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血: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 读后感(3)篇

2019年第9本书《坏血》读完。本书的作者约翰·卡雷鲁是《华尔街日报》调查记者,曾两度获得普立策新闻奖。这是本纪实类文学书籍,书籍从众多亲历者的角度详细阐述了美国创投行业近年来最为令人惊叹的一场骗局。伊丽莎白,一位家世显赫的,极具魅力的年轻女性,聪明而又野心勃勃,向人们描述了一个生物科技改变世界的美好故事。她靠着个人魅力以及家世的支持获得了首批显赫的支持者,随后靠着政商大佬们的相互背书滚雪球般的获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将公司一度做到近百亿美金的估值,获得无数的荣誉,赢得“女版乔布斯”的称号。这是故事的一面。然而她那宏大的构想,在需要专业细节支撑时往往是经不起推敲。期间质疑她的人,无论是公司内部人员,还是外部的质疑者,不管是富有的专业人士还是家世显赫的官二代,都会遭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从被告知不懂得公司的梦想到直接接到来自政商大佬的压力,从各种法律诉讼威胁到私家侦探跟踪,那种个体独自对抗拥有强大资源的组织时的无力与孤独感,真是跃然纸上。伊丽莎白的确是个厉害人物,出身显赫而又聪明坚定,具有乔布斯般“现实扭曲立场”的销售才能,让众多有头有脸的人为公司的信用背书,深谙美国社会的机密,懂得利用他人害怕错过的心理,绕过监管,运用法律和恫吓设置众多的防火墙。迷人而又冷酷。然而她选错了领域,选择了一个需要在技术上到现在或许都无法达成的目标,过度承诺了她做不到的事情,而又偏执到听不进一切反对意见,不择手段的去达成自己的目的,用一个谎言去遮盖另一个谎言,直到最终,一个累积到无比巨大的泡沫轰然破裂。书中有些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比如某一家投了1亿美金的专业投资机构居然在没有合同支撑数据的情况下投了90亿美元估值那轮;再比如前国务卿宁可相信伊丽莎白也不相信自己的孙子。但有些地方也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比如主营增长乏力的老牌传统公司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密切渴望合作,亦或不少大佬相信伊丽莎白的理由是因为他们的朋友相信伊丽莎白。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吹嘘你的产品,获取资金,同时掩盖自己的真实进度,寄望于现实最终能赶上你的吹嘘,这种fake it until u make it的现象在科技行业中仍然得到宽容。但是伊丽莎白创业的领域是医疗检测设备,在产品无法取得实际效果时就弄虚作假推向市场,威胁的是人们的生命安全。总体而言,这是本相当精彩的书。前半部分每个个体角度的叙述或许有些过于细致而显得平淡,但到了最后几个章节,当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着最终报道成型的过程之时,忽然有种之前那一个个孤独对抗着强大组织的个体,终于走到了一起的热血感,畅快淋漓。整体打9分,推荐给对商业史,创投行业感兴趣的朋友。
坏血: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 读后感 第(2)篇最后这几章我一口气读完,非常精彩。Theranos和伊丽莎白的高调终于引起了怀疑人士的行动,他们聚集在一起,联系上了本书的作者——《华尔街日报》的新闻编辑约翰·卡雷鲁。很多人觉得奇怪,之前WSJ不是报道了Theranos要做的伟大事业,难不成它旗下的记者还会写报道打自己公司脸?事实上,在WSJ,社评版和新闻版是几乎独立的,社评版正面报道了Theranos,不代表新闻版就会继续正面报道。然而,新闻调查之路远超卡雷鲁的想象,他描述的这一段经历,几乎可以拍成谍战片。