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三幕悲剧 读后感(3)篇

2019-07-26 06:22:09 读后感
三幕悲剧
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
一向镇定自若的赫尔克里·波洛正面临侦探生涯中最难解的案件——犯罪动机?不存在。毒物?不知所终。萨特思韦特先生——那位人生舞台上的旁观者再次出现,抢走了伟大侦探的不少风头。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天真少女,两位温文尔雅的年长绅士,三名毫无关联的无辜死者。相似的戏码交替上演,悲剧从一场注定变成诅咒的十三人晚宴开始,徐徐拉开序幕……
三幕悲剧 读后感 第(1)篇

阿婆的书向来都是这么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对于我这种喜欢快节奏和大脑洞的俗人,不适合连刷,以前都要配合食用西村,霍叔或者保研君才能一本本愉快地看下去。但我对波洛的爱天地可鉴,每看完一本波洛我都有翻来对应的剧刷一刷,真的很爱这颗卤蛋。(多于马普尔小姐)

--泄底预警--


这是个劳模凶手,把职业融入了生活。杀人还要彩排,排就排吧你还把侦探请来旁观。正式作案又是在有那么多熟人的场合下,虽然有解释说被认出来就放弃行动,但是难道不怕某些认出来当场没有揭穿的人案发后再去跟警察喝个茶聊一聊?

因为自己一直把凶手锁定在三人组(你们把预言家的活都干了不给你们一点身份也太对不起你们的戏份了),加上之前看过罗杰疑案,所以对凶手身份并不惊讶。但是不以逆转为重心的推理小说,凶手是谁其实没那么重要,作案手法和动机高于凶手本身。第一幕看似疯狂荒唐的动机我竟然莫名喜欢,被波洛那句“他也可能毒死我”惊到了。

第二幕动机我有个疑问,比起杀死一个声名显赫的老友,杀死神经病老婆可行性是不是更大?至于他对蛋蛋嘛,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对年轻肉体的渴望,说到底还是一己私欲占了主导,毕竟第一次预演的时候蛋蛋的麻麻也在场,也是有被毒死的几率,爱一个人会去伤害他的至亲吗?更别说还差点把我波洛也搭进去了你个渣渣!!(╯‵□′)╯︵┻━┻不过每次一脑补结婚后的蛋蛋·马克杯杯夫人这个名号我还是会忍不住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第三幕有凑数的嫌疑没啥好说的,没记错的话,悬崖山庄里也寄过巧克力。这部还是酒心的,可馋死我了……

三幕悲剧 读后感 第(2)篇

后该句话意指侦探小说的固定模式:无论案件情况如何,其根本原因总能归溯到一个女人身上。 

哈哈这个结论Get 了

总体评价是不错的:

  • 故事情节不拖沓,有起伏
  • 伏笔设置得很巧妙,细微
  • 细节描写成功,人物形象鲜明
整个故事看到最后总有意外收获(这个心得很棒)

但也有一点点瑕疵:

应该是翻译的问题,在翻译时间的那部分,有点死板,按理来说应该按照中文的语序来翻译的,但是却硬生生地按照英语的习惯来翻译,比如

差十分一点

看得不舒服

还有个别句子不是那么的地顺畅,我就不列出来了。

To核心人物——查尔斯•马克杯杯(卡特莱特)你真是个演员,自导自演了这么一出三幕戏... 

三幕悲剧 读后感 第(3)篇

这才是莎婆拈重就轻的推理诡计所应有的模样。

从小说反映的场景看,英国人是非常有创造力的。他们想到了杀死一个朋友的方法,但整个过程却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与安排。只有将整件事不加任何观点地坦然对待,才能看清楚一条隐藏在深处的真相。这一点说明莎婆对人性的思考带有很强的真实性与一致性。包括波洛对外国口音的伪装以及夸张做派的观察,都让人莫名敬佩。

对细节的注意与对人性态度的真实描绘,是难度很大的操作。之所以读者会在揭秘时恍然大悟,主要是因为作者的确比读者高了一个维度。在创造性地重新解读整个过程时,作者在大量细节中进行了重新组合和再创造,而读者只能在作者提供的细节中,甚至在有意模糊化的场景下打转,这就构成了作家对读者的降维打击。

当然,故事情节的角度,并非无懈可击。像是凶手这样一个人物,很难完全保守住身世之迷。就像罗切斯特以为自己可以成功却功亏一篑一样,真正阻断自己的过去错误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这正是英国人的大胆与仔细的民族性所必然的,不断有人尝试各种可能性,尤其是人生道路上一直顺利的成功人士。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