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_1400字
《无声告白》读后感1400字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成为真正的自己”这是我时常在别人的文章中看到的句子,出自《无声告白》的封面上。
很多人都想摆脱他人的期待吧,毕竟成为真正的自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之所以觉得那么酷,还不就是生活中的我们大多数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肯定是没能成为自己的,自从她在玛丽琳离家又回来的那一天,她就失去了自己,努力活成她妈妈期待中的样子。玛丽琳成为了自己吗?她摆脱了妈妈的期待,嫁给了一个有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中国人。可她没摆脱她对自己的期待,所以有了她的离家出走,有了后来她把自己的期待火力全开的转加在她女儿的身上。
而詹姆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因为自己孱弱的自尊心,因为华裔的身份,不合群没朋友,就特别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多交朋友,能更好的融入到环境中来。他把自己的期待也转加到莉迪亚身上。莉迪亚这个瘦弱的骨架又能扛得住多少父母以爱的名义扔过来的稻草呢?她常常被压得透不过来气,而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转加到女儿身上的父母却视若无睹。其实詹姆斯有时能感知到莉迪亚的情绪,但他只会装作不知道。
当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为得不到父母的关注而让人觉得心疼的时候,莉迪亚却因为得到父母太多的关注而让人觉得可怜。庆新的是她最后想通了,准备尝试自己过河后,对他们说出她之前压抑的想法然后重新开始。不幸的是,她没能成功上岸。对过去的告别,对家人的告白成了无声的谜底。
其实我们人人都在自我期待,期待别人以及被别人期待。我们怎么摆脱他人的期待呢?莉迪亚之所以摆脱不了父母对她的期待,其实也是因为自己对自己有期待。她期待自己能让父母开心,期待妈妈因为她不再离开这个家。这么看来,摆脱对自己的期待似乎比摆脱别人的期待更重要。
摆脱别人的期待,有时候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如果不想让别人期待,那最好也不要期待别人。这种应该是有点相互依附的关系的。当然了,因为关系的亲近远疏,期待自然也有所不同。
这就更加促成了近一段时期,让我可以理性去解读、去告慰自己一个短时间可供信仰的拙见:周遭任何事物的一个实质,都难逃要分清期待值和你以为。
回归现实且贴合实际,上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差不多三个月前,年前年后这个时间界限已经很难去划分清楚了。但是依旧能深刻的回忆起当时一个人窝在卧室,努力把自己代入情景的心路历程。在某些地方达到共鸣的时候,选择把书评分享到朋友圈,有且只有爸爸妈妈能看到。当荣获父亲有史以来第一个赞的时候,我确实心里会有一丝丝的窃喜,甚至夸大的认为父亲赞成的应该是我读这本书的时候的感触,而这种赞同更让我觉得这是一种来之不易源于原生家庭思想层面多年难以达成的共识。
可是后来更觉得,一本书传达怎样的思想只能在某一个时间点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共鸣。而思想和现实,终将难逃无法完美契合的局面。
大约三个月以后的今天,当我终于静下心来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如果你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期待,那很棒。如果你摆脱不了对自己的期待,却不把自己的期待转加到别人身上,那更难能可贵。自我期待和别人期待如出一辙还好,最怕自我期待和别人期待背道而驰,那才痛苦。
可是我依旧希望我们终此一生,就算摆脱不了别人的期待,也能过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