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读后感_800字
《流浪地球》读后感800字
《流浪地球》刘慈欣
很短只90几页,但看得很慢,因为物理知识匮乏有些名词得去查。文字不算优美精致,胜在场景描述的奇特,让人耳目一新,代入感强烈。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只演绎了书中逃逸时代极为短暂的一片段。电影所传达的在灾难面前的勇气坚毅,亲情与爱确有戳中泪点,然鹅,跟在书中对人性深度的探索一对比,电影里那些都只能算是“大路货”。发人深省的段落接二连三,恨不得全书划重点。
大刘说在灾难面前人类没有闲心放在艺术哲学上,宗教也消失了。可是。。。如果说求生是所有从低等到高等动物的本能,那是什么赋予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而这些元素被剥离后,人类该归到哪个范畴?艺术或宗教在相对漫长的苦难中,是精神支柱般的存在,《光草》中马杜勒身患怪疾走向死亡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想象和艺术的体验,以及把他的奇思妙想分享给他人的过程,让他生命虽短暂却绚烂无比。那在突发灾难面前的一刻,求生欲和利己性就会凌驾在一切之上吗?也不对啊,电影泰坦尼克号里,小提琴乐队演奏一直持续到船体沉没。即使再回到书中情节,岩浆渗入危机时刻,所有人都愿意严格按照联邦政府的应急预案有序(注意这次序代表的是生死权啊)撤离,凭的是什么?
故事中的人物情感似乎麻木,反正很奇怪,比如父亲说人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光明正大出轨了,母亲对此毫无异议,对于他的回归也云淡风轻。我”与妻子分别时也不曾伤感。在困境中哪一样更抚慰人心,是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还是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存在?
最后叛乱章节的情节设置着实高明。确实要所有人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求,当丧失理智的狂热人群“团结”起来并拥有武器时,导向的结果是毁灭性的,这似乎有现今的某些社会现象的影子,只是我仍存一丝不确定的侥幸,整个社会机制运行不能有如此大的bug吧?
也许,本书的脑洞大开,除了对科技,还有其他方面。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在遥远的未来会怎样?每个人也许有不同选择,而真正的选择,只有到了真正的世界末日才能揭晓了。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