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_800字
《皮囊》读后感800字
应该有惦记了两年多时间,才下决定一定看看的书。深刻!好在不沉重,不过沉不沉重应该还和这个读者的心境有关。现在有点不敢轻易触碰沉重。想到了某天和大鑫鑫不食人间烟火的谈话,为什么《朗读者》可以这么火,《中国诗词大会》的诗词好多都还是我们学生时代可以朗朗上口的东西呢。大鑫鑫借别人说过的说,现在可能整体的氛气中缺一种雅文化。向前的脚步太快,匆匆中也许人们都缺乏一种定力,为什么在出发,在到底追随什么。《皮囊》的每一篇内容很朴实,太接地气。可能浮躁是人的共性,我想这可能不能单单怪时代,可能有追求有欲望又有阻力就会浮躁,孔子时代的人也应该有追求,民国人也应该有追求,只是可能追求的东西不同。在物质可以不断满足的基础上,只是可能追求的越来越多,可能也越来越难。通过书能看到,乡下人自小期待某天未来属于城市,是可能每个眼里灌了外面世界的风的人的共性,这仿佛是人与生俱来的本领。城市人可能都对乡巴佬傲慢,和充满偏见,但那也可能是他们的一种无知,和悲哀,也应该是一种共性。城里娃大多一定嫌弃脏兮兮的放牛娃,但只在电视里看过牛羊的城里孩子,大多一定羡慕亲手触摸软绵绵羔羊的孩子。而一个放牛娃如果没遇到这个羡慕自己的城里孩子,他可能不会明白自己的世界有多真实丰富。一个人可能就是这样不可避免的在探寻自己未知的路上,不可避免的迷茫和浮躁,这可能就是不可避免的成长代价。人性可能都习惯对拥有的东西视而不见,甚至理所当然,而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但可能当真正抵达所追求的状态时,可能总是是那些存在的落差让人产生了怀疑,也存在了怀念,怀念充满青草芳香夹杂着泥土味道的田野,怀念不被太多声音和欲望诱惑的简单。而这怀念的可能更多的就属于相对的舒适,身体的舒适和内心的舒适。仿佛总要用失去来一棒打醒到底该拥有什么。如“自己”这个东西,可能自己本身都很难看到,只有撞上了某些东西,才会反弹回来。成长中遇到的人,和事,成就了最终的我们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