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读后感_700字
《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读后感700字
血象征着贫穷人的底牌:在二十世纪中期,新中国正值百废待兴的时期,乡镇是较为落后的。在余华的笔下,许三观这一人物在此背景下,每当去卖血都是小说中一处引人入胜的高潮部分。并不富裕的许三观每次遇到种种超越自己个人当下支付能力的时刻,总是拿出自己的底牌——卖血。如:第一次卖血与许玉兰结婚、第二次卖血为大儿子还债、第三次卖血为了二乐早日抽调返城请二乐的队长吃饭等等。
最初,许三观在爷爷和四叔那里得知卖血代着身子骨结实以及是娶女人的条件,而得知这一观念的许三观遇到需求而无法满足时,便第一次打出自己这张底牌。当卖血遇到阿方和龙根时,后来,阿方告诉许三观血代表着什么:“你把力气卖掉了,所以你觉得没有力气了,我们卖掉的是力气,……,力气有两种,一种是从血里使出来的,还有一种是从肉里使出来的,血里的力气比肉里的力气值钱多了。”正如阿方所言,卖血里的力气就是一种最快捷而付出重大代价的获取金钱方式,这就是一些贫困之人在遇到无法及时达到目的而拿出的底牌。卖血贯穿全文,无论是个人还是出于责任为他人,卖血就是象征着贫穷人的底牌。当然,底牌可以是底气,但有些看似底牌实则不是底牌,如在余华的另一部小说《活着》中富贵的爹说了一段话:“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是连鸡也没啦。”富贵的爹和富贵无节制的挥霍家产,导致家族败落。而此文章所言的底牌是一种走投无路而不得不做的事情,就是许三观的一次次卖血。所以这张底牌是贫穷者的一线希望,能为其带来生存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