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早晨从中午开始 读后感(3)篇

2019-07-30 06:25:33 读后感
早晨从中午开始
作者:路遥
茅盾文学奖得主路遥的自传性散文集,一部在病榻上坚持完成的随笔,路遥生命中最后的心血。路遥说: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作家的劳动绝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他以真挚深情的笔触,记录了自己潜心创作的往事和追求梦想的历程。这本书是了解路遥、倾听路遥,阅读《平凡的世界》和《人生》的必读书。追梦的人会在这本书中清晰地看到自己。
早晨从中午开始 读后感 第(1)篇

读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n从来没想过一个作家是带着这样的真诚和激情完成作品创作的。对于他的经典巨著《平凡的世界》,作家路遥从开始时如何壮士断腕式地说服自己,到纠结、思考、论证如何运用现实主义精神而非现实主义名号来构思全篇,三年的资料汇集阅读消化,三年不食人间烟火的疯狂写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是何以成为真正的文学大家。一部辉煌巨著的完成,原本一开始就带着使命感,准备好拿青春拿生命来交换的。好神圣!n本书展现的与其说是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不如说是他创作精神的再现。他一直奉行 “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更主要的是毅力和艰苦劳动的结果”,所以动笔前他阅读了前后十年的报纸,把手指快要翻得流血,他常常饿着肚子在写作,深入生活内部体验生活,观察飞禽走兽,确认植物生长的先后顺序……n他对待自己的工作,不仅严肃,而且苛求,迷信创作时那种深远的动力是来自他对往事的“回忆与检讨”。这种听起来都有点痛切的思考和感悟,也许成就了他文学大家的殊荣。谦虚得有些自卑的人,却在长达六年“豪迈的进程”中,建立起一种 “无榜样”意识,与妄自尊大毫不相干。怎样的魄力!n当然,因为本书内容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行文不免带有诸如“生产力,改革开放,对祖国贡献力量”等时代特色,后半部分的访谈和讲座内容也显得有些陈旧,但我们仍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如今不多见的严肃、认真和端正的创作态度,还有属于那一大时代人对国家对社会对农村的爱的真诚。总之,正是因为他的创作离时代、离土地、离劳动人民、离真正的文学那么近,我们才从中勾勒出一位崇尚现实主义的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创作,完美地实现了现实主义的理想。只可惜二十七年过去了,不管是世界还是中国社会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擅长思考时代的路遥却把自己不平凡的生命过早地丢弃在他那个“平凡的世界”上,太可惜!n

早晨从中午开始 读后感 第(2)篇

五一到了,这是劳动者的节日,再过几天又是五四青年节,这不禁让人联想二者的关系。一方面来讲,劳动是一生的主题之一,而青年时期的劳动似乎更加重要,富有可能性与变化,关乎判断与选择,也决定着很多很久很远的东西;另一方面来讲,只有通过劳动,体力的和脑力的,人才能变得成熟起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条件,对生活抱有实际的想法,并且根据自己的条件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做切合实际的努力,进而获得某种成功!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于一天的意义如同青年时期对整个一生。它也可以从中午开始,正如青年时期可能会走一段迷路,所以要晚几年,但一定要有一个标志性的开始,这很关键。一旦有了这样一个开始,生活总会步入正轨,在漫长之中,逐渐改变,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诸事烦扰,想念家人,也想起了一些多时不见的朋友。岁月奔流,友谊,好意,真情都难能可贵!漫长的生活啊,所谓何求?所谓何求?

早晨从中午开始 读后感 第(3)篇

一部主要讲述路遥自己创作历程的随笔,读完后很满足,此前一直觉得路遥传世的作品太少,为人熟知的主要是《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所以某种期待总无法得到满足。读完这本书后更能明白《平凡的世界》究竟为何会如此厚重有力量,这对他来说真的是一部“通向死亡的写作”,前后共花了六年多时间,前期的笔记字数就能达到一部中篇小说的篇幅,翻阅了文革十年间几乎每一天的《人民日报》,去往各个地方去实际体验生活,搞清牵扯到的种种细节,因此才有了这颗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不过也正是此期间,身体状况愈发变差,导致后面英年早逝。十分佩服路遥认真的劲儿以及近乎苛责的自我要求,正如他文中所言“只有怀着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对路遥来说,他做到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