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300字(3)篇

看完《2001:太空漫游》这本书时,很多东西我都是稀里糊涂的,那时,我突然想到了电影《星际穿越》。神秘巨石的突然出现,触发了非洲人类文明的诞生,又在木星上神秘地出现,这里面的关系,我始终没有弄明白,看完电影后,我更发现,阿瑟·克拉克根本就不打算把这事说个明白。
尽管书我得很是糊涂,但电影却是看得非常明白。后果来我一查才知道,为什么电影对书的还原度这么高,原来是因为《2001:太空漫游》这本书原本就是一个剧本,为了拍电影而写的。
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游》用现在的眼光看来,根本没有什么特效可言;甚至电影的剧情发展都非常的平淡,人物之间的对白少之又少。在豆瓣上,我看到有位五零后说看这部电影他看睡着了。不得不说,如果只是单纯地看了这部电影,绝大部分人确实会睡着。
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深入人心,但我始终并不太认可他对人类进化的推论。现在已经2019年了,距离人类从猿到人的那个被鉴定的起点已经过去几百万年,可是人始终还是人,猿始终还是猿,为什么?
阿瑟·克拉克给了我们一个幻想:外星文明给了我们的祖先启示。担任这个启示责任的我们姑且称之为黑色的巨石,因为没有人知道它的材质到底是什么。它神秘地出现在非洲大陆的猿群之间,让猿群从中获得一些灵感,从此开始使用工具、直立行走;然后又出现在月球的某一个地方被掩埋。
黑色巨石两次在离开之前都有一个固定的指向:木星,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主角大卫最后到了木星,也没能发现这个秘密。
《2001:太空漫游》小说情节不太精彩,更多的都是一些细节上的科幻描述,它与电影一样,人物对白以及剧情的发展都很淡,仿佛是一本带着略带着故事性的科普书。
那么,在现在各种特效科幻大片熏陶下的我,为什么会对如此冗长寡味的电影感兴趣呢?(说到电影的冗长,全片有143分钟,片尾字幕完了后,还有几分钟的黑屏时间,除了有背景音乐外,屏幕上什么也没有。如果不是真正的科幻迷,是无法忍受这些的。)
小时候觉得“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实在是幼稚好笑。小孩子都知道,我就是我,我从妈妈肚子里出来,最后我们都会死。
慢慢地,我们长大了,见的东西越来越多,发现星空其实不再那么简单时,那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已经成为一个哲学问题,甚至是神学问题。
阿瑟·克拉克用一块黑色巨石说明了他对人类文明起源的猜想,这也许是一个可以让对达尔文人类进化论有质疑的解释。
此时,我又想起尼古拉斯·凯奇演过一部科幻片《末日迷踪》:地球上的人最终被太阳发射的微波毁灭,在毁灭之前,有外星文明来到地球,在世界各地选出了一对对他们认可的孩子,带离地球。外星人给了尼古拉斯一个解释:这些孩子是地球的火种,最终,他们会被带到一个完全崭新的地方继续生活下去。
片尾的结局是,尼古拉斯的孩子与另一个女孩确实被带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地方:一个植被茂盛的星球,没有任何文明,没有任何工具,没有什么可以现成享受的食物与衣服。换句话来说,人类文明的诞生,就是由这两个孩子开始的。
这也是我以为人类文明诞生的可靠方式之一。
只是,这个结局不能再追问下去,不然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又要开始循环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2001:太空漫游》似乎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大卫在木星外时,还是一个健壮的年轻人;当他到达木星后,却变成了一个老年人,并且很快就死去。大卫在临死前,看到了那块神秘的黑色巨石,然后?
