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断舍离 读后感(3)篇

2019-07-30 00:54:16 读后感
断舍离
作者:山下英子
新版《断舍离》是“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累积销量超400万册畅销书“断舍离”书系集大成之作,修订50%以上内容重新解读帮助读者重拾轻盈人生的生活哲学。理论+实践全面升级,了解断舍离先读这一本!风靡全球的“断舍离”概念已经在15个国家出版几十种图书,多次获得流行语大奖提名。但是总是被人当做只是物品的整理方法,实在是有点可惜,断舍离的内涵远不止这些。所谓断舍离是“出”的美学,不仅是家里的物品,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适的情感和被父母强加的价值观都可以通过分离和舍弃,让身心变得轻松起来,慢慢的一些“奇迹”会发生,人生因而发生巨大改变。这本书适合还未听过、听过但不太明白的断舍离的读者阅读,也适合仅仅停留在物品整理的断舍离践行者再次复习了解断舍离更深层次的意义,螺旋上升式地促进改变人生才是断舍离的终极目的。
断舍离 读后感 第(1)篇

《从整理物品到重启人生,效果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春节假期结束后,最兴奋的应该是女人们:快递公司上班了!许多网店的新春特惠活动还在继续!姐妹们快来买买买吧!


当下的一个起心动念,就引来了日后的苦恼:唉,东西这么多,可怎么办啊?东西这么多,怎么整理啊?东西这么多,我当初为什么要买啊?


于是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堆积着落满了灰尘的收纳箱,而收纳箱里则是成堆成堆的用不到的物品,当初买它们时的念头可能很简单:便宜啊,以后可以用得到啊,至于眼下是否有用处那就不做考虑了。于是,混乱便成为自己房间的独有气质。


但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着足够的觉照就会发现,混乱的又岂止是房间!自己的人生,那更是混沌一片啊。


难怪《断舍离》一书的作者山下英子老师一再地说:整理起来吧,只有把不需要的东西从自己的身边清理出去,自己的人生才能变得清晰起来;只有断绝了对物品的执念,自己才能从过去的生活阴影中走出来。


所谓“断舍离”就通过整理物品来了解真实的自己,通过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变得舒适起来。再说得简单一些就是:通过整理物品来重启人生。


为了让读者们更为直观地理解“断舍离”直观理念,作者列举了一些简单却并不粗暴的事例:遭遇情变却坚持不肯离婚的美奈子在清理掉象征着以往恩爱时光的各种物品之后,终于慢慢接受了丈夫背叛自己的事实并且选择离婚,在恢复自由身之后她整个就像换了个人,“如果早点离婚就好了,就能认识新的男朋友了”;对生活充满迷茫的香织看电视时总喜欢不断地换频道,后来她把液晶电视送给了朋友,而她自己也从迷茫困惑的状态中走了出来;在丈夫突然去世后,胜美女士一直很难从悲伤中走出来,直到她开始着手对厨房进行清理并在水槽的角落里找到了亡夫的假牙后,才开始带着轻松的心态面对丈夫离世的现实了。


类似的事例还有许多,而这诸多事例都在佐证作者的观点:“断舍离是一种通过物品来完成自我发现、自我肯定的手段。”


可能有些读者会觉得这种观点很好笑:要肯定自我,难道一定要借助外部手段吗?


在山下英子看来,这个问题难道还需要问吗?比如说,你对待自己的生活总是凑凑合合的,不论买什么都是看倒价格便宜就入手却完全不考虑这件物品是否真的在当下需要、这件物品的品质究竟如何,如果别人看到你对自己是这样的态度,他们也就会随随便便地对待你。


因为对待物品的态度,实际上是潜意识里对自己的态度。为什么我们宁可买那些价格便宜却没什么品质的物品?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始终认为自己配不上那么贵、那么好的物品。物品成为了我们生命中的主角,而我们则退到了从属地位。于是,我们的内心便始终是被物所主宰。而断舍离则让我们认识到,人应该是成为他自己生活的主角,是人在选择物品,而不是由着物品来选择人。而且,当我们入手某件物品之后却又不使用它、爱惜它,给它应有的意义,这件物品就成为了闲置物,成为了没有用处的东西。一旦自己的房间里堆积了许多这种闲置物品,那么自己的气场也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自己就会成为一个闲置的人,一个毫无用处的人。


所以,我们要整理物品,因为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也是在梳理与自己的关系。通过理清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潜意识里理清自己心中的郁结,而一个人一旦在潜意识里与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握手言和,那么TA就会进入到自立、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之中。


通过清理看得见的物质世界,那看不见的世界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变。比如说,把堆积已久的物品清理干净之后,人们进入到这个房间里就会格外地心情舒畅,然后在房间中生活一段时间之后,人们会发现自己的运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心情好,自然运气就好。到了任何时候,都是心态影响人生感受的。


