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独行(百万册精装纪念版) 读后感(3)篇

《自在独行》 | 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
贾平凹先生写了很多的对于生活和家乡的热爱,比如家乡旧事、人间烟火、曾经路过和生活过的乡土、还有陪伴过他的桌子、文竹、小树;读过这些,我不禁怀念起我曾经读过的那些书来。
在现在看来,那已然是一个破旧的书架,但是它的身上,摆满了在那个内心空洞、无助的时候的陪伴者们。有张爱玲的爱恨情仇、林徽因的温暖四月天、三毛的浪漫游记、萧红的荡气、还有中国优美的、韵味十足的古诗词,这些故事温暖了我一整个秋冬。
那一年是对我的人生来时,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人情的冷暖,多少个孤独无助的夜晚,都是这些书中的文字和故事温暖着我。
就像一位朋友在朋友圈评论说:生活需要一些温暖。
在你孤独的时候,落寞的时候,一个故事、一块石头、一座老宅,都可能会在不经意的某个瞬间,带给你相通的感觉。
孤独不是受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
贾平凹先生说他的父亲是孤独的。文革期间父亲被批斗进行劳动改造,这一段时间的孤苦难熬给父亲很大的打击,而后看到父亲苦闷喝酒,以此打发内心的痛楚。贾先生看到了父亲的孤独,却因为自己年少无法给与很好的慰藉。
这一段的描述使我想起了我的姥爷。
我姥爷年轻的时候是一名公安,这是让我引以为豪的事情。可是我并不知道对于他年轻的时候还有一段痛苦不堪的回忆。这是在我姥爷病逝之后,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他亲手写的一封“交代”信之后得知。
在那个年代,姥爷视工作如家,早出晚归,出任务的时候常常不着家。可是有一天他被红卫兵绑了起来,卸下了枪,被打成“反动分子”,并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刑罚。
那张纸被放在一件中山装的上衣口袋中,已经很脆了,打开的时候就感觉这张纸会像玻璃一样碎掉,而我们的眼泪已经碎落。
后来听妈妈说,姥爷被平反后,虽回到了工作岗位,可是人总是不愿出门,总是把自己关进房间不言语。如果不是小儿子因落下东西回家取,或许姥爷早已和我们是两个世界了。
我想,那个时候姥爷内心一定是茫然的,空洞的,孤独的;他不愿意出声,不愿意回忆那些屈辱,自己慢慢消磨着内心的苦楚,对新生活已无望,那种独行,谁人能懂。
贾平凹先生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更怕的是有人邀请他写去几幅字画送人,闲来无事的闲聊。还好的是,他从事的不是热闹的工作,不然哪有时间静下来心来写文章,他宁愿隐居在自己的书房中,热闹在自己内心的安宁和独自的自在。
贾平凹先生的《自在独行》就有很多这样的情怀在里面。这本书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讲述了贾平凹先生的部分人生经历。
这一篇篇文字优美的散文,看似世俗,却也讲述了有趣的农村轶事。它们不只是体悟出生活的哲理,更多的事朴实的感情,还有随性不加修辞的真性情。
很多人喜欢这本书是有道理的。城市中的快节奏让人感觉很压抑,于是人们总是渴望回归田园生活,向往自由自在的旷野生活。
但这本书更多的是告诉读者,无论什么样的生活,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什么层次的身份,愿他们都能够从容面对,懂得孤独的含义,寻找到内心的那份安宁,依然不动声色的勇敢向前。
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
自在独行(百万册精装纪念版) 读后感 第(2)篇一九九零年代,贾平凹还算得上是名炙手可热的作家。记得我那时在镇江上学,为《废都》首发在新华书店门口徘徊许久,新书大概十八元左右,而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才一百,实在有点舍不得。
贾平凹的文字比较流畅,也能够比较清楚地说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做到这点就应该算是好作家了。而且,他往往在文章中穿插了许些段子或者谣子,大抵他平时也是注意收集积累的。另外,在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中,比如《瘪家沟》、《废都》等争议作品中,大量以此处作者删除XX字替代的性描写,在AP尚未普及的当时不啻一种强烈精神刺激。所以读完后只是觉得贾是名善于表达的作家,文章的思想深度明显不如余华。
《自》主要收集了贾平凹较早期的作品,以自传体的形式为自己涂脂抹粉,可情感表达技巧又明显不如黑狗达,真的不够很有感染力。书中也提到了他有乙型肝炎这件事,所以身体不健康的人,很难做到心理健康,因为龌龊的想法随时都会跳入脑海。不是说每个人都这样,陀思妥耶夫同样能写《白痴》,但这样的人太少。
我觉得贾只能算二流作家中一流的,这是美国作家毛姆对自己的评价,对于这类作家的作品,只要看看代表作就可以了,多看只是浪费时间。病人,其实也应该多休养。
自在独行(百万册精装纪念版) 读后感 第(3)篇人生慢慢,难得自在,人来人往,寂寞独行。
人生,就是由一些人,一些琐事构成的。大人物的事大,小人物的事小,但对于当事人,都很重要。
听书+阅读,花了很久时间,终于看完了这本《自在独行》。听说了一些事,了解了一些人。
读书,就是和作者之间的对话,和现在的畅销书相比,书中没了套路,多了清新寡欲。作者那一代人,文笔间会让人有一些所谓“文邹邹”的感觉,或许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好比一盘费时费力的开水白菜。而现在的文字,就如同快餐一样,只能看一遍。
生活也可以如此。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推着你忘记本源,去不断追寻欲望。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一些这样的文字,就像是生活的减速剂,让你在路途中,在看到目标的同事,也没忘记沿途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