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平原客读后感300字(3)篇

2019-07-29 06:25:20 读后感
平原客
作者:李佩甫
2017中国好书,2017年度十大数字阅读作品,2017年重点主题出版物:2017年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二期)项目排名第一。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继《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后全新力作,抒写时代蜕变与人性浮沉!
平原客读后感300字 第(1)篇

社会生活多元丰富之时,容易陷入混沌或变乱。这是一个悖论。人是很容易变成趋利避害的东西,很少有谁在享尽繁华的拥簇和浪潮之后,依然能够笃定泰山地说:“任世间千变万化,我总能握紧我手中的利器,保持心灵上的自洁。”很难的。你看,我们似乎逐渐愿意相信且接受父母苦口婆心所灌输给我们的那些传统的约束力。诸如“真诚”,“善良”,“自省”,“慎独”等俗不可耐的词语。他们看上去好像恒古不变,可一旦脚踏实地地践行和摸索它们的用意时,又会发现我们远远低估了词语本身的用心良苦。所以我们高歌扬颂那些一生光明磊落的人,一生纯良无邪的人,一生不幸痛苦依然划着断桨出发的人,一生孤立无援而孑然一身的人。我们高叫着要像他们看齐,是他们剖开了我们心灵的冰河,碧碧波波地流淌进了我们的血液里,生生不息警示着我们:时间更迭永不复 ,万物生长潮声澎湃。可是时间没有变,别什么错怪给时间,变的是我们,不是它。李德林和刘金鼎最终都混混噩噩地变成了那只无神的蝴蝶,它们看上去依然美丽如初,可是不是醒着的。就像作者在文中的结尾扣人一击地问着:“卧在铁轨上的蝴蝶,它醒了么?”n没有醒。罗秋绮很早就一言蔽之地说:“这年头,“胃”不是思考问题最好的方式”。与此同时,那个畅游在音乐世界里游曳至今的火星怪小孩花花,因为自己的格格不入总是被人们不免俗地冷眼和不解。花花有力地划过这些漫长和厚重的弧线,针砭时弊地唱着 “左右逢源不是什么好习惯,旁若无人要不要试试看”。我们总有选择。 这年头,“胃”不是思考的问题的方式,被窝才是。我不懂哪里是,那就是被窝吧。n

平原客读后感300字 第(2)篇

《变》n“麦子黄的时候没有声音,头发白的时候也没有声音”—-为什么?时光瞬息万变,亦惟它永恒。喜欢李佩甫的书,翻遍他的作品,变”是不变的主题。几乎每部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冯家昌”、看到“刘金鼎”、看到“呼天成”,看到形形色色鲜活的人物,在同样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书中的他们,看见的就是现实的自己,还有身边许许多多的人。人之所以会“变”,是因为每个人都是有“根”的,就如书中所言,人如植物,都是有适合自己的土壤。每个人都有根,那里有最让自己心安的阳光、清风和舒适的土壤。但时光的洪荒之力没人能窥见,也没人能拒绝,莫名地,不知不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日夜更替后,植物变了,很多时候土地也面目全非。正因外在什么都会变,人们才创造了“初心”这个概念,来检测、提醒自己,要保持自己。可是,有多少人能逃脱时光的鬼斧神工?事后,位至省长尊位的李德林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怎么会狠下杀手?花匠之子蜕变成一市之长的刘金鼎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会一步一步走到走投无路?李佩甫不明白10万大军搔首弄姿的发廊妹会产生何等影响…这是那个时代他们的不明白。这个时代的我们也有很多不明白,房价为何这么高?把房价拱到不敢奢想,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谁是真正受益者吗?可是我看每个人都很疲惫,不明白。“社会多元时,我们怀念纯粹,社会纯粹时,我们憧憬多元”,人呐,其实就是善变的动物。稍不留神,就变了。

平原客读后感300字 第(3)篇

莫名对此类乡土味很浓的书倍感亲切。可能在每个农村长大的孩子心里对乡下的人或物都会充满这种亲切感。可是,有的时候,乡下的人不一定都是我们希望中的那样温暖朴实。比如,徐二彩,比如,那些在罗秋旖和李德林新婚之夜趁黑乱摸的乡民……n人的选择真的很重要,副省长的选择更重要。第一任妻子罗秋旖是一个对自己和丈夫要求都很高的浪漫主义知识分子,当初嫁给李德林很大的原因就是对专家学者的一种痴迷与崇拜,这也造成了他们最后的婚姻悲剧,毕竟现实与想象总是有很大差别的。从小生活优越的罗秋旖不会明白丈夫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李德林也给不了妻子想要的。第二任妻子徐二彩,原本只是一个乡下来的小保姆,最后飞上枝头当了省长夫人,没有文化和天性粗砺跋扈的性格使她很快迷失在这种光环中,最后将自己送上了绝路,更是将李德林也推向了毁灭。罗秋旖和李德林离婚的时候说过最后两句话,一是不要放弃对小麦研究的梦想,二是远离那些老乡,他们会害了你,谁知竟一语成谶。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