除了这些理论层面的内容,山下英子也谈到了一些简便易行的断舍离行动法则,这些方法论很容易操作,但就看你自己是否有决心和耐心了。整理物品不仅是为了让居住环境看起来舒心悦目,更是要清理掉那些多余的物品,或者把对自己无用的物品送到需要它们的人的手中。但是,有些人一想到自己花钱买来的东西要离开自己,就觉得可惜,但是,这些对自己毫无用处的物品闲置在家,这难道不是更大的浪费吗?所以,断舍离要先从舍得扔掉东西开始,如果一些物品非常完好而自己又不需要,那就赠送出去吧,慷慨的人总会有好运气相伴的。


人,总是想要拥有的太多,以为拥有的越多,就越有安全感,就越是幸福。但当你满目皆是对自己毫无用处的物品,那个时候恐怕心里只是觉得憋闷了吧。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觉察到自己心底深处的真实想法。通过对物品进行断舍离,来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进而脱离对各种人事物的执念。尤其是那些带着负面情感、带着过去能量的物品,更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你发现自己很长一段时间都运势不佳,或者沉陷在某种人生状态中无法出离,那么就开始着手这些物品进行清理吧。就像前面事例中提到的那位被丈夫背叛却不肯离婚的女人,她正是在切断了与以往情感经历有关的物品的执念之后,才坦然接受了人生的改变,而正是因为心态的改变,她的人生得到了重启,进入到一个新的状态。

断舍离 读后感 第(2)篇

我终于看了这本风靡很久的工具书,我一直以为是一本关于整理收纳类型的书,其实断舍离关于收纳,却高于收纳。作者山下英子分享的是断舍离的理念 方法,不仅可用于收纳物品,更可用于整理人精神 身体。断舍离的核心是: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山下英子把家、人体、思维按照入口和出口划分,物品或执念从入口来,从出口出,保持平衡。可一旦杂物在家里堆积,整个循环就只进不出,失去平衡。所以断舍离的第一步就是斩断物欲,物欲分为自我轴和时间轴,从“我想要在什么样的空间生活”到“我需要什么东西”再到“我什么时候需要东西”出发,考虑物品的适用性。就我本人而言,非常喜欢囤货,特价的时候囤、喜欢的东西囤,到了最后发现家里杂物很多,喜欢的东西等用完现有的再看囤货发现已经不喜欢了。在审视过家里的收纳空间以后,买前三问:买了放哪里?我需要吗?什么时候需要?第二步,舍弃废物。人有新陈代谢,我相信家也有。但一旦物品只进不出家变成了杂物囤积场。物分为忘却物(即买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放在家里久了就忘了)和留恋物(就是留着不知道有没有用扔了又很可惜,或者当时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忘却物处理很简单,就是把不需要的全部扔掉;而留恋物其实就是没有斩断物欲的结果,处理方法就是从“必要合适愉快”三个角度意义审视,最后留下最需要的物品。第三步,舍弃执念。物有执念的人往往都优柔寡断,不知道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断舍离理念用于人与人的交往中,可以引导自己做出恰当决策。

断舍离 读后感 第(3)篇

七萬多字,主題很統一也很簡單,可能作為機場讀物會更合適一些,告訴我們所謂的“斷”“捨“”離”不只是丟丟丟,從物品的分類到物品的捨棄與保存,生活需要收納,人生也一樣,不管是人還是物,都要“珍惜当下·缘尽放手”,人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如此道理;最近有一點新的嘗試是燒掉以前的日記本,突然覺得做這件事情是會上癮的,都是些不會再想要翻開來看的過往,丟掉又覺得不甘,突發奇想燒掉,第一本,第二本,越發覺得用了一種儀式在向以前那個不堪的自己告別,去面對已過去的一切,整個人確實輕盈了一些;做選擇判斷的參考標準是“必要、合適、愉快”讀的時候我一直在想,除了說物質,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應也有如此的衡量標準,不管是花費了多少時間精力,最終沒辦法一起再走下去的人,到了該放手的時候,緊抓著又有什麼用呢?人生沒有多少個十年,已經過去的十年裡,美好與真心一定有,一旦走不下去了,未來的十年還會有別的真心與愛在等著,把過往清理掉,留些空間給新的未來,又有何不可?”【断舍离的步骤】Step1“认清现状”,Step2“选择取舍”,Step3“收纳整理”。”在收拾物品的時候,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以“坦然和真诚”面對自我和他人,不要被人們口中的“常识”所束缚,而是從自己独特的“必要·合适·愉快”標準来决定事情的优先順序,或者减少浪费。这才是超越節約本身,将人生中的雜物进行精簡智能化的做法。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