,并鼓励读者创业。其实一开始不是很理解创业的意义所在,因为在学校我们就有创新创业课,我们要写自己的创业计划书,但最开始我还是觉得鼓励创业不过是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而做的把戏而已。但在作者的观点里,创业代表着创新,代表着寻找机遇,代表着创造价值…这些是我之前无法去理解到的,不知道这算不算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或者说,更像学生和社会人士之间的差距?关于学校象牙塔和社会之间的差异,作者通过对斯坦福大学描述的一章让我们更为了解:即便在我们看来美国大学生都非常的开放、非常的有自己的观点了,但事实上,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其它重点高校(如mit、哈佛等等)还是有很大差距。为什么斯坦福的学生出来是当CEO,而其他大学的同学出来却是做主管?因为在学校里面学数学、软件的学生,没有人去告诉他除了专业知识,商业常识、沟通技巧也很重要,但斯坦福的学生在硅谷的实践中早早明白了这些道理,从而他们更能多方面发展,更能找到机遇。在今年的“社会历练”中,我也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在学校里,成绩是唯一判断你好坏的标准,但出了社会,判别的标准就变得复杂多样了(相貌,情商,人脉,家庭背景等等都有影响)。这本书让我最感慨的一句话,是书皮上那句“对一个人来说,一生赶上一次这样的浪潮就足够了”。也因为如此吧,世界上大把大把优秀的年轻人向往着华尔街,硅谷,BAT。反过来说,当你不清楚未来的方向时,看看同领域最优秀的年轻人在哪里,就明白了(觉得书中这句话也算侧面印证了一句古话“时势造英雄”)。此外作者还有一个观点我也很喜欢:一个领域的兴起,一定会有投机者(泡沫)出现,但随着势态趋于冷静,泡沫会破碎,并给予其领域的中坚力量一定的好处(google的服务器,web2.0后的youtube)。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成为浪潮里的中坚力量,不能成炮灰呀~并且在商业气息浮燥的天朝,分清泡沫和真正的机遇。这本书唯一有点遗憾的地方是移动互联网相关的东西讲的比较少(不太清楚这方面是否中国的发展高于美国),在未来发展的预测上没能提及到现在最火的人工智能。可能也是因为两年前的书了吧,写书的笔再快也快不过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这其实也是很多其他互联网书籍的通病,所以也不怪作者。还有一点让我比较疑虑的地方在于书中提到的中国公司非常少,即便是AT也夸赞的不多。不知道是不是在作者看来,我们认为很牛逼的batjtmd其实都还不算是跨国大公司。虽然据我知晓,很多国内互联网公司都有国际化的“口号”,但如何落实和发展(尤其是在欧美国家)我还是心存疑虑的。毕竟你都不让人家进来,人家干嘛还……而且在国内而言,也管控的很严吧,所以从个人较为狭隘的角度,我不太看好国际化发展= =不过像华为大疆这种硬件公司在国外已经发展的较为不错了,应该国家都有相应政策吧。其实看完书也会发现自己之前所了解的都是国内的公司,而且也是从非常小的产品的角度去看的。当作者从一个很宏观的角度去为我们分析大型的科技公司是如何运作,商业模式是怎样时,才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想法和角度真的非常小: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互联网”而是整个“科技圈”;不仅仅是国内的产品,有必要去了解下国际公司的产品、商业,甚至是政策。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当浪潮来临时,能做一朵顺势而上的浪花吧。
浪潮之巅(第2版)(套装共2册)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2017年最后一天读完的购于2013年5月25日(当当),同时是2012年12月第12次印刷的电子工业出版社版本,估计吴军博士是2010年完稿的。
四星半,还有半颗星是因为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就好像引导时代每一个阶段的浪潮儿,鼎到巅峰的往往独出无三,埋汰到浪沙里的不计其数。历史没有对错,只看时代选择了谁。忙迭不及的文字印证了生长中的认知与看法,然而成长总会导致变化。
2016年5月人民邮电出版社(第三版-上下册)是最新版本。
从目录上看到新增了这些节和一章(当然,内容调整想必也有):
- 苹果: 乔布斯和盛田昭夫
- 英特尔: 错失移动时代
- 微软: 前门拒狼,后门进虎
- 雅虎: 浪淘尽风流人物
- Google: 佩奇新政|未雨绸缪
- 金融风暴的冲击:
— 为什么看好G2
- 云计算:
— 云计算时代的企业级软件和服务
— 中国云计算的泡沫和机会
- 纯软件公司的先驱——甲骨文公司
1 硅谷老兵新传—埃里森其人
2 钻了IBM的空子
3 天堂下的帝国
吴军博士用宏观、人性化的视角,系统性综述+分解式叙述了科技工业世界起源、发展、展望的来龙去脉。
个人逻辑框架区分了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对科技公司的溯源与牵引性讲述,这些公司是:
