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氰化物 读后感(3)篇

看完觉得好复杂!阿婆隐藏关键环节的能力似乎挺强的,在最终揭秘之前,案子一直扑朔迷离,让人摸不着头脑。
总结一下这个案子的特点:一、凶手藏身在暗处,特别是考虑到他只出场了两次,而且性格特征相当地不明显。二、利用阴差阳错,让情节发展峰回路转。原来就以为是保罗叔叔的钱财引发的案子,这样罗斯马丽的最大嫌疑人就是乔治、第二是艾丽斯;但阿婆让乔治在阴差阳错中死去,从而破坏了读者心中的疑问,将读者从正确的道路上拉走,让这个捉迷藏的游戏可以继续,这一点还是很高明的。第三,用一些小手法破解密室设定。这里阿婆并不特别诚信地描绘发案现场的情况。一会儿说有人,一会儿说没人,而跳舞之后,因为包的位置变化,就改变了大家对自己位置的认同?那么大家的酒进度差异比较大怎么办?乔治会认为服务员来加酒,而艾丽斯怎会将没有怎么喝的酒杯搞错成之前有人喝过的呢?从这个角度,本书的核心迷题并不出色。第四,这里唯一给读者以公平机会的线索就是露西说乔治没有告诉她两封邮件的事情,这让露西与乔治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然而这件事基本穿插在大量情节之中,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可谓隐蔽真实线索的高明处理!
本书最大的亮点是阿婆对人性的描绘与把握,可谓精准到位。对于政治人物及其妻子的描绘非常厉害,对罗斯马丽的评价也相当确当与了得。这体现出阿婆不是普通的侦探小说作家,一旦写起正常的作品,也是十分了得的。当然,由于阿婆提前对法拉弟夫妇做了深刻剖析,所以基本上也就排除了对其嫌疑。
最后,这本书的几个点不足:除了之前提到核心迷底经不住推敲之外,另一个不好的地方是凶手最后一次犯案显得太唐突。往后越来越少的怀疑对象下,动手杀人的风险收益比大大降低了,这时作案显然非常没脑子。所以第三个不足在于,这个案子的受益者离案件太远了,不仅难以猜测,而且相当奇葩。案子要做掉至少两个人才能完成罪犯想要表达的目的。真是何苦来。
闪光的氰化物 读后感 第(2)篇从女谋杀犯看女性平等主义n借着这本凶手是女性而去谈谈女权主义下的女谋杀犯问题,这本书的情节并不复杂,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中也不算出彩的,加之我的阅读也是断断续续的,没有感觉有特别出人意表的地方。在悬疑设计上也不是特别的巧妙,看似不可能谋杀,通过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的坐错位置而解决了,新意上不足。但正好结合近期在听《晓说》里,高晓松通过美剧发展所传达出新女权平等主义,用现代的男权和女权观念去分析侦探小说中的女谋杀犯是比较有意思的。传统意义上的女权,表征的是女人应该有男性一样的权力,注意这里面的权力大多是指正面向上的权力,例如在各个行业的晋升同道中受到同等对待等等。但是女性的恶,这一方向的权力确甚少被文学作品所表现,女性所反映出来的恶,更多是男性压力测试的结果,例如因爱生恨、因妒生仇,哪怕是女性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中的女嫌疑犯也是在男性压力测试下,才实施犯罪的,这种犯罪从开始萌生,一直到实施都无法摆脱男性角色的影响,其实可见在二战结束期间当时的文学所反应的价值观还是男人至上的价值观。那么当今文学也好,电影艺术的变迁其实在体现着女性价值观的变迁,女性的独立与平等,是体现在善与恶两个层面的,都由女性自发的追求作为最深层次的原因,而不需要去依附大众经验主义的价值观,更不需要在艺术创作中去强加一些改变女性价值观的外部男性角色,让女主角真正成为女主角,而不是让她们因为他们才变成如何,也许这样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才能真正体现出一种女性平等主义。
闪光的氰化物 读后感 第(3)篇谁是凶手?全篇都围绕着找凶手排除无关人士展开,一开始会觉得每一个人都不是凶手,然后进入让你觉得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凶手,但带领你的剧情走向就是凶手应该只是一个人或者最多两个,所以一直猜,最后的结局确实意想不到,能想到凶手是谁的概率渺茫,作者铺垫的非常好,剧情十分紧凑。只能说一开始思维就被作者格式化,但这反转的线索不如前面线索说的那么细致明确,大体来说结局的有点突兀但你也会觉得合理。唯一不足就是法拉第夫妇这烘托的情节有点过分了,后面也没有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