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三体前传:球状闪电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8-01 00:38:14 读后感
三体前传:球状闪电
作者:刘慈欣
没有《球状闪电》,就没有后来的《三体》!《三体》前传!亚洲首位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的三大长篇之一!(《三体》《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拥有最狂野的想象力!带你从另一个维度观察世界!全面展现刘慈欣对人生的终极思考!《三体》中解决可控核聚变的顶级物理学家丁仪,正是《球状闪电》中找到球状闪电的关键人物。《三体》中一号面壁人的幽灵军队计划,正是来自于《球状闪电》。《球状闪电》中的疑似宇宙观察者,为《三体》中的智子出现铺陈了线索。《球状闪电》和《三体》是刘慈欣两个不同时期的巅峰之作,《球状闪电》是他对人生的终极思考,《三体》则是他对宇宙的终极思考。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关键在于你迷上的是什么。某个离奇的雨夜,一颗球状闪电在一瞬间将少年的父母化为灰烬,而他们身下的板凳却分毫无损。从此少年踏上了研究球状闪电的旅程,死亡者的幽灵笔迹、前苏联的地下科技城、次世代的世界大战……球状闪电意外成为了战争中决定祖国存亡的终极武器!一个从未有人想像过的未来,在宇宙观察者的注视下,悄然降临在人类面前……
三体前传:球状闪电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这本书的全名应该叫作《球状闪电的探索、原理与军事应用》。刘慈欣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根本没有用小说家的思维,而是用了论文的写作框架。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讲述“我”从事球状闪电研究的起因,以及在传统理论框架下研究球状闪电所遭受的种种挫折。最后以拜访前苏联球状闪电研究基的地遗址作为结束,宣告传统理论对球状闪电研究地彻底破产。写过论文的同学都知道,这一部分在论文中被称为“文献研究”或者“文献综述”,主要目的是通过死命黑前人的研究结果,来衬托自己的研究有多牛逼。所以,无论是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张彬,天赋异禀的麻省理工博士高波还是苏联的科学权威亚历山大,他们统统毫无建树!

在论文写作中,建立理论体系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写作的思路一般是:提出新的假设;根据假设进行探索性实验获取研究样本;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论证,建立理论模型;根据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性实验,确认理论的正确性。这正是本书中篇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从忽明忽暗的灯塔中获得启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球状闪电假说:球状闪电不是普通的大气放电现象,而是一种尚未被认知的特殊存在。接着,“我们”依据这个思路,制作了天网,并从空中成功地捞取了一个球状闪电。然后,理论大神丁仪给出了球状闪电的理论解释:球形闪电其实是一个电子,只是这个电子所对应的宇宙比我们所处的宇宙要大得多得多,所以这个宇宙中的电子自然也比我们宇宙中的电子大得多,大到我们人类肉眼可见的程度,相对于人类世界的“微电子”,书中把这些超级大的电子称为“宏电子”。最后,“我们”基于宏电子的理论特性,研制出了雷球机枪。在一次核电站反恐行动中,雷球机枪被投入实战,并且取得了成功。

一般来说,论文的采分点主要集中在以上提到的立论部分。当然,为了论文的完整性,也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逼格,作者往往都要在论文结尾加上一个应用与展望环节。这就是本书下篇的内容。下篇写对于宏电子的深入研究后,“我们”找到并捕获了宏原子核。而在一场世界大战中,“我方”通过一次宏原子核聚变实验彻底赢得了战争。宏原子核聚变甚至创造出了量子化的人。嗯,反正是展望,评委老师一般不会在答辩时为难作者的,怎么爽怎么写就行了。

有人认为《球状闪电》是刘慈欣最为成功的一部小说,其精彩程度远超《流浪地球》甚至超过了《三体》。从创意的角度来说,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尽管是在写科学幻想小说,刘慈欣从来不会给自己的幻想套上科学的枷锁。相反,他最擅长的技巧是用科学的词汇和概念装扮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个写作风格在《球状闪电》中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将微观世界放大到中观尺度,刘慈欣在文中把诸多量子力学的概念描写成具体的可用肉眼感知的场景。他在文中多次描写了量子叠加状态。书中设定,被球状闪电击中的物体,处于量子叠加状态。电脑的处理器被球状闪电击中,它就成了薛定谔的处理器:只要不打开机箱,处理器(有几率地)照常运行,一旦打开机箱看它一眼,它就瞬间塌缩了。对,是真正地塌缩,塌下去,缩起来,变成灰烬了。不得不承认这种直白的写法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一些晦涩的量子力学概念,从而(有几率地)激发出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这种兴趣是量子化的,我们不妨称之为薛定谔的兴趣。这种兴趣的特点是,在没有遇到严肃的数学表达时保持激发状态,一旦遇到公式,它就塌缩了。我不知道为了普及一些物理名词付出是把整个科学观庸俗化的代价究竟值不值得。

从文学的角度说,《球状闪电》里也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我不讨论人物和情节这种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因为那样就要把整本书推倒重来了。毕竟作者在《后记》中说,他追求的并不是给人们留下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廊,那是主流文学的热衷的领域。我只说一个非常浅显的创作常识,关于道具的运用。契诃夫说:如果书里出现了一把手枪,那它一定是会开火的。说白了就是立flag。在《球状闪电》中有一个作者着力描写,让人印象深刻的道具——林云佩戴的胸针:

