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杂货店》读后感_1900字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1900字
我的回答之所以发挥了作用,原因不是别的,是因为他们自己很努力,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的生活,不管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用。
—《解忧杂货店》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北京遇上西雅图2》
相对于即时通讯,我更喜欢长久的等待故人的回信。
就像木心在《从前慢》描写的那种唯美意境。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多么唯美的境界啊。
也常常会生出“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的感慨,更多的却是“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无奈。
看完《北京遇上西雅图2》,被爷爷奶奶向死而生的勇气而感动,也被两个陌生人的来信弄得尴尬不已,谁叫我有尴尬癌呢?
我不觉得唯美的意境只应存在于童话里,只是用即时通讯的方式来展现两个完全陌生心灵间最传统的对话,看似新颖,实则老套。
因为我从来不觉得,两个写信的陌生人会时常出现在双方的日常生活里。
只有即时通讯时代,我们才会一遍一遍拿起手机,一次一次的刷新动态。
信,只有在忘却周遭的现实世界,寻一片大树底下,或者昏黄的灯光下,内心充满激动,脑海里幻想着是即将映入眼帘的将是怎样的文字。就像遇上心怡的姑娘一样,那是一种迫不及待又惶恐忐忑的心情。
影片的情节用孤独的奋斗者形象再一次打动了现代都市观众脆弱的心。
影片剧情是否预示着,在这个人人你追我赶的时代里,遇上能吐槽生活的“朋友”已经可遇不可求。
如果汤唯的世界里没有遇上波波,会不会永远是一个因生活所迫混迹于赌场、浑浑噩噩、几度感情失败的赌场服务生。
如果波波的世界里没有遇上汤唯,会不会还是那个14岁到美国20年没回家只能感慨“故国别多日,故人无少年”极尽手段卖房的美国房地产黑心中介。
如果他们没能遇上对方的文字,故事会怎么样?汤唯会继续做一个坚强的女汉子,把那段胶片底色的人生故事永远封存在内心的角落里,继续顽强的走完自己选择的路,偶尔夜深人静会用海鸥捕鱼的故事激励自己。波波会继续在咖啡馆里念着他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登上房产观光车后继续做着黑心房产中介人,或许在一个人会用“竹杖芒鞋轻似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聊以抚慰自己。
谁也没想到,这个还算事业成功的、能操着流利的中文的小伙子,14岁到美国后已经20年没回过家。
而谁也不会相信那双柔弱无骨。滑如凝脂的双手,曾挥舞着刀深入贼窝救父亲。
或许那年,她也才14岁。
他们的人生字典里,从来也没有脆弱二字。
可是,如果在流泪倾诉后能坚强,为什么一定要强撑着笑容做坚强?
是啊,如果能倾诉能流泪,又何必一个人独自坚强呢。
可是,生活总告诉你,不能流泪,不能脆弱。
在你第一次说有点难过,他们会问你,“你怎么了”?
在你第二次说有点难过,他们会问你,“你怎么了”?
是的,没有会懂得你生活里不顺,又或许,没有人愿意去了解你的困境,谁都不是这样?为何这样矫情?
多幸运,他们能在茫茫人海里遇到彼此。
可是,有些故事听个开头的时候就不用追究结尾,因为你知道,这些故事不应该有结尾。
为什么最后要在一起呢?
如果故事的双方有一方颜值真的让人差强人意呢,故事还会这样美好么?
相比于《北京遇上西雅图2》,我更喜欢听东野圭吾讲浪矢杂货店的故事。
不同于影片用故作高深的现代鸡汤和有点无病呻吟的经典古诗文来描述自己内心困境、安慰来信的陌生人,浪矢先生更能在每次咨询中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即使是一张恶作剧的白纸,
“我用老头子的想法反复思索了你特地寄来一张白纸的理由。因为我觉得这一定是件很重要的事,不能随随便便地答复。我开动快要糊涂的脑筋想了又想,最后理解为,这代表没有地图。
如果把来找我咨询的人比喻成迷途的羔羊,通常他们手上都有地图,却没有去看,或是不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
但我相信你不属于这两种情况。你的地图是一张白纸,所以即使想决定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里。
地图是一张白纸,这当然很伤脑筋。任何人都会不知所措。
可是换个角度来看,正因为是一张白纸,才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地图。一切全在你自己。对你来说,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无限的可能。这可是很棒的事啊。我衷心祈祷你可以相信自己,无悔地燃烧自己的人生。
我以后应该不会再回答烦恼咨询了。感谢你在最后问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难题。”
其实在我们决定说出内心困境的的那一刻,就像抛出硬币来决定一样,答案已然存在于我们心中。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回复。
一个让我们满意或者不满意的回复,那都充满着我对于未来的期待;
一个对我们有用或者没有用的回复,那都有助于我们坚定的走下去。
最后,愿所有的人,都能遇上你可以随便写“有点难过”而不用担心被问及“你怎么了”的那个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