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变 读后感(3)篇

许多个化一个——读木心《豹变》首尾篇nn初读木心,宛如走进奇花异树的森林,着迷如钻石般的徘句,目不接睱,不知所云。再读,唯看到冰山一角,深不见底,却吸引我一读再读,恰如木心所言:“读最好的东西总是使人快乐而伤心。”nn木心的落笔如雪花徐徐降落大地,内里凝聚太多的力,转瞬便白茫茫一片。初读会感文字的优雅、幽默、俏皮,生出愉悦之感,再读悲哀一寸寸袭来,越读越能感受到木心那颗悲天悯人之心。小说集《豹变》由十六个短篇小说构成,各篇相对独立又彼此相连。木心以不露声色之笔把一个个故事、一个个片段、一段段情感,用简洁、抒情的语言娓娓道来,皆用“我”带入,此“我”非我,却又有我。木心仿佛站在云端看世界,看你我,当然也包括他自己。《豹变》十六篇小说涵盖了从生到死的人生各个阶段,个人经历又对应战前、二战、二战后、建国后、打开国门、走出国门后的西方世界等阶段。虽说每篇内容、风格不尽相同,却重复着同样的主题,超越世俗之爱的大爱。首篇《SOS》好似一部电影的序幕或闭幕,一个故事的片断,抑或也是一个人生。小说中的医生简直是耶稣的化身,也由此定下全书基调,即博爱。尾篇《温莎墓园日记》与之呼应,以爱他人来对抗物欲横流、缺乏温情的时代。《SOS》犹如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片断,没有前奏,一开始就是灾难发生了,通知大家紧急拆散。节奏非常之快,木心不是敲锣打鼓将画面泼给读者,而用小弦凑出大弦的急雨来。外科医生在逃命中发现别人都跑了,作者写道“他为自己的迟钝而惊诧而疾走而迅跑了。”只此一句,读者完全感受到极其紧张的气氛。途中,遇到一名临产的妇人,职业本能让他驻足,立即投入为产妇接生。生产中,海水不断涌入船舱。孩子终算生下来,海水墙一样倒进来灌满舱房。生与死居然没有距离,生就意味着死;抑或,死本来就是生的一部分。人生的无奈、无助,莫不如此,幸而,人类还有爱,才不至对这悲哀的世界绝望。医生因为有耶稣的心才能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木心因为有耶稣的心方创造出医生这个角色。没有国界、没有种族,无论男女老少,生命高于一切。然而,有了大爱才能爱他人,才能把他人的生命视同自己的生命。此篇结尾“(水里灯还亮)/灯灭”诗性语言,戛然而止,宛如留白。《温莎墓园日记》放在最后,用意明显,又隐含着一个艺术家的精神成长史。书名《豹变》源自《易经》革卦: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最后一篇是闭幕也是高潮,短短一篇道尽人生种种。理想、信念、灵肉、事业、爱情、生死…情节极简,就是“我”与桑德拉的通信,一个孤独者在墓园散步的随想。抒情色彩浓郁,一遍读来,简直为作者优美文笔迷醉;细细来读,没一句、一字多余,恰如童明所说,木心的文章如暴雨洗过一样,一如他的画,简单素静,是“雨过天青云开处”的天青色。每读一遍又读出一层意思来。木心是智者、魔术师,生活被他把玩得如此艺术。在散步中对灵与肉的拷问“为何漫步最宜沉思,就因肉体有肉体的进行,心灵有心灵的进行,心灵故意付一件事让肉体去做,使它没有余力作骚扰,肉体也甚乐意,无目的,不辛劳,欣然负荷着心灵,恣意地走,其实各种沉思中,很多正是谋划制服肉体的设计,乃至隳灭肉体的方程演绎。”上一篇《明天不散步了》,也如卢梭《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把不相关的人、事联系起来,不相干的相干着。表面平静、内心波涛汹涌,那滚滚思潮被木心轻轻道出,如温带无风的飘雪。肉体越静心灵越活跃,反之,麻木的心灵只能让肉体更狂躁。我们这个时代多为躁动不安的肉体,追逐“有用”的东西,任其心灵荒芜。墓园共十四座墓,第五座便是温莎公爵夫妇的。“看罢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的爱情回顾展,犹居尘世的男男女女都不免想起自己,自己的痴情,自己的薄情。”那位不要江山要爱情的温莎公爵与我们隔着长长的距离,木心笔下的温莎公爵夫人“四十岁,林中清泉的美,真正风华绝代,她是属于上个世纪的,或说,十九世纪留给二十世纪的悠悠人质。”在这最通俗的无情滥情的年代里,爱情是别人的,在文学作品里、画中、电影里、梦中。我们活在别人的眼里,给爱情披上华丽的外衣,渐渐违背了最初的誓言,也忘记爱情本来的样子。“他和她没有事业,只有爱情,恰如你嘲弄的,以爱情为事业的人,那么,以事业为爱情的人,又如何呢?”以爱情为事业的温莎公爵夫妇当时就不被众人看好,只是新闻关注的热点,时过境迁已是一个神话,而今我们越来越不相信神话。以事业为爱情的人如陈丹青所说是天生的,恰如木心,一生不违背年少的誓言,把艺术当作爱情。以事业为爱情的人,不必担心对方变心,只顾自己全身心爱下去,即使没有开花结果,至少在墓志铭上也可写上“活过、爱过。”nn《温莎墓园日记》在作者散步中产生的遐想,通篇寓哲理于景物。