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 读后感(3)篇

75.瓦尔登湖•亨利·戴维·梭罗(美)这是一本能够吸引我的书,里面有太多睿智的思考,可是毕竟离现在160年,梭罗倡导的简装而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放到眼下已不太合时宜,当然不仅仅是衣食住行。梭罗认为愚蠢的人类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世俗的无必要的财富上,自己被终身绑架,脑子却一辈子空空如也。可反过来想想,先知哲学只有寥寥几个,芸芸众生即使身空空未必就会意满满,红尘俗世还是要有些追求的,恶俗又怎样?要不然可真是“生有何欢死有何惧”,皆可看破红尘做那化外之人去了。看到《阅读》篇,说的是我吗?“大家对这些劣质读物充满了原始的好奇心,有着永不餍足的胃口,囫囵吞枣地将其吃下去,活像那些捧着定价两分钱的烫金封面《灰姑娘》看个不停的四岁小孩——在我看来,读这些书是不会有任何长进的,无论是在掌握发音、音调、重音方面,还是在提炼和分析主题思想方面。长期读这些书会让人变得目光短浅、故步自封,整个人无精打采,思考能力更是江河日下。”可是,我只看得懂这类书啊!最喜欢描写瓦尔登湖景色部分,那清澈见底、蔚蓝碧绿的湖水,那鱼儿、鸟儿的天堂,一切就是本来的样子。荡着独木舟随波逐流,偶尔的涟漪无限的扩展,那时候天地是不存在的吧、你也是不存在的,时间是凝固的、没有起源也不复湮灭。想起了泸沽湖的夜以及日出时缓缓摇过的一叶孤舟,天地孤寂万籁俱静内心却是平静的。
瓦尔登湖 读后感 第(2)篇在读遍孔孟、荷马、柏拉图、梵书和圣经之后,梭罗转而向草木鱼鸟、冰雪山川寻求灵魂的归宿。在探得自然之情理之后,又转而走向内心营造与万物连通的精神的宇宙。
诚然,生命的真谛是自由,可谁又能确认我们不是深陷“自由”的牢笼里呢。而往往愈是将自由挂诸嘴边的人,身上背负的枷锁愈是沉重。
唯有梦想,才是连结历史与未来,连结内心与万物的精神原点,而生命的路径只有一条:知行合一。不知梭罗有没有读过王阳明,他对植物学、动物学、自然学的精研,是否也是格物致知的思想实践。知性到底受外物牵役,感通万物,端正物境,方能达致自心本体。钟情自然万物者,终会心物相通,而“理”就在其中。
瓦尔登湖 读后感 第(3)篇书的内容前面看的还挺有意思的,到中后期感觉就很无聊了。可能是我这种理工男理解不了环境描写的妙用吧。书中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探索有一定的积极价值。尤其对我们关于时代科技和生活关系的描述,让我们真真正正的去探索我们的内心。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们一直忙忙碌碌的意义在哪里。是不是只有到了垂垂老矣之年,才能留更多时间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但书中对于东方的刻板印象让我还是很不能忍受的。遥远的东方和日本好像只是一种可以忽略的意识形态。我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可能是我太年轻而不能理解吧。同时,书的编排没做好,导致最后的注释都是滑完的。和原文没有链接,电子书上怎么可能看到不太明白的来回翻页啊,多麻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