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_1700字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700字
微读第42本书!一本好书,推荐!
被梦想击中的人到底是幸还是不幸?身处其中是痛苦还是快乐?
查尔斯的前40年扮演的角色是儿子、父亲、丈夫、证券经纪人、朋友,唯独不是他自己。和全世界大部分人过的一样的生活,有温馨的家庭、乖巧懂事的儿女、端庄文雅的妻子、稳定的事业,人事大事已完成大半,就快退休安享晚年,享受儿孙满堂的安伦之乐。
可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在40岁的这一年降梦于他,让他脱掉这一身的角色包袱和责任,留下一张便条带着仅有的100元远走他乡去追寻真正的自我,像出门买包烟一样沉着冷静,不后悔、不犹豫、不迷恋,是他异于常人的表现。在常人看来这是疯癫行径,不可理喻,荒诞不经,自私又无情无义,残忍到绝情。
没有六便士的支持,哪怕被迫流浪,受尽疾病的困扰、生活穷困潦倒,他也毫无顾惜。
“这把年纪才开始追梦有意义吗?一般人学画都是十八岁起。”
“我现在比十八岁还学得快。”
“你凭什么觉得自己有天分?”
他没有立即作答,兀自凝视来往人潮,却又视而不见。他的回答等于没回答:
“我非画不可。”他一再重复这句话。
现在的他,也由不得自己了,他内心住着魔鬼,全靠魔鬼的驱使。他不在乎周边的一切环境和人物,对所有的人性弱点免疫,看到他旁若无人的放任自我,你会很不爽,这世上哪有对生活环境如此漠视的人。
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不过是物质基础稳定后的精神享受,如果连物质环境都无法让自己满足,又何谈精神世界呢,所以环境对我们影响及其的大,学习必须在教室、有氛围的场合,工作必须在宽敞的空调房;外出就餐必会精心挑选舒适文艺的餐厅,我们步步谨慎,就为了能在好的环境下有个好状态。
可是艺术家不能如此,他们必须舍弃这种世俗的追求,在荒岛和在宫殿要有一样的心态,这是何种的强大的内心啊。
他不在乎世人的看法,习俗奈何不了他。他像个浑身抹油的摔跤手,你别想抓到他。他自由得叫人牙痒痒。
“其实你只恼我一点,那就是我压根不在乎你的看法。”
如果别人在乎我们的看法,我们会沾沾自喜,因为这样我们好左右他。丝毫不理睬我们眼光的人就非常讨厌,恐怕是对我们自尊心的最大伤害。我们由衷的希望自己的言论能对他人造成影响,或者自私的希望对方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用俗成的标准去框架住别人。
但我们认为对的人家未必认可,如果搞艺术的和我们一样,那他也将无法脱俗,无法成为一届天才艺术家。
“你想想,假如人人都照你这样,这世界就完了。”
“哪来的蠢话。不会人人都照我这样,多数人甘愿循规蹈矩。”
我们并不敢贸然做出冲动的决定,因为没有几个人甘愿放弃荣华富贵在求生的道路上去探险,循规蹈矩的生活虽然死板无趣,但安稳,不用风雨兼程。因为别人都这么做于是我们也就求同了。
一开始我也是对这个角色多少有些痛恨和厌恶的,最起码喜欢不起来,直到最后,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也就是大溪地的哪最后几年时光,我开始慢慢理解他并对他肃然起敬,尤其是得知他身患麻风,眼睛瞎了一年还在继续创作的时候,我能想到的词就是深深的敬畏,虽然我并不懂艺术,但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追求艺术的人。
只是对他执意销毁巨作之举充满了常人不可理解的迷惑,那副旷世奇作如果能留下来该是如何的震惊后人,唤醒沉睡的灵魂,我无从想象。
或许是因为他热切的创作欲终于得以在晚年全部表达出来,找到了自我,所以他的灵魂得到了安宁,管他后人怎么看,都不在乎。
而后人们,都在悔恨当年错失一夜暴富的良机,那么便宜的画作没有买上几幅;那个爱慕虚荣的妻子,恨不得全世界知道她是天才的妻子,一句假话不讲却很巧妙的暗示大家他和丈夫关系向来美满,虚荣心和伪文艺情怀嘲讽意义十足。
当许多年以后,这个人的所有作品成为旷世奇才之作,人们会对这些作品展示自己深深的敬畏和赞叹,对作者的生平处境唏嘘不已,但他们刻意忘了:当年他们是如何讥笑这个只抬头看月亮的人,嘲笑他的梦想不切实际, 指责他违背伦理道德。
不善言辞的查理斯说了一句话:你没勇气践行自己的信念!是的,大家不过都在苟且偷生而已,没有勇气追逐自己的梦想,所以一旦看见别人逆向而下,就风言风语,评头论足。
不过都是嫉妒而已!
自己想做却做不到的事别人做到了,怎会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