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7-30 00:35:55 读后感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
作者:刘统
本书触及了党史中的重大问题,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这些重大问题最终都获得了尽可能接近历史真相的记述。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这是一部致敬的著作。尊重历史,正面地研究和对待党史中所遭遇的曲折、失败,是包括作者在内的当代中国人最有敬意的贡献。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在复杂的GD政治话语中,中央给张国焘扣了好几顶帽子:诸如军阀作派、愚民、个人主义等等。但是,在我个人的总结里,我只看到张国焘必败的唯一致命伤——那就是“机会主义”。他大概坚信:所有的主义都是假的,只有实力的互相转换(诸如军事实力、党内的亲信数量等),才能够站上权力巅峰。一切,不过是为了权力。长征路上,当他拥有军力远大于中央的红四方面军时,他决定赌一把,违抗那“错误”的中央,挥师南下。如果违抗的结果是成功的,那张国焘他就会是GD的第一把手。他可以蜗居在西康、四川一界,做地方一霸;还可以遥控指挥全国的共产党,以西南局独尊,那也是风光无限。但是,这和共产主义信仰有没有关系?没有。不过是挂个羊头卖个狗肉罢了。而他的对手是毛泽东,是另一条理想主义的理论指导派。毛经常让自己站在各种矛盾中,然后去战胜矛盾;他自己也创造出了一套符合中国革命的“主义”,并且从不盲从任何让自己无法确信的其他“主义”。革命理论不是空想,是结合实际情况,高度精炼的总结。毛泽东在后期回忆录中说到,当年与张国焘路线的斗争,大概是一生最艰难的时刻。他深知,当时的军队实力无法与张国焘抗衡,在几次的中央会议中,他也只好任由张国焘自主行动。他选择北上,是一次抉择:不通过再一次的会议寻求共同点,由中央发号施令带着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一同行动。这样,分裂之势已成,谨慎对待,去走好北上的路。即使有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但军事实力上的悬殊差距,让毛深知,一切的斗争要果决,要旗帜鲜明,这样才能战胜那些分裂的“机会主义”。为了自己的主义能够伸张与实现,毛要坚决与“机会主义”的赌博作斗争。毛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玩“肃反”的人,他不是苏联派回来的王明。对于张国焘的“机会主义”,毛坚信,要消灭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人坚持的“机会主义”导致的分裂。思想统一,方能团结一致,共同为革命理想目标而前进。毛是一个懂政治手腕的人,但是在党内批评这条路上,他执着地站在“辩证唯物主义论”上,拿起了理论武器去批判错误的思想(有现代流行话,叫:知世故而不世故)。在批判张国焘路线的大会上,毛不仅让张国焘失去了话语权,还让他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力量。张国焘一边检讨自己多年的行事作风,一边在怀疑,这个革命,未来很可能与自己毫无关系了。因为他坚持的是“机会主义”,客观的党内地位以不足以支撑他的信仰。当听说李特在迪化被当作“托派”枪杀之时,他也不愿意再做什么澄清了。恐怖的阴影笼罩他的上空,“什么共产主义,一纸空谈”。他败了,从而怀疑了自己的革命初衷,从而彻底与奋斗了近二十载的革命事业决裂。既然是机会主义,一切向“肉身”的我出发,不过是贪图那名利那权力罢了。换成国民党,那又如何?n其实,最让人感到悲剧的,是他的部队。红四方面的所有人,也因为这个错误的最高领导,也带上了沉重的枷锁。别人说他们是“托派”、是“军阀”、是“机会主义”、是“右倾投降主义”。即使毛后来在会议上说他们是好同志,党内需要一视同仁,但深刻的偏见却以铸成。一顶顶帽子扣上了,却花了好几十年才摘下。政治运动扩大化,这样的戏码又在后来的好几年中反复上演。红四方面军的战功在长征中也算是彪炳千秋。他们在长征中歼敌最多,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但结局是,他们的西路进军、打通国际路线的愿望,被马步芳的骑兵碾的粉碎。