铡刀

铡刀,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zhá dāo,指的是切草、树枝、根茎等的五金刀具。其在底槽上安刀身,刀的一头栓杆固定活动,一头有把,可以上下提压。
- 中文名称 铡刀
- 外文名称 Hay cutter
- 拼音 zhá dāo
- 作用 切草、树枝、秸秆 草药、根茎
- 注音字母 ㄓㄚˊ ㄉㄠ
基本介绍
铡刀是切中草药、动植物药材。最新改良款,主要加长刀柄,演化出刀桥,增加固定条凳、塑料底板。
来源
《三侠五义》第一回:公孙策见真要办理此事,只得退出,从新将单于细细的搜求,又添上如何包铜叶于,如何钉金钉子,如何安鬼王头,又添上许多样色。不多时,匠役人等来到。公孙策先叫看了样子,然后教他做法。众人不知有何用处,只得按着吩咐的样子荡起,一个个手忙脚乱,整整闹了一夜,方才荡得。包公临上朝时,俱各看了,吩咐用黄箱盛上,抬至朝中,预备御览。陈登科 《活人塘》:" 刘根生 穿着短军装,扛住一把铡刀。"
现在极少人用铡刀了。铡刀由两部分组成,一块中间挖槽的长方形木料(一般是用榆木),一把带有短柄的生铁刀,此刀的刀尖部位插入木槽里固定。铡刀是专门给牲畜铡草料的,一人把草料平铺到木铡板上,另一人握住刀柄向下用力,草就齐刷刷的切断了。铡刀属于传统农具,工作原理十分简单,却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三侠五义》里的包公故事引申的有包公三口铡刀,龙头铡刀,专斩皇亲国戚;虎头铡刀,专斩大臣;狗头铡刀,用来斩平头百姓。包公乃历史舞台人物形象,其三口铡刀铡过无数犯罪的权贵,赫赫有名!
当今铡刀已拓展应用于专切中药材领域,且分化为单楔和双楔。
业内代表作更新迭代,推陈出新。人性化设计增加防锈、安全锁扣等
细致工匠防护措施,加长手柄,省力杠杠,鸡牌良心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