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匦

铜匦,是由武则天命人所造铜制的匣子,类似于检举箱、报冤盒,用来随时接纳天下表疏。
铜匦分为四匦,分别是延恩匦(养民劝农)、招谏匦(评判朝政)、伸冤匦(申诉冤屈)、通玄匦(建言献策)。任何人都可根据意愿将文字投入其中一匦,于是民情大多被朝廷知悉。
武则天设铜匦,并设"匦函",是对古代信访制度的创新发展,开辟了一条最高统治者了解下情的渠道,在我国信访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中文名称 铜匦
- 类别 检举箱
- 创作者 武则天
- 文献记载 《资治通鉴》
- 创造时间 唐朝
发展历史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则天下令制造铜匦,置于洛阳宫城前,分为延恩匦(献赋颂、谋求仕途者投之)、招谏匦(言朝政得失者投之)、伸冤匦(有冤抑者投之)、通玄匦(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四匦,随时接纳天下表疏。
配置
铜匦分四枚,共为一室,列于庙堂。
延恩匦
方位:东方木位,主春,其色青,配仁,仁者以亭育为本,宜以青匦置之于东。
功能:有能建言以养人及劝农之事者,可投书于青匦。
招谏匦
方位:南方火位,主夏,其色赤,配信,信者风化之本,宜以丹匦置之于南
功能:有能正谏论时政之得失者,可投书于丹匦。
申冤匦
方位:西方金位,主秋,其色白,配义,义者以决断为本,宜以素匦置之于西
功能:有欲自陈屈抑者,可投书于素匦。
通玄匦
方位:北方水位,主冬,其色元,配智,智者谋虑之本,宜以玄匦置之于北
功能:有能建言献策以谋智者,可投书于玄匦。
管理
正谏大夫、补阙、拾遗分别一人掌管,担任知匦使,并设立匦使院,在朝堂前主管铜匦之事。
每天所有的投书到晚上一并递交朝堂。所由之官,节级科罪,冀寰中靡隔,天下无冤,理匦以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充使。
意义
武则天设铜匦,并设"匦函",则是武则天对唐代信访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由于登闻鼓和肺石均有金吾卫防守,百姓畏而不敢进前。武则天尽管在垂拱元年二月下诏朽:"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不须防守,有挝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状以闻",但效果不是太理想。
为进一步革除言路之弊,唯有创新"信访"制度,于是在"垂拱二年三月,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
"匦"是一种铜铸的大闸子,最初设青丹、白、黑四个不同颜色的"匦",分养民劝农、议论时政、陈诉冤屈、告天文密策四类,受理不同信访投书。后合成一匦,但仍有四个投书口。
匦由专职官员管理,以确保言路畅通,下情上达,称为"知匦使"和"理匦使"。投匦制度开辟了一条最高统治者了解下情的渠道,在我国信访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