AT&T、IBM、苹果、英特尔、微软、思科、雅虎、惠普、摩托罗拉、Google、诺基亚& 3M & GE、(太阳、Novell、网、RealNetworks)
在人类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 —— 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第二方面,科技业界的土壤、根连茎事件与主干&分枝发展方向:
硅谷的另一面 | 硅谷的摇篮—斯坦福大学 | 互联网 2.0 | 金融风暴的冲击 | 云计算 | 下一个 Google
第三方面,框架定律、经济角度、商业模式,(是出了电子版后个人可以重点再读的部分)。
第 4 章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
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
1 摩尔定律
2 安迪–比尔定律
3 反摩尔定律
第 13 章 幕后的英雄—风险投资
对于想找投资的新创业公司,红杉资本有一些基本要求—公司的业务要能几句话就讲得清楚。红杉资本的投资人会给你一张名片,看你能不能在名片背面的一点点地方把你想做的事情写清楚。
1 风投的起源
2 风投的结构
3 风投的过程
4 投资的决策和公司的估价
5 风投的角色
6 著名的风投公司
第 14 章 信息产业的规律性
人类的文明和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有清除掉阻碍我们进步的那些庞大的恐龙,才能为人类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从这个角度讲,一个昔日跨国公司的衰亡,也许是它为我们这个社会做的最后一次贡献。
1 70–20–10 律
2 诺威格定律
3 基因决定定律
第 16 章 科技公司的吹鼓手—投资银行
华尔街的贪婪既会捧起,也会扼杀一个科技新星。
1 华尔街和美国的金融体系
2 著名的投资公司
3 科技公司的上市过程
4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5 华尔街与微软、雅虎和 Google 的三国演义
第 19 章 印钞机—最佳的商业模式
所有成功的大公司都有好的商业模式,很多大公司的兴起,不是靠技术的革新而是靠商业模式的转变。
1 Google 的广告系统
2 eBay 和亚马逊的在线市场
3 戴尔的虚拟工厂
4 腾讯的虚拟物品和服务
2017年,虽然晚了四年才读这本书,但挺肯定今年终于能够静下心来,读完书架上有价值的所有纸质书和微信读书客户端有选择性的一些电子书。
只要想要开始,任何时候都不晚。
目标-方法-行动
btw,今年的“罗辑思维”跨年演讲会看来已经锁定了哪些用户是具体的朋友,进入了成熟发展期。
成熟以后的选择往往变得简单了。
浪潮之巅(第2版)(套装共2册)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浪潮之巅
吴军系列的第二本书。在这本书里用了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去俯视了整个IT行业的发展史,我们从中可以发现4条定律。
1摩尔定律,电子器件的性能每18个月就会翻一倍,价格则会降一半。摩尔定律里说的产品性能主要指3个方面,一方面是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是计算机的内存,还有就是上网的速度。
2安迪-比尔定律,软件会不断的吃掉硬件的性能,“比尔要拿走安迪所给的”。安迪是英特尔公司CEO安迪.格鲁夫,比尔就是比尔.盖茨了。安迪-比尔定律把本来属于耐用消费品的硬件设备变成了消耗型商品,一直在刺激整个IT产业的增长。
如果硬件更新不了了,软件的复杂性也就有了一个终极限制。到时候一定会有新技术突破整个瓶颈。宏观来说,比如就拿其他的新材料代替硅,或者用忆阻器,把缓存,内存和硬盘融为了一体。微观来说,要延缓摩尔定律,减少电路中的发热和损耗即可。摩尔定律和安迪-比尔定律是从产业的角度看的,科技公司的发展要遵循诺维格定律和基因定律。
3诺维格定律,当一家公司在某个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百分之50后,将无法再使市场占有率翻翻,就必须寻找新的市场。诺维格是Google研究院的主任。
它包含2层意思,第1层意思:一家公司的市场份额总是有限的。但不扩张就得死,一是反摩尔定律在起作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家公司必须不断的满足大众的增长预期,他的股票才能保证不下跌。
4基因决定定律,公司的基因是限制一家公司转型和发展的源头。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特别难,因为基因定律,就是说一家在某一个领域特别成功的公司,当开拓新领域时,会不自觉的用原来的做事方法,思维方式去应对新市场。新的领域是年轻公司唯一的机会,自然会全力以赴。而成熟的公司一旦新业务和传统业务有冲突,通常的策略是牺牲新业务,让转型又多了一个隐形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