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线 读后感(3)篇

2019-02-13 14:17:08 读后感
线
作者:维多利亚·希斯洛普
“那一天,我知道自己和什么东西分离了,可我无法记得与我分离的到底是什么。”五岁的卡捷琳娜与母亲、妹妹失散。她孤身走过陌生的街头,找过每一条街道,找过每一顶难民帐篷,她时时刻刻时时刻刻都不断提醒自己:永远记住妈妈样子!永远记住妹妹的样子。二十年后,她终于收到母亲的消息,是一个噩耗:母亲死了。她哭不出来,她已经完全记不起母亲的容颜,妹妹的样子也早已忘得干干净净……故事才刚刚开始。
线 读后感 第(1)篇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写作的所有故事都是发生在希腊或与之相关的周边国家,比如之前读过的《岛》(希腊),《日出酒店》(塞浦路斯),《回归》(西班牙)。之所以如此主要缘于15岁那年她第一次来到希腊,就立刻爱上了这个地方,从此便与希腊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甚至为此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希腊语,只为了想进入希腊人的内心,更好的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从希腊的历史中,找到人类精神的力量。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小说常常是以宏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深入探讨不同种族的争端和三大宗教的碰撞,记录百姓颠沛流离痛不欲生的悲惨生活。正如最近读到的小说《线》,其故事贯穿了希腊近一百年的历史,包括西浦战争,德国入侵,希腊内战、独裁甚至地震。

故事发生在希腊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从1917-2007年,时间跨度九十年。在那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人们似乎永远都在不断迁徙的逃亡中。5岁的小女孩卡捷琳娜在从家乡士麦那(今土耳其的伊兹密尔)逃往塞萨洛尼基的途中,不幸与母亲和妹妹失散,之后被好心的养母尤金妮亚抚养长大,也由此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她凭借自己高超的缝纫技术维持生计,以坚毅隐忍的不屈品格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尤其是历经坎坷与青梅竹马的儿时玩伴白头偕老更是令人唏嘘不已。她与塞萨洛尼基同呼吸共命运,并深深的爱上了这座伟大的城市,直到耄耋之年依然满怀深情的对孙子说:“就算把这海里的每一滴水都换作钻石送给我们,我们也不会离开这里!”

冥冥中一根线牵引着卡捷琳娜来到塞萨洛尼基,在这里串起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和朋友共同走向未来,一起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归宿。

线 读后感 第(2)篇

故事发生在希腊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二战和十年内战期间,希腊人在战争阴霾和天灾人祸中,挣扎、抗争、救赎的奋斗!

        有缝纫天赋的卡捷琳娜在战乱中与母亲和妹妹走失,胳膊被大火烧伤,被迪米特里叔叔救助,送上轮船,遇到了同样贫穷的带着两个女儿生活的尤金妮亚,她收留了卡捷琳娜!卡捷琳娜把自己第一个绣品手帕,送给养母,在缝纫针针线线中,回忆母亲刺绣的场景,和姐妹们一起把犹太教的珍品,缝在绣品里,避免了珍品被纳粹洗劫!因为误传参军的恋人迪米特里阵亡,她把思念化作针线,缝在每一件作品里!当她错误嫁给出卖身边人的叛徒时,每天靠缝纫的短短时间,混过浑浑噩噩的日子!再一次和恋人重逢,恋人被囚禁时,她每天给腹中宝宝缝纫衣服,盼着重逢的日子!当国内清理共产党时,她和丈夫依然决定让孩子出国,受到良好教育!大地震毁灭一切时,她和丈夫依然坚守在塞萨洛尼斯,因为这里是几代人生活的根,就像每一个建筑、每一个街道下面都隐藏着无数的线,让她们不忍离去!人们虽然被战乱,离别,背叛,天灾,人祸……伤的伤痕累累,但人性的善良却像一根线,连接了你我,连接了不同的教徒,纯真的善良天性,就是救赎的线!

线 读后感 第(3)篇

第一时间看到《线》上线啦!第一时间下载,第一时间再次阅读!n难以置信,看了希普洛斯的《岛》后有多么感动、有多么热爱,乘胜又读了《线》。我瞬间爱上了那个之前毫无概念的、拥有世界最长的海岸线、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有着美丽的阿尔忒弥斯和健勇的波塞冬,有着太阳神庇护的希腊。于是,2018年便花了那么多时间去了解希腊的历史、神话、艺术,甚至于神往一定站在迎风的岸边看一眼斯皮纳龙格岛,一定要穿过海岸的大路沿石阶逶迤而至栉比的石头房和古朴的教堂。原来这就是读书的魅力。脑补着尼克拉斯望着被海风吹得凌乱的玛丽亚……卡捷琳娜的故事已有些模糊,但那战火后离散的小女孩、那充满爱的栉比的石头房里的邻居、那忧郁又优雅的女主。爱极了维多利亚的小说中坚韧、温暖、向阳而生的女主。爱如煦日暖阳,虽不易,但永不缺失。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