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铃铛刺

2022-07-05 21:35:56 百科资料

铃铛刺(学名: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 (Pall.) Voss)是豆科、铃铛刺属灌木,高可达2米。树皮暗灰褐色;分枝密,具短枝;当年生小枝密被白色短柔毛。叶轴宿存,呈针刺状;小叶片倒披针形,顶端有凸尖,基部楔形,小叶柄极短。总状花序,有花;总花梗长密被绢质长柔毛;花梗细,小苞片钻状,长约1毫米;花萼密被长柔毛,基部偏斜,萼齿三角形;旗瓣边缘稍反折,翼瓣与旗瓣近等长,子房无毛,有长柄。荚果,背腹稍扁,种子小,微呈肾形。7月开花,8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西北部和新疆、甘肃(河西走廊沙地),俄罗斯和蒙古也有分布。生于荒漠盐化沙土和河流沿岸的盐质土上,也常见于胡杨林下。

铃铛刺可作改良盐碱土和固沙植物,并可栽培作绿篱。也可用于庭园绿化供观赏。铃铛刺系含高蛋白质放牧用豆科植物,是荒漠牲击骆驼和羊的喜食牧草。铃铛刺也是一种良好的蜜源物。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 中文名称 铃铛刺
  • 拉丁学名 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 (Pall.) Voss
  • 别名 盐豆木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形态特征

  灌木,高0.5-2米。树皮暗灰褐色;分枝密,具短枝;长枝褐色至灰黄色,有棱,无毛;当年生小枝密被白色短柔毛。叶轴宿存,呈针刺状;小叶倒披针形,长1.2-3厘米,宽6-10毫米,顶端圆或微凹,有凸尖,基部楔形,初时两面密被银白色绢毛,后渐无毛;小叶柄极短。

  总状花序生2-5花;总花梗长1.5-3厘米,密被绢质长柔毛;花梗细,长5-7毫米;花长1-1.6厘米;小苞片钻状,长约1毫米;花萼长5-6毫米,密被长柔毛,基部偏斜,萼齿三角形;旗瓣边缘稍反折,翼瓣与旗瓣近等长,龙骨瓣较翼瓣稍短;子房无毛,有长柄。荚果长1.5-2.5厘米,宽0.5-1.2厘米,背腹稍扁,两侧缝线稍下凹,无纵隔膜,先端有喙,基部偏斜,裂瓣通常扭曲;种子小,微呈肾形。花期7月,果期8月。

生长环境

  铃铛刺是一种能生长在干旱沙地和盐溃土壤中的灌木植物,抗盐性很强,喜光,耐干旱和盐碱土,根系发达。胡杨、细穗柽柳和铃铛刺是干旱荒漠区常见植物种类,它们与其他物种共同构成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群落。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西北部和新疆、甘肃(河西走廊沙地),俄罗斯和蒙古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铃铛刺的扦插成活率低,主要采用播种育苗。

  播种育苗:

  1. 采种:铃铛刺的种子9月底成熟,可采集,除去瘪种放置干燥阴凉处,用防虫剂包衣防虫蛀。
  2. 播种时间:采取春播,时间在3月底至4月15日,不宜秋播。
  3. 种子处理:播种前进行层积处理。用清水浸种24小时,在阴凉通风处一层沙一层种子进行层积处理,保持沙子潮湿但不可积水。当种子露白时可播种。
  4. 播种:开沟播种,沟深3厘米左右,行距40厘米,播种量为667平方米5-6千克,播种覆土2厘米,压实。播后15天左右出苗。

栽培技术

  铃档刺是野生花灌木,在大苗移植驯化时,采取裸根采挖栽培成活率低,在移植大苗管理时,视同其他花灌木一样的管理成活率也低。所以在大苗移植运输途中,车箱上必须覆盖遮荫网与湿麻袋,并经常喷水,以保持植株水分完好。大苗移植在春季3-5月底、开花之前移植为宜。

  1. 展叶前移植,展叶前树液未流动时移植成活率高,不用保护措施栽培。移植时,根部带土球,尽量少伤根。采挖后,用麻袋片或塑料袋包裹土球,可长途运输,保持根部完好。定植后浇透水。若植株高大,在不破坏基本冠形情况下,可以强修剪,以提高移栽成活率。
  2. 展叶期移植,为了延长采挖作业期,在展叶后开花前均可移植。在采挖前应强修剪,保留基本冠形。根部带土球,保持根部完好,定植后浇透水,并采取遮荫网搭架遮荫,以提高成活率。遮荫架于当年9月中旬去除。铃铛刺管理时应控水,否则烂根。

主要价值

  环境:铃铛刺可作改良盐碱土和固沙植物,并可栽培作绿篱。 也可用于庭园绿化供观赏。铃铛刺根部结瘤,有较高的固氮活性,对贫瘠土壤养分改善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饲用:铃铛刺系含高蛋白质放牧用豆科植物,是荒漠牲击骆驼和羊的喜食牧草。该种的群落每公顷产干量约945千克。铃铛刺含微量元素钾占总灰分的29.85%,含镍达56.6ppm,是同生境植物中含量最高的。

  经济:铃铛刺也是一种良好的蜜源物。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