然后,他就变成一个睁大双眼,带着思考的眼神看着木星的婴儿了。
《2001:太空漫游》,书与电影的结合,帮助我很好地理解了阿瑟·克拉克的科幻世界,这正是我喜欢的方式。只是,当我搜索《与罗摩相会》改编的电影《与拉玛相会》时却发现,这部电影有预告片,却没有上映片源,真是遗憾。
只是,我又对《星际穿越》这部电影的书产生了好奇,我也确实找到了《星际穿越》这本书。
猜猜,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300字 第(2)篇科幻電影看過很多,這幾年也是熱門題材,科幻小說好像看得不算多,感覺不是自己喜歡的類型,但是看書應該百無禁忌,接觸不喜歡的也許才是進步吧。這本書的時間很早期,小說和電影都沒有隨著時間而過時,在當時應該是很超前的作品呢,就像人類的進步越往前可能跨度越大,從會使用石器工具到人會行走,就經過了漫長的一二百萬年的歷史,越到後期進步的時間會縮短,從宇宙驅使到探索外太空,人類在歷史的長河中就是一粒沙而已。遠古時代早期的猿人生活,不存在父系感情,第一要務是填飽肚子,驅使生活的本能,水是必需品,沒有能力去抗爭的時候,吼嚇是示威的表現,對立面石板的出現,讓猿人開始改造生活,猿人在頭腦中形成了一種潛意識的思維,開始人類進化史!n最初石板的測試啟蒙,到最簡單工具的使用,變化在逐漸進行,整個過程幾百萬年從相貌、體態、頭腦,不斷的加速、積累的過程,其發展歷程的濃縮,表現出了爆炸式百花齊放的效果,其目的使人脫離了自己和動物祖先的距離。挑戰了不可能,人類的進化史也在徹底改變了。像是電影一樣,鏡頭從史前世紀,一下子跳躍到科技文明的現代社會,宇宙飛船外太空,人類探索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歇,而一切的源頭又都相互關聯。緩慢的步調,前面鋪敘很久,慢慢才進入狀態,整體前面的疑問在後面都會徐徐道來,平靜的太空生活,開啟了發現號的探測任務,突然被投入了一顆石子,蕩起漣漪,人工智能覺醒了嗎?科幻小說看出驚悚的感覺,哈哈哈!從發現TMA-1,潘朵拉的魔盒就要被好奇的人類打開了,剩下的就交給時間來解決了,結果拭目以待!n鮑曼經歷了哈爾後,開始真正了解其探索的真實目的,抵達土星後,進入其衛星軌道,看見了那個神奇的TMA-2,原來是一個睜大的眼睛,航行了10億光年的路程,總想要更接近的去感觸,像夢遊的人似的,在其中驗證自己的猜想,通過自己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去推翻看似真實的生活場景,謹慎的思考和行動,然而最終進入了最後一次睡眠,其意識、思想、回憶都被轉存到新的一個生命,雖然肉體已消失,嬰兒開啟了新紀元。新奇宇宙的蒼穹浩瀚,神秘又宏偉,真實的震撼與感動,細膩與恢宏相交錯。不愧為所有科幻小說都相繼模仿的佳作。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300字 第(3)篇多年前看过库布里克的同名电影,一脸懵逼。看完这本阿瑟克拉克的原著小说,惊叹之下,仍不敢说自己看懂了,仿佛做了个朦朦胧胧的梦。之前读过阿瑟克拉克的《与罗摩相会》,通俗易懂,而《2001》则几乎抛弃了传统讲述故事的模版。前三分之二部分故事生动而充满悬念:几百万年的非洲土地上出现了一块神秘的石板,一批人猿发现了,从此智慧的火苗点燃了…人们在月球上无意间发现了一块三百万年寿命的大石板…一艘宇宙飞船上,人工智能哈尔出现的错误到底是失误还是叛变… 但是当你以为最后有个脑洞大开的“end game”,叙述急转画风,读者仿佛和主人公鲍曼一起掉入了超过自己认知水平的通道,接下来就全靠读者自己的领悟,体会,脑补,想象,解读,总之一切人脑能动用的感性思维方式。这种写作手法是自信甚至是傲慢的,作者在说:我所表达的远超过一个外星智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