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药野木瓜

钝药野木瓜(Stauntonia leucantha Diels ex Y.C.Wu),别名麻藤苞、麻藤包,木质藤本,全体无毛。
木质藤本,全体无毛。小枝干时灰褐色,有线纹,直径3-4毫米。
产于广西、广东、福建等地。
- 中文名 钝药野木瓜
- 学名 Stauntonia leucantha Diels ex Y.C.Wu
- 别称 麻藤苞、麻藤包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
木质藤本,全体无毛。小枝干时灰褐色,有线纹,直径3-4毫米。掌状复叶有小叶5-7片;叶柄长4-6厘米;小叶近革质,嫩时膜质,长圆状倒卵形、近椭圆形或长圆形,长5-7(9)厘米,宽2-3厘米;顶端急尖或有时渐尖,基部近圆或钝,上面深绿色,干时灰榄绿色,下面粉绿色,干时黄绿色,基部叶脉近三出,侧脉每边5-7条,与中脉及纤细的网脉均在上面凹陷,下面微凸起;小叶柄长7-20毫米,中间一枚最长。花雌雄同株,白色,数朵组成总状花序;花序长3.5-7厘米,2至多个簇生,与叶同自芽鳞片中抽出;总花梗纤细;小苞片线状披针形,长约4毫米。雄花:萼片近肉质,外轮3片狭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0-12毫米,宽2.5-4毫米;内轮3片狭线性,长8.5-9毫米,宽0.8-1毫米;雄蕊长5.5-6毫米,花药不等长,分离,直,顶端完全无凸头,花丝长3.5-4毫米,上部稍分离,下部合生为细圆筒状;退化心皮丝状。雌花:萼与雄花的相似;心皮3,卵状圆柱形,长约4毫米,柱头近头状;退化雄蕊鳞片状,直径约0.2毫米。果长圆形,长可达7厘米,宽4厘米,厚3厘米,两段略狭,果皮熟时黄色,干后变黑色,平滑或有不明显的小疣点。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300-940米的山地疏林或密林中、山谷溪边或丘陵林缘。
分布范围
产于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四川、贵州。
繁殖方法
野木瓜育苗一般用扦插。在冬末春初选择土壤肥沃、土层疏松深厚、向阳、灌溉和排水条件方便的地块做苗床,做成1.5-2×3-5米的标准厢。在扦插前10天左右,按每标准厢施入10公斤腐熟平整细。在实生幼树上选择长势健壮、高产的野木瓜树枝为插条。按15厘米×15厘米株行距进行扦插。扦插枝长33-66厘米。插后浇足水,用稻草覆盖于行间。
栽培技术
选地定植



野木瓜适应性强,对土壤不苛求,在一般土壤上都能生长。但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徽酸性至中性沙壤土和壤土上栽培最好。也适合于荒山和庭院种植,喜生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土壤环境。在初春气候转暖后进行栽植。一般亩栽80-110株,株行距2米×3-4米。0.7米×0.7米×0.7的穴窝,每窝施入有机肥10-15公斤填一层土,再施入野木瓜专用复混肥1-2公斤再回填土。经半月左右后按每窝一株进行移栽或扦插,栽后浇透水。
田间管理
施肥量:移栽第一年根据苗情每株淋粪水0.5-1.5公斤。成年树每年施农家肥10-15公斤/株,木瓜专用肥2-5公斤。(2)施肥时期一般分三次。第一次基肥占年总施有量的50%于秋末冬初施下。第二次于开花前施用,占年总施肥时的30%,第三次于果实生长后期施用,占年总施肥量的20%;(3)施肥方法:一般在离果树33-66厘米开环形沟把肥料施入沟内,覆土。也可在开花后期和果实膨大期叶面喷施叶面肥,如硼肥、叶面宝、尿素等。
整形修剪野木瓜如果不进行整形修剪,树高可达10米并长成灌丛形,不利管理和果实采收。(1)整形:主杆高40-80厘米,留中心干。分直立和弯曲两种类型。在中心干上直接培养大、中、小枝组。树高可控制在2.5米左右,冠径2米左右。(2)修剪:从幼树结果开始,应适当重剪去基部萌薜、枯枝、病虫枝、中心枝、纤弱枝、衰老枝、生长内堂横穿枝、徒长枝。为了保证每年有一定的生长量,以保持健壮的生长,应掌握未衰先更新的原则。利用健壮的发育枝更新树冠,稳定骨架,维持骨干枝的生长优势。
中耕除草野木瓜栽培地可以间作矮秆作物,如蔬菜、绿肥、薯类等。结合种植作物和施肥进行除草翻地,每年翻地1-2次。
病虫防治
野木瓜抗病虫害能力极强,只要加强整枝修剪和合理施肥,一般不易发生。常见的病害有叶枯病、皮枯病、干腐病等。叶枯病、干腐病可用1:2:200波尔多液喷雾;皮枯病用力刮去病部熏以硫磺或涂上石硫合剂。早害有天牛、蚜虫,用氧化乐果等杀虫剂均能防治。
主要价值
野木瓜具有清香气,味酸微涩,果大,皮薄,肉厚,质嫩无毒的特点。经多个科研单位检测,结果表明:野木瓜含齐墩果酸等多种有机酸,特别含有极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葡萄干的 300 倍,是世界上所有水果难以比拟的。故野木瓜具有抗衰老、美容养颜、护肝、防辐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