这次失败的原因,在多年后才被认为是与中央的通讯不畅、中央指令的朝令夕改。但是,他们当年的自我检讨,却都冠上了因执行“张国焘路线”而导致失败。后人看到的那些当年的文件,一字一笔都写着“我们觉悟不高,走了张国焘的反动路线”。这样的自我欺骗,能换回救赎么?n徐向前总指挥在他的回忆录中,对于陈昌浩同志也是无限唏嘘。陈昌浩为了和张国焘划清界限,一个劲将西路进军失败的责任都说成是因为执行“张国焘路线”。但是这有否为他换回正名呢?答案是,并没有。从西路败北那刻,不仅仅是陈昌浩的命运,连徐向前元帅本人,都仿佛中了“张国焘路线”的诅咒。徐向前元帅,在抗日战争之后,也未曾再指挥过百万雄师,建国后领了一个虚职,颐养天年。陈昌浩政委,长年陷入对于当年与张国焘为伍的忏悔中,再也未曾染指军队实权。在文革中,“张国焘路线”被红卫兵当作批判武器,一次又一次如回声般萦绕。这一次他没有再去做什么抗争,而是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们该批判的,到底是什么?n我觉得,该批判的,终究是错误的思想,而不是拿他去波及曾经的拥趸。我们该相信,人终究是可以教化的,不是去制造那些恐惧,而是用真理的方式让他们感悟。野心家的理论确实是充满矛盾的,甚至说不上是理论。他能创造的理论,也不过是“家长制”的服从,而不是通过辩论而得出的真理。但是,对于曾经因为错误思想而做错事的同志们,怎能一杆子打翻呢?n但那时,偏见已然铸成。那终究是历史的悲剧啊!n如果有幸,我希望能去到河西走廊,去祭奠一下战死的西路军烈士。他们本没有错,是坚定的信仰带他们走到这里。那信仰,也是他们内心的原始情感所强烈支撑的。这些年,我时常痛恨自己没有目标,也不愿去创造些什么,但又终日郁郁寡欢,不求进取。我希望,何时也能和他们一样,即使他们说我“是反动的“张国焘路线”的执行者”,但我问心无愧,我是一心只为革命(事业)的。那祁连山下的英魂,请受后生一拜。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1、一流的组织有使命和信仰,才能超越于个人的生命长度和能力而延续,才有不断进化和前进的动力,也才能网罗到不同背景、不同出身、但志同道合的人才;n2、组织的成长和强大有赖于正确的方向和路线,而不在于那些表面看上去很强大的东西,不要被表面上很强的东西唬住。一、四方面军汇合时,一方面军才一万人左右,四方面军有八万人,但四方面军在张国焘错误方向的带领下,往西往南往少数民族的地方走,路越走越窄,毛往北走,北上抗日,顺抗日的大潮流而动,才有了后来的西安事变和生存空间的扩展,路越走越宽。张跟毛比,格局和战略差得太远;n3、不要做信仰的叛徒。不要看到点利益、受了点委屈就改变信仰,特别是年纪大了后更不可轻易改变。张国焘投奔国民党的那一段,模样像个小丑一样可笑;n4、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要相信和依靠好的组织并为此贡献,不可无限放大自我迷失自我,让个人的野心凌驾于组织利益之上,不然只会被组织唾弃。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201914 我给此书打五星,原因在于真实且具可读性。开始阅读时尚无感觉,随阅读深入越来越放不下,对历史尤其是近当代史党史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下此书。有时史上几句话(有些还是相当隐晦的话),其背后有着深刻的背景与激烈的斗争甚至惨烈的故事与震撼的细节。此书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红一、四方面军在荒凉的松潘草地分道扬镳,党中央和红军一部走出草地,开赴抗日前线;张国焘则另立中央,率领的部队接连遭遇了南下失利、三过草地、西路军失败等重大挫折的历史。记录了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的一场激烈斗争——毛泽东称之为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本书没有一味地歌颂,而是力求还原当时的真实,写出了当时恶劣的复杂环境、对正确道路的摸索、面临着的生死存亡,以及上苍对共产党对红军的眷顾与天意。惟其如此,更显难能可贵!n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