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读后感600字(3)篇

科技能给人类带来福祉,也能带来灾难。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核灾难是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前苏联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事件。切尔诺贝利之灾是二十世纪最大的技术劫难。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让我们开始怀疑物理学的发展。《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曾采访过白俄罗斯科学院核能研究所实验室主任鲍里谢维奇,鲍里谢维奇说自己曾经认为除了物理学,再不会去学别的。然而,灾难发生后经过反思,他认为他会选择写作。因为,物理学发展到极致也会带来灾难。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她的作品中,讲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地那些小人物的故事。透过无数鲜活的讲述,无数深埋多年的眼泪,无数无法回避的悲剧,无数杂乱无章的思绪,无数难以控制的激情,我们看见了唯一真实的和不可复制的人类史。对于个体而言,这些悲剧过于巨大,对于人类的存活,这些又似乎显得过于渺小。我们流着眼泪读完这部记录“小人物”故事的作品。
切尔诺贝利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灾难,散布于我们地球上的放射性核素,它还将存留五十年,一百年,一万年,甚至更长时间……从人类生命的角度说,它是永恒的。我们可能破解我们尚不可知的恐惧的含义吗?
人类发明了技术,但并没有做好全部准备,我们与技术并不匹配。你能把一支真枪交到孩子手里吗?我们不就是那些疯狂的孩子吗?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读后感600字 第(2)篇马马虎虎翻了一下,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这个题材这个故事就决定了作品的高度,切尔诺贝利爆炸,只要敢写这个事就赢了四分之三。但问题是有谁敢冒着被辐射的危险去写作?她敢,所以她获得了文学奖。
说实话,和我想象的相距甚远。我以为应该借助事件原型想象当时发生的情景,当然这是纪实文学,不是小说。但我私以为小说会更好。
随着美剧《切尔诺贝利》的好评在社会发酵,这本书也瞬间火了,但是据我观察看到后面的人实在不多。
我本人对这部美剧很喜欢,最重要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内容,也就是故事。不过导演的拍摄手法蛮独特的,既短小精悍、点到为止,给人无限的想象,又给了很多长镜头慢镜头。轻重缓急处理得特别好,在特别紧张急促的时候,突然切换画面。
怎么说呢?最近一直在看灾难片,那种恐怖是真的让人背后发凉,三十多度的天气,我还裹着被子看,被吓到不行。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读后感600字 第(3)篇透过本书,更加深入地认识教科书上一笔带过的历史!人类同胞所承受的苦难,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是伟大的舍己牺牲,还是形势所逼的自我救赎,都令人痛心不已,如当头一棒,震撼直击灵魂深处!值与不值的衡量标准各有不同,但对家园的捍卫总能激发出无穷的勇气与力量!这不禁令人反思:依依不舍的撤离,义无反顾的进入,什么是舍得,什么是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