一个凸现的情节:第五座墓碑的石基上有枚生丁,在“我”和“他”之间正面、反面翻转,意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相互轮回,印证生丁上的一行拉丁文“许多个化为一个。”更形象的印证,则是墓碑上的瓷雕:“耶稣走向各各他,再重复重复也看不厌。”木心道:“耶稣是集中的艺术家,而各个艺术家又是分散的耶稣。”《豹变》从开篇《SOS》到尾篇《温莎墓园日记》,木心的“他人原则”中爱的能力贯穿全篇,此篇更趋完善,象征着“我”融入更广泛的人性经历的可能。木心说我们面临两种贫困:知识的贫困,尤其是品性的贫困。没有品性的丰满,知识就是伪装。他说哈代小说里面有耶稣的心。木心小说中的那种精神、气度显然是同妥斯陀耶夫斯基与哈代“商量”过。真正的艺术家定是超越了个人恩怨、爱恨情仇。从与木心有着精神血缘的作家福娄拜、歌德、妥斯陀耶夫斯基、哈代中可以读到木心小说中“情感教育”的力量,把自己隐藏起来,完全用作品说话。木心命运多舛,文革中受尽磨难,死去活来,文字中却丝毫看不到对个人命运的抱怨。他的艺术修养滋长了身上的贵气,乃至作品中那种精神、气度。文革中,木心被押坐在斗车里游街示众,坐在斗车里也腰杆挺直,觉得自己就是苏格拉底。那时,他是在云上俯瞰这荒诞的世界与自己。不由想到木心在“文学回忆录”讲到的皮恰林, 皮恰林在驿站等马车,四周无人,颓丧疲倦,一会儿马车来了,人来了,皮恰林腰杆笔挺,健步上车,一派军官风度。木心道“我们在世上,无非要保持这么一点态度。”心中没有大爱的人岂能写出“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的诗句来。再读《豹变》,那一篇不隐含着木心的大慈大悲,故木心又言“自己没有悲哀的人,不会为别人悲哀。”nn从妥斯陀耶夫斯基与哈代的小说中读出耶稣,从木心小说中读出妥斯陀耶夫斯基与哈代,也读出耶稣,他们皆书写着人类无言的忧伤。做为普通读者,透过他们的文字来救济我们品行的贫困。nn
豹变 读后感 第(2)篇豹变是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隐含一个艺术家的精神成长史,这也正是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书中收录了十六个短篇。文字隽美,篇篇可比精磨的粒粒钻石。
《童年随之而去》船夫登山去庵中索取主人公遗忘在枕边的那只盌,有种失而复得的心情。他用那只喜爱的小盂舀了河水顺手泼去,一个不小心碗飞掉了!母亲的劝说甚是让人醒目,一只碗不见了,莫要悲伤,日后定会有人打捞起来,这种事情还会很多呢......
先生说,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而文中的小主人公是该懂的也懂,不该懂的也懂。人生中也许有成百上千个比那只碗还要贵重的人和物,那些失去的,遗忘的,碎了一地的............
《一车十八人》该篇小说道出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司机李山被一车十六个男人用言语嘲笑和讥讽,唯独一个人愿意为他发声。最后善良的那一个被他撵下车,其余人被李山载着坠入深谷,从此阴阳两隔。
曾经听说过类似的真实故事,一个女司机开长途车半路遇见土匪,土匪心怀不轨,车上仅有一个男乘客阻挡,其他人都无动于衷,最终女司机故意把男乘客赶下车,最后她拉着全车人摔下悬崖。
也许,人性之美与心灵之美,两者合一才能构成社会的和谐之美。
《同车人的啜泣》中的男主人公——蓝衣黑伞人,一个人扑在前座的椅背上啜泣起来,随后便进入梦乡,醒后他挥动伞……挥成一个一个的圆圈,顺转,倒转……吹口哨,应和着伞的旋转而吹口哨,头也因之而有节奏地晃着晃着……
他是一个容易悲哀,也容易快乐的人儿,这种人也是容易存活的。就像先生在书中所言,一个能在啜泣长叹之后把伞挥得如此轻松曼妙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如果他们这种人是渺小,那么我们是连渺小也称不上。
黑风衣,黑礼帽,俊朗飘逸,人生的苦难永远不会消磨掉他骨子里的贵气和精致,这就是先生。
近几日一直在伺候肉身,缝缝补补,针灸拔罐补牙,洗衣做饭,利用间隙翻完了木心的《豹变》,书265页,序生生占去56页。晨起读序,草草读毕入正文,薄暮转月白时合卷。先生如红楼第二回中所言秉正邪二气生人,是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用文中写弘一法师六字形容,便是率乎性,笃乎情。得妙语,人生不似容器,似导管;得佳句,慢跑如空气中游泳,风即是浪;得棒喝,博爱里爱最艰难,倏忽成恨,然既博之后,不会重趋于隘。先生贪看人间烟火,又厌着疏离着。贪时连一场啜泣都心生隐羡,厌时连林肯中心乐声传来都恨不得自破双耳。至于情爱,十年浩劫,四年别离,堪堪勘破。能为着三十年前一阵风中香气,三十年后足足寻了五条街,无果,怅然而归。先生文字,默默然如洞庭月色,清辉满湖,一派天然,我一日静观细看,吉光片羽,皆金玉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