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铍针疗法

2022-07-15 00:31:47 百科资料

离子通络铍针疗法是运用针皮下组织、筋膜和肌肉的切割,使筋膜腔内压力减低,筋膜表面张力降低,松解粘连,从而消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疼痛的一种治疗方法。现代铍针采用钛合金材料研制而成,常用于治疗各种骨伤科疾病、周围神经疾病等,具有疗效好、创口小、损伤小、无痛感特点。

  • 中文名称 离子通络铍针疗法
  • 外文名称 PiZhen
  • 创始人 黄运绥、任德广
  • 主要治疗 骨伤科疾病

操作方法

  (一)定位:触诊寻找压痛点,用指端在皮肤垂直向下做"十"字压痕,注意"十"字压痕的交叉点对准压痛点的中心。

  (二)消毒:按局部常规消毒。

  (三)进针:针尖对准皮肤"十"字压痕的中心,快速进针,当铍针穿过皮下时,针尖的阻力较小,进针的手下有种空虚感,当针尖刺到深筋膜时,会遇到较大的阻力,持针的手下会有种抵抗感。

  (四)松解:松解是整个治疗的关键步骤。松解的目的是减低皮神经通过的周围筋膜张力和筋膜间室内压力。所以针刺的深度以铍针穿透筋膜即可,不必深达肌层,这样可以避免出血及减少术后反应。

  对筋膜层的松解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一点式松解:适用于痛点局限,定位准确的病例。铍针的尖端穿过筋膜即可,患者的局部疼痛常随之消失。

  2.多点式松解:适用于痛点局限但定位较模糊的病例,当铍针的尖端穿过筋膜后,轻轻上提,将针退出筋膜至皮下,稍微改变进针角度,再穿过筋膜层,可如此重复3~5次。

  3.线式松解:适用于疼痛范围较大,病程较长,筋膜肥厚且肌肉张力较高的病例。线式松解其实就是沿一个方向的反复连续点刺,形成一条0.5~0.7厘米的筋膜裂隙。

  (五)出针:完成松解以后,用持针的棉球或纱布块压住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按压进针点1~2分钟。

疾病疗法

  (一)项痹病

  此处仅介绍项痹病中的颈型颈椎病。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多因慢性劳损或急性外伤引起。由于颈项部日常活动频繁,活动度大,易受外伤,因而中年以后颈部常易发生劳损。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诊断标准。

  【治则治法】舒筋活血,通络止痛。

  【操作步骤】

  1.定位:患者坐位,术者触诊寻找颈肩体表压痛点或摸到条索状硬结,常见压痛点在颈椎棘突旁、肩胛骨内上角、肩胛冈窝等处。

  2.消毒。

  3.进针:在标记的压痛点处行进针操作。

  4.松解:针刺的深度到达筋膜后即酌情采用一点式或多点式松解手法。

  5.出针。

  (二)肘痛症

  此处仅介绍肘痛症的肱骨外上髁炎,或称网球肘。以肘关节外侧疼痛为主要特征,多因慢性劳损致肱骨外上髁处形成急、慢性炎症所致。肱骨外上髁是前臂腕伸肌的起点,由于肘腕关节的频繁活动,长期劳损,使腕伸肌的起点反复受到牵拉刺激,引起部分撕裂和慢性炎症或局部的滑膜增厚、滑囊炎等变化。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诊断标准。

  【治则治法】舒筋止痛,松解粘连。

  【操作步骤】

  1.定位:患者坐位,术者触诊寻找到患侧肘部体表压痛点,常见压痛点在肱骨外上髁、前臂伸肌群高点(手三里穴)。

  2.消毒。

  3.进针:在标记的压痛点处行进针操作。

  4.松解:针刺的深度到达筋膜后即采用松解手法,当痛点在肱骨外上髁时可采用一点式或线式松解;当痛点在前臂时可采用多点式松解。

  5.出针。

  【特别提示】治疗后应减少腕肘关节的活动和劳作。

  (三)腰痛病

  此处仅介绍腰痛病中的腰肌筋膜炎。因腰部过度疲劳,导致肌肉、筋膜、韧带持续牵张,气血瘀滞,经络不通。本病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舒筋活络,活血止痛。

  【操作步骤】

  1.定位:患者俯卧位,术者触诊寻找腰臀部体表压痛点或摸到条索状硬结,常见压痛点在腰椎棘突旁、髂后上棘周围、腰大肌外缘等处。

  2.消毒。

  3.进针:在标记的压痛点处行进针操作。

  4.松解:针刺的深度到达筋膜后即采用一点式松解或多点式松解或线式松解。

  5.出针。

  【特别提示】治疗期间患者要卧硬板床休息,注意腰部保暖。

  (四)跟痛症

  跟痛症是指跟骨跖面因慢性损伤引起的以疼痛、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本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多为老年肝肾不足或久病体虚,气血衰少,筋脉懈惰,加之体态肥胖,体重增加,久行久站造成足底部皮肤、皮下脂肪、跖腱膜负担过重,可在跖腱膜的跟骨结节附着处发生慢性劳损或骨质增生,致使局部无菌性炎症刺激引起疼痛。本病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版的《中医伤科学》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舒筋活络,解痉止痛。

  【操作步骤】

  1.定位:患者俯卧位,术者触诊寻找足跟部压痛点,常见的压痛点多在足跟下结节或结节前部。

  2.消毒。

  3.进针:在标记的压痛点处行进针操作。

  4.松解:针刺的深度以铍针穿至跖腱膜即可,过深则会扎到骨膜出现术后不良反应。针法可采用一点式松解。

  5.出针。

  【特别提示】

  1.减少步行和久站。

  2.穿鞋以宽松为宜,在鞋内放置缓冲垫以减少足部压力。

  3.肥胖患者应注意节食减肥,减轻足跟部负担。

禁忌人群

  1.局部皮肤破损及软组织存在炎症反应者。

  2.有出血倾向者。

  3.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衰竭不能耐受刺激者。

注意事项

  1.最好采用适合的体位接受铍针治疗,同时避免在饥饿、疲劳、精神紧张、体质极度虚弱、较长时间未饮水等情况下接受治疗。如果出现晕针反应,及时处理。

  2.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无菌操作。

  3.在治疗时如果出现皮下出血的情况,及时压迫止血。

  4.铍针的进针深度达到深筋膜即可,不宜过深,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参考文献

  1.王和鸣.中医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董福慧.皮神经卡压综合症[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陈佑邦.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