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瓦尔登湖 读后感(3)篇

2019-07-31 00:38:15 读后感
瓦尔登湖
作者:亨利·戴维·梭罗
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瓦尔登湖 读后感 第(1)篇

75.瓦尔登湖•亨利·戴维·梭罗(美)这是一本能够吸引我的书,里面有太多睿智的思考,可是毕竟离现在160年,梭罗倡导的简装而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放到眼下已不太合时宜,当然不仅仅是衣食住行。梭罗认为愚蠢的人类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世俗的无必要的财富上,自己被终身绑架,脑子却一辈子空空如也。可反过来想想,先知哲学只有寥寥几个,芸芸众生即使身空空未必就会意满满,红尘俗世还是要有些追求的,恶俗又怎样?要不然可真是“生有何欢死有何惧”,皆可看破红尘做那化外之人去了。看到《阅读》篇,说的是我吗?“大家对这些劣质读物充满了原始的好奇心,有着永不餍足的胃口,囫囵吞枣地将其吃下去,活像那些捧着定价两分钱的烫金封面《灰姑娘》看个不停的四岁小孩——在我看来,读这些书是不会有任何长进的,无论是在掌握发音、音调、重音方面,还是在提炼和分析主题思想方面。长期读这些书会让人变得目光短浅、故步自封,整个人无精打采,思考能力更是江河日下。”可是,我只看得懂这类书啊!最喜欢描写瓦尔登湖景色部分,那清澈见底、蔚蓝碧绿的湖水,那鱼儿、鸟儿的天堂,一切就是本来的样子。荡着独木舟随波逐流,偶尔的涟漪无限的扩展,那时候天地是不存在的吧、你也是不存在的,时间是凝固的、没有起源也不复湮灭。想起了泸沽湖的夜以及日出时缓缓摇过的一叶孤舟,天地孤寂万籁俱静内心却是平静的。

瓦尔登湖 读后感 第(2)篇

在读遍孔孟、荷马、柏拉图、梵书和圣经之后,梭罗转而向草木鱼鸟、冰雪山川寻求灵魂的归宿。在探得自然之情理之后,又转而走向内心营造与万物连通的精神的宇宙。

诚然,生命的真谛是自由,可谁又能确认我们不是深陷“自由”的牢笼里呢。而往往愈是将自由挂诸嘴边的人,身上背负的枷锁愈是沉重。

唯有梦想,才是连结历史与未来,连结内心与万物的精神原点,而生命的路径只有一条:知行合一。不知梭罗有没有读过王阳明,他对植物学、动物学、自然学的精研,是否也是格物致知的思想实践。知性到底受外物牵役,感通万物,端正物境,方能达致自心本体。钟情自然万物者,终会心物相通,而“理”就在其中。

瓦尔登湖 读后感 第(3)篇

书的内容前面看的还挺有意思的,到中后期感觉就很无聊了。可能是我这种理工男理解不了环境描写的妙用吧。书中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探索有一定的积极价值。尤其对我们关于时代科技和生活关系的描述,让我们真真正正的去探索我们的内心。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们一直忙忙碌碌的意义在哪里。是不是只有到了垂垂老矣之年,才能留更多时间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但书中对于东方的刻板印象让我还是很不能忍受的。遥远的东方和日本好像只是一种可以忽略的意识形态。我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可能是我太年轻而不能理解吧。同时,书的编排没做好,导致最后的注释都是滑完的。和原文没有链接,电子书上怎么可能看到不太明白的来回翻页啊,多麻烦啊……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