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云球(第一部)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2019-07-30 00:38:39 读后感
云球(第一部)
作者:白丁
为了研究地球演化和生物演化,地球演化研究所运营着计算机虚拟世界“云球”。运营了十年后,云球上产生了人类社会并达到了农业时代,但是此时演化却出现了停滞现象。而同时在地球上,各种新生科技为地球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地球演化研究所所长任为和他周围的人们,在这个时刻围绕着云球社会和地球社会的演化和进步发生了形形色色的故事。
云球(第一部)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1)篇

4分的脑洞,3分的故事,1分的文字。

没读到《云球》之前,就看到各种宣传,说这本书的“阅读感近《三体2:黑暗森林》,是极高水平的中国科幻作品”,心中自然充满了期待。

可读了没多少,我就崩溃了。这样的粗糙文字,这样的拖沓节奏,这样的情节安排,这样的人物刻画,能和《三体2》相提并论?能称得上“极高水平”?真不知道到底是谁出了问题,那个书评作者还是我。

客观地说,小说的科幻设定还是不错的。量子计算机模拟地球演化、空体、“意识场”、SSI、柳杨阈值等,从架构上说有一定高度,从剧情上说有不少新意,从科学上说也还算硬核。

当然,这种现实人与虚拟人世界互换的故事模型,说起来也不算新鲜,《异次元骇客》甚至《黑客帝国》都有这样的架构,区别在于,《云球》细化并硬核化了真人进入虚拟世界的途径——“意识场”。

这就引出了《云球》另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它所描写的未来科技,涉及很多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比如,对“人”的重新定义,对死亡伦理的困惑,对生命的数学化假定(柳杨阈值),对机器人人权的探究,对信仰和宗教起源的假设,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的努力与天赋。

但是,再好的科幻设定,也需要依靠情节和文字来支撑和实现。显然,与脑洞相比,这两方面都是作者的软肋。

从情节看,作者设计了云球系统与机器人的两条主线,但双线叙事交替不够自然,显得生硬割裂;整体情节推进极为缓慢,节奏拖沓、不紧凑,喜欢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但对话往往枯燥无味,且大部分时候只是起到解释设定的作用,仿佛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生怕读者不能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苦心;人物塑造扁平化、脸谱化,虽然对部分角色的语言风格进行了刻意设计,但要么激动得令人发狂,要么偏执得令人发火,要么冷静得令人发指,反正就是怎么极端怎么来,偏偏想要的人物形象还是树不起来。

文字更是水得可以。作者的文笔整体显得苍白,词汇储备不足,也不善用修辞,文字缺少美感,似乎也不太擅长通过环境和细节的描写来烘托气氛和情绪。事实上,读完小说的“引子”部分,我就已经决定放弃评价作者的文字水平了。作为最先呈给读者的文字,引子部分应该是作者最下功夫的一段,但恰恰暴露了他相当要命的文字功底。不信且看这一段:

“他也隐隐约约听到了从那里传来的声音,轰轰隆隆像雪崩一样,低沉而雄壮。他知道,那是山地人的军队,正在杀气腾腾地逼近。他不在乎,他很期待,他的军队也很期待。他最精锐的五千人,正整整齐齐列队站在他的背后,悄无声息,仿佛并不存在。他看得到两翼身着黑衣的战士们,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和腾腾的杀气。他们的人数只有山地人的一半,但他不在乎,他们经常斩杀十倍于己的敌人,他甚至从来不屑于去使用那些降伏王国的兵力,因为他不需要。他最信任的勇猛将领和忠诚好友,林奇,就在他的身边。”

总共230个字,居然用了15个“他”。套句老北京的俗话,作者这真是“吃了枪药了”——他他他他个没完。

这样的一本书,居然那么多有头有脸的人物做了推荐,还给予了那么高的评价,到底又是为什么呢?仅仅是营销炒作?还是大家对如何评价一部科幻小说存在不同的理解?换言之,对于一部科幻小说,我们是更应该看中它的脑洞设定,还是它的科学基础,或是它的文学水平?科学、幻想、小说,这三者哪个更加重要?

我的想法是,科幻小说首先还是要看设定。如果设定不好,有再好的文字也不能让我投入、惊喜甚至沉醉;或者干脆就是别的小说类型了,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里。在此基础上,幻想设定最好是硬核的,有坚实的科学基础,脑洞才会更加迷人。当然,有了好的科幻设定,也得有好的文字作为保障,否则就像拿抹泥刀雕和田玉,白瞎了那么好的创意了。

总的来说,如果一本科幻小说缺少高级的脑洞设定,做不到既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我会觉得很无趣;如果有不错的幻想设定但科学基础不扎实,我会觉得很不甘;如果幻想和科学都可以但文字却拖了后腿,我会觉得很可惜。

是的,不是不喜欢,而是觉得遗憾和可惜。这正是《云球》给我的感受。

云球(第一部)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

本书脑洞还是有的,但是没有达到天马行空的地步,没有三体的壮丽宏大,也没有三体的震撼人心。不过作为一本硬科幻,这也还算是一本不错的科幻作品。

应该还有第二部,对于第一部,主要围绕一个脑洞展开——电脑服务器中运行一套模拟系统,最终演化出具有人类意义的生命的故事。

电脑中的星球——简称云球。这便是本书名称的由来。地球科技发展,量子计算机程序模拟出云球世界。一群科学家研究着云球。随着研究的深入,一名叫柳杨的脑科学家发现了“意识场”。“意识场”给我的感觉像是传说中的“灵魂”一样,人或者动物死掉之后灵魂也就死亡了。“意识场”可以互换,本书脑洞最大的地方就是地球人类通过科技手段,将地球人自己“意识场”转移到“云球人”的身体里,去体验云球生活。

其实本书作者,对于地球中存在的猝死、上帝、跳大神等现象给出了一个可能的思考方向——说不定我们的世界就是运行在一台超级服务器中模拟的宇宙呢?说不定现在我们的生活正在被上层生物监控着呢…读书有时候真的很有意思,可以引发读者思考

我觉得本书人物塑造方面我感觉比三体逊色很多,没有几个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人。有些主角,出镜率很高,但是读完我就记不得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性格了…

云球(第一部)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

宣传上云球一直是以三体为标杆的,这样可能会有点吃亏。因为作为一部科幻小说,读三体像看烟花,令人惊艳的idea层出不穷,此起彼伏;但读云球像静水行舟,里面提出的新idea,都给人一种极度顺理成章以至于会错当作现实的认同感。本文的idea真的很多,技术上的比如云球、空体、意识场等,社会关系上的 KillKiller 的立场、CryingRobots 的分裂、恐怖组织 KHA 的出现、情感黑客的存在等,还有立足于云球本身而展开的观察计划、穿越计划乃至商业化计划,全都有种“过分情理之中”的顺畅感。作为一个业余作者的第一部作品,能写到这个水平真的是非常惊讶。行文线索繁多不乱,推进节奏不急不躁,各种人物虽然有些缺乏魅力却显得格外真实,尤其主角任为,活脱脱一个工作遭遇不顺、家庭又遇危机的疲惫上班族形象。其他角色虽然有时显得过分单薄天真,但也有各自的特点。就我个人而言,云球的长处不在于“新意”、“点子”,也不在于史诗感或“爽”,而恰恰在于“不爽”——就算科学发展、技术进步,人类社会依然要时刻面对一大堆现实的麻烦,依然焦头烂额、举步维艰。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