那是她身上唯一的一件装饰品,形状是一枝火柴长短的剑,剑柄上有一对小小的翅膀。整个胸针呈银色,在这里幽暗的灯光中闪着晶莹的银光,像是缀在她衣领上的一颗星星。
林云把胸针摘下来,捏着小剑的剑柄拿在手中,另一只手从餐桌上拿起了一把叉子和一只勺子,她把叉勺并在一起竖起来,用剑轻轻划过去,令我大惊失色的是,勺和叉的金属把被从正中齐齐地切断了,仿佛它们是用蜡做的一样!
“这是用分子排列技术产生的一种硅材料,它的锋刃只有几个分子的厚度,这是世界上最锋利的剑。”
我小心翼翼地接过她递过来的胸针,对着灯光仔细观察,发现小剑的剑锋已接近透明了。

作者用这枚小小的胸针立了一个大大的flag,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枚胸针从此再也没有出场过。另外,在本书的结尾,量子化的林云给“我”送去了一支量子化的玫瑰,而在此之前,书中却从来没有出现过玫瑰,我想要是把这支量子玫瑰换成量子胸针也许就不这么突兀了。

读完全书,我不能不承认宏电子想法之精彩,但也不能不叹息整个故事之无聊。刘慈欣可能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工程师,却实在不能算是一位会讲故事的小说家。

三体前传:球状闪电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精彩依旧,只是一些地方看不懂,比如为啥开始时球形闪电在他家对他父母,他父母身上的钥匙,对书架上的部分书,对他贴身的衬衣,对冰箱里的鸭子都产生了作用,却对他和其他一些东西没产生作用;还有张彬的妻子遇到的那颗,也是对他的妻子,对笔记本隔一页隔一页的作用;后边捕捉到宏电子激发出的球形闪电为啥成了对某一特性物品具有指向性攻击的东西,比如对实验中的木头、动物、芯片,对核电站里的人,大刘没解释还是解释了我没看懂一直很糊涂。

还有这个对量子态的观察使之失去概率云产生坍缩,这个观察怎么讲,看到,观测到,意识到?还有观察强度对量子态坍缩速度等影响,观察强度怎么设定?量子态不是概率云形式存在吗?具不具有自主意识?能不能对现实世界产生作用,按照丁仪对林云的推断是随机出现,被观测后坍缩,然后再随机出现……但量子态的张彬妻子修改笔记,墓碑刻字,量子态的林云和她父亲进行的对话,还和量子态的孩子们留下照片…留下照片…照片……?留下不能被观测到的蓝色玫瑰……

那么量子态是不是另外一种存在形态甚至是更高形态的存在?还有就是量子态的人具有意识,那他本身的自主意识对其存在状态的观察算不算一种观察,会不会造成坍缩或是其他作用?宏原子构成的宏宇宙与量子态的宇宙与我们现在感知到的宇宙是种如何的关系与交互?这些可能我的物理知识储备都很难形成一种认识,而作者也没有进行合理解释或者解释了没看懂,这就有些遗憾了

如同后记中所写,本文是一种对球形闪电的一种思考,感觉作者在这里感觉是在构架一个以量子物理学某种规律为基础或模型的世界观,这个世界的规则和规律应是具有普适性的,或者说让读者能够在这个架构或基础上普遍理解和认可构建世界中发生的事情,在这点上似乎与成熟的科幻作品有些差距的。

个人感觉,好的科幻作品一是某些幻想设想的展示,一是某些科学推衍的阐释,一是宏大世界观下的故事,一是以之为载体承载的思想,精彩短篇侧重前二者,精彩的中长篇侧重于后两者,当然后两者中要蕴含前两者,宏大世界观的构建基础是严谨的规律的架构,承载的思想离不开对人性、社会、政治的深层次的辩证理解和认识……

通过一篇小说引发人的思考,不管是对科学的,现实的,过去的,未来的,人性的,社会的……都是一篇有意义的小说,除了个别不了解的地方外,这篇球形闪电对我来讲仍是相当精彩的一篇小说……

然后用大刘原文的一段话结束这段心得吧: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你选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最好是只用一张纸和一支铅笔的数学难题,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或费尔马大定理什么的,或连纸笔都不要的纯自然哲学难题,比如宇宙的本源之类,投入全部身心钻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不觉的专注中,一辈子也就过去了。人们常说的寄托,也就是这么回事。或是相反,把挣钱作为惟一的目标,所有的时间都想着怎么挣,也不问挣来干什么用,到死的时候像葛朗台一样抱着一堆金币说:啊,真暖和啊……所以,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

所以,迷上什么东西……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相当有道理的

三体前传:球状闪电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读这本书的时候最让人惊艳的就是宏电子、宏原子核所表现出来的量子特性了,读大刘的书总能让人忍不住产生对世界和物质的思考,也不断加深着对量子物理的理解和鉴赏。

大刘的书中丁仪是一个除了探究物理什么也不在乎的人,个人觉得这样很帅,这样的人很难被现实束缚住,但是转念一想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包括自己在内都无法做到这一点,我们总要与周围的亲人朋友情感交流,很难做到对某一领域过度沉迷而忽视人际交往。

另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我们都是波的话,那爱情、友情、亲情的产生是因为两个波(人)的振动和谐吗哈哈哈哈哈

唔大刘的后传很有意思,他喜欢在科幻这一领域作为造物主创造小世界,同时又在现实中不脱离现实,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我想在读科幻或者搞科研的时候也该这样吧,我们享受思考的过程但不把自己对号入座,在现实中同时也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 《三体前传:球状闪电》_读后感_600字
  • 《三体2:黑暗森林》_精选读后感_500字
  • 《三体1:地球往事》_精选读后感_500字
  • 《三体3:死神永生》_读后感_500字
  • 《三体(全集)》_精选读后感_700字
  • 《三体(全集)》_精选读后感_500字
  • 《三体(全集)》_精选读后感_500字
  • 《三体(全集)》_精选读后感_500字
  • 《三体(全集)》_精选读后感_300字
  • 《三体(全集)》_读后感_7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