他在采访Theranos前员工、合作伙伴的过程中,被人暗中跟踪,紧接着Theranos的律师团队发来各种恐吓、威胁起诉WSJ,甚至直接来到纽约WSJ总部与作者和其上司进行了面对面谈判。随着作者的调查不断深入,他逐渐发现了Theranos不仅仅是弄虚作假那么简单,而是用无法正常工作的设备来检测病人的血液样本,直接危害到了病人的人身安全。伊丽莎白也不是省油的灯,她直接忽悠到了WSJ幕后大老板传媒大亨默多克的1.25亿美元投资,眼看就要毙掉WSJ的报道了。这时候的作者,忍受了巨大的压力。终极一击来自WSJ发表在2015年10月15日的头版——或许是不愿伤害自己最值钱的资产WSJ品牌,默多克出人意料的没有干涉自己旗下WSJ的新闻自由,哪怕是可能危及自己的投资。这篇抨击Theranos的新闻面世后,舆论马上开始倒向怀疑Theranos。FDA和CMS迅速采取行动,封锁了Theranos的实验室,甚至禁止伊丽莎白从事医疗实验活动。旧金山的检察官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开始调查伊丽莎白。然而讽刺的是,2016年8月,伊丽莎白作出了垂死一搏,登上了美国临床化学协会的年度大会演讲即将发布的MiniLab设备。这一次,在专业同行的质疑下,没有多少人再相信她。纵使她有通天的销售本领,也无法再次起死回生。结果,曲终人散。融资10亿美元的2018年Theranos公司解散,伊丽莎白和桑尼被迫和解民事质控,目前仍在为刑事指控辩护。15年前,伊丽莎白刚开始创业时,或许她真的对她那个伟大的愿景深信不疑,并且也有一帮优秀的人才愿意跟随她。然而随着公司日益发展,到了某个转折时刻,她或许忘记了她的初心,不再听从明智的建议,开始走捷径,追求财富。这个令人唏嘘的疯狂独角兽故事,告诉我们,天才与骗子,伟大的愿景与骗局,永远只有一墙之隔。而那道捍卫真理的墙,就是你的良知,知行合一,方能至千里。
坏血: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 读后感 第(3)篇这本书值得每个创业者和投资人一读。姑且不论它去年在美国图书市场的佳绩:美国亚马逊 2018 年度最佳图书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2018 年度最佳图书《时代周刊》2018 年度最佳图书《金融时报》2018 年度商业类最佳图书《华尔街日报》2018年度最佳图书《华盛顿邮报》2018年度最佳图书比尔·盖茨 2018 年度推荐图书Inc. 杂志 2018 年度最佳图书等...单看作者——拿过两次普利策奖的王牌记者John Carreyrou,用了 3 年半的时间,对 150 多人做了数百次的深入访谈,其中还包括 60 多个伊丽莎白的前员工。去年啃英文原版阅读进度很慢,中文版出来后看得很过瘾。加上HBO关于Holmes的纪录片《发明家》,也更丰富和还原了这个大骗局的全貌。透过这个事件看现状,资本泡沫的周期已经步入尾声,一级市场缺钱已经是资本市场的共识,有些实力的创业公司们也纷纷流血上市抓住本轮IPO最后的窗口期。愿景依然重要,但是创业者和投资人们也更加关注营收和运营效率,活着成了如今创始人们的口头禅。《Bad Blood》生动的记录了离我们最近的资本泡沫大潮下的一个鲜活而极端的样本,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这本是一个伴随资本周期的渐进过程,从伊丽莎白的个人性格和道德逐渐扭曲到大背景环境的无意迎合,终于酿成了这个卷入了太多精英人士的丑闻。资本自有周期,创业更是商业社会的活力之源,在所谓的资本寒冬中,依然有那么多创业者在努力,在挣扎,在发展,在憧憬未来。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纪录片中有人很形象的说明了一点,当人们知道撒谎可以带来一个他们自认为好的结果,不仅撒谎率上升,连心态波动都不会有,因为太过理所当然了。硅谷是创新的先锋战场,同样也是一个追名逐利的地方。仰望星空的同时不忘脚踏实地,可能只有成功后的人才有资格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