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麦田里的守望者(2014新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7-31 06:20:27 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2014新版)
作者:J.D.塞林格 , 孙仲旭
暂无简介
麦田里的守望者(2014新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原著没有读,但是今天中午听完了上官文露的讲书,觉得这本书想要传达的思想特别好,所以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完讲书来写点文字感受。


在别人看来霍尔顿是一个满口脏话,家境优渥,无病呻吟,小题大做的少年,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年少时的叛逆,就只是因为幼稚吗?也许是一个少年对这个世界的抗议,也许真正虚伪的是这个看似正常的社会。

二战后的美国,很多人为了活下去故意麻痹自己,欺骗自己,只有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是活得最通透的人,他知道凭他一个人根本无法改变这个社会,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有些人或许只是看到霍尔顿满口脏话,但却不知道他会因为看到妹妹学校的一面墙上被人用脏话涂鸦时的愤怒,他愤怒的也许并不是脏话涂鸦本身,而是担心孩子们明白这些脏话背后的内容。有些人或许只是知道他家境优渥,却不知道他在吃着肉,而看到那些穷人只能吃面包时的羞愧。有些人或许只是知道他对这个社会的一切虚伪欺骗嗤之以鼻,却不知道他也会给真正关心自己的历史老师尊重。

从霍尔顿身上我看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并且他一直在坚持不被这个薄情的世界同化,一直坚持做自己。

我将来要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霍尔顿的少年时代,在他最迷茫最无助,对这个社会最失望的时候,没有人给他真正的关心和爱,所以他想尽自己所能,给后来的这些孩子们关心和爱,静静地做一个守望者,不让这些孩子走他曾经走过的路。



麦田里的守望者(2014新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这应该是本毕竟经典的名著吧,经长时间的考验与拉尔夫的《看不见的人》被认定为“现代经典”!等了许久不见上架,便到图书馆借了本纸质版的看!就像序言说的那样,书中大量的口语化配上“粗口”,一开始看还是有点吃力的,但慢慢地就好了许多!在霍尔顿看来,社会上充满了伪君子,每个人都在假模假样的生活的,(其实我有时也会这么觉的,)可以自己每天还是同他们打交道,心中虽然百般不满,但也只能在心中不满!可能并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不清楚美国当时的生活情况,所以整本书看下来,竟不知讲的什么!

不过这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半夜不睡轻拍霍尔顿被霍尔顿认为是性变态的那个老师(忘记名字了,西方小说看起来,有时候真的只是记住主人公的名字)说得那句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是的,我没打错字,也没记错)!如果和霍尔顿的生活结合起来,这句话,也许还真的很有道理!

也许,我最想做的事,和霍尔顿一样:在一大块麦田里有那么一群小孩在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而我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里守望,要是有哪一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在往哪走,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2014新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多元文化与美国文化的课堂要求读的书

也是我从大一买回来放到大三才读完的书

其实霍尔顿的想法跟刚上大三时候的我是一模一样的 都是畏惧的成长 只是霍尔顿在畏惧的推动下去尝试离家出走 领略了几天社会的风气和风气 而我就不一样了 我在学校门口奶茶店拉着我的朋友自怨自艾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提到 文本中鸭子的这个具体意象 其实我在阅读的时候也注意到 霍尔顿确实是充满童心的 他思考 

如果冬天湖水结冰的话 鸭子们上哪儿去呢? 

而为生活奔波忙碌的司机却对这种问题嗤之以鼻甚至浪费时间 

有些童真模仿不来 尽管我们现在拥有一些是自称“少女心”的行为 却永远回不到真实的那个少女时代  

所以 在我这个即将踏出社会的老少女眼里 霍尔顿的童真和几天之内的成长是让我最最歆羡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