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只是孩子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8-06 06:23:33 读后感
只是孩子
作者:帕蒂·史密斯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传奇艺术家帕蒂·史密斯回忆录代表作,2017年全新精装改版。《只是孩子》以爱情故事开始,以挽歌结尾。它是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纽约的一次礼赞,那时,这座城市正在逐渐发展为西方世界的文化之都。这本书记述了它的富庶和贫穷,也描摹了它的混混和恶棍。它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神话,勾勒出一幅正在向上攀登的年轻艺术家的画像,而预示着名望降临的序曲也随之奏响。
只是孩子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2015年时看着68岁的patti拽着长长的麦克风线靠近歌迷说:“ Im really sorry about my voice, but this is  fucking awesome to be here ”40年了也无法改变这个为自由和平布道的女斗士,看她在台上爆粗口讲段子徒手撕吉他,好像一切都跟六七十年代没两样。

那时他们套着碎布拼贴而成的衣裳,披挂起层层叠叠的饰品,亲密地走在街头,还听见了一对与他们擦肩而过的老夫妇的对话。老太太欣喜地惊叹:“看,他们一定是艺术家!”老先生回答:“什么艺术家啊,他们,只是孩子!”

只是孩子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知道会被它打动,不知道会如此不顾内容地被它牵引。有些人的存在就是缔造一些想象,不管是蓝星,还是“保持移动”,都是一个个想法组成的。范晓萱可能是从别的艺术家那里听来的艺术哲学,也形成了她的艺术观。她说她继续做音乐可能还是想“成为别人的灵感”。Patti Smith是高中时候爱上的,初见Just Kids是在几年前的香港诚品,惯例雨天读书,刚出版的棕褐色封皮,和周围的深邃有些格格不入。她的内心是很简单能够懂,但是懂得的那一刻又很感动。你就觉得为了这么简单的理由坚持守护一团热火,这大概是那一代歌手、艺术家给予的特别。第二次见它是在伯明翰的潮牌店,它看起来有些孤独。太现代反倒不适合它。复古的现代学,在而不属于生活。“在底特律,我坐在地板上为罗伯特的摄影集《Y》写着一首诗。他给了我一束鲜花,一沓我已钉在了墙上的照片。为他,我写下了关于造物主的创作,还有那神授的权杖和被遗忘的元音。我重新过起了小市民的生活。新生活将我远远带离了我所熟知的那个世界,而罗伯特始终在我的意识里:在只属于我的宇宙学里,一颗星图上的蓝星。”n

只是孩子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真实的故事。不认识两位主人公,而且由于全书基本是听完的,没太看到其中的照片,但仍然能感觉到这两个人为了追求艺术经历的折磨痛苦,两个人互相陪伴鼓励、一辈子互相欣赏的幸福,在不得不面对的那些选择时刻的纠结,眼看着爱人一步步在剧痛中走向死亡的无助和绝望,书中文字朴实,平铺直叙,如果是认识这两位主人公的人,一定会更感动。

不过,我可能太老朽,还是无法接受其中一些超出常规的事,比如大麻;比如他在知道自己的同性恋取向而与女主分开后,两人又因为某些原因生活在一起;比如男主人公的绘画和摄影风格……

总之,这是不太好理解的两个人之间温暖的感情故事。经历着的人,写作品的人,读者,会有共情,如果你刚好原本就对这两个人有感情,那就很值得一看,毕竟这种亲历者的自叙不那么多。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