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欧洲之旅读后感300字(3)篇

2019-07-28 00:40:31 读后感
欧洲之旅
作者:余秋雨
《欧洲之旅》是《跟随余秋雨的脚步》系列之一,这一系列产生的背景是15年前余秋雨先生因困惑于“书斋著述与实际发生的文化现象严重脱节”而走出书房。在旅行了大半个中国后,踏足亚欧大陆,叩访两河流域、埃及、以色列、阿拉伯半岛、希腊、罗马、伊朗、印度等古文明发祥地以及众多欧洲国家。在行走中洞察,在触摸中感悟,在跨越中思索,在烛照中叙述……
欧洲之旅读后感300字 第(1)篇

读着读着还是不由自主的与美国人比尔.波特的巜寻人不遇》相比较的读。余先生用《文化苦旅》,历史与古迹人文风景焕发出新鲜的诱人光彩,在读书人中引起了轰动,这本书是我一读再读的一本。这本余先生的《欧洲之旅》是“跟随余秋雨的脚步”丛书之一,我还以为是余秋雨解封之作,可这套书实际不是新书,只是炒冷饭之作,剩饭加了点佐料重新炒了一下而已。可以当文化旅游指南看。最后还是重点推荐《寻人不遇》朴实的美国帅老头,他说,以我喜欢的方式挣钱,然后满足我的生活需求,其它的时间我可以继续我的翻译,我的研究,这不是很好。《寻人不遇》,是比尔波特2012年开始的一次新角度的文化探访。书名取自贾岛诗句。贾岛也是他喜爱的诗人。他从北京出发,浙江结束。途经十多个省,寻访中国古代诗人生活过的地方或者墓地,敬上杯伏特加,既拜访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也有小众的薛涛朱淑真,更有禅宗大师石屋、皎然、寒山、拾得等人。他一个人,乘坐各种交通工具,火车,出租车,摩托车,汽船,从喧嚣的城市到寂静的乡村,有金碧辉煌的纪念堂展览馆,也有无人问津荒草丛生的断碑残碣。他和普通百姓打交道,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的影响,其实做为国人读到我们官方与民众对古代文化遗产的轻忽,一个外国人却执着地追寻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还是臊得慌。

欧洲之旅读后感300字 第(2)篇

冰岛大冷太单调了,余秋雨先生不想多费笔墨了。

一般而言,一个作家最初出版的几部作品往往会是精华所在,特别是那种被称之为处女作的第一部,最能体现作者的潜能和成就。随后的作品往往很难完成对最初的超越,鲜有越写越好的。但余秋雨先生这本《欧洲之旅》则可以说超越了他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感觉其视野更开扩,情感更深厚笔调也更柔软。想必是经历了一个时期的笔墨争斗反而使自己的胸襟变得宽大仁厚了。

先生原本就是学者,不是写散文。没有好好比较过(也没这个机会),当今时下,我们周遭有几个即是学者又是散文家的文人?更难已以思量,当冷冰冰的学术思考和温热的散文家结合在一起时会孕育怎样的文字?解答这个问题也不难,在这本《欧洲之旅》里,也许就有我们要找的答案。

欧洲之旅读后感300字 第(3)篇

由深奥无趣到品味无穷,由犹豫放弃到爱不释手,由无知到略知一二,正是自己读此书的感受。跟着先生的文字,我似乎看到了希腊的古城堡斑驳遗迹,目睹了意大利喧哗而又宁静迷人的水上城市风采,体验了奥地利依山而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屋所,捉摸到了巴黎时尚与古老、自由与理性、爱与恨交织的气息,领略了北欧人的谦逊淳朴、不浮不躁、我行我素的作派……似乎听到了贝多芬在狭小的房间传出动听的歌声,听到了安徒生绘声绘色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声,听到了塞纳河畔潺潺的水声……了解了莎士比亚、梵高、朗伦布穷苦潦倒不被理解的酸楚等等,书中内容包罗万象,政治历史文化应有尽有,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好多内容自己不理解,但觉得很有味,好多文字需细嚼慢咽,方可知一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