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黄疸肝炎
重症肝炎的范围包括黄疸型肝炎中的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慢性肝炎并发肝细胞大块坏死。在中医属急黄的范围。初起可有恶寒、发热、疲乏、纳差、呕吐,随即出现全身黄染,并逐渐加深,甚至涕、泪、汗、唾及小便均黄如柏汁,高热烦渴,胸满腹胀,衄血,便血,肌肤出现斑疹,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 中文名称 重症黄疸肝炎
- 症状 尿黄如茶、肝区疼痛、发热等
- 治疗方法 在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
-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医源性传播等
- 类型 医学疾病
症状
尿黄如茶
黄疸型肝炎患者都有尿黄的症状。初起尿色淡黄,逐日加深,浓如茶色或豆油状;继而皮肤及巩膜发黄。尿色加深的原因是由于肝炎病毒导致肝细胞破坏,影响胆红素的代谢,使胆红素进入血液增多导致。
肝区疼痛
名为黄疸型肝炎,一定会使肝脏受损。疼痛的位置为右上腹。出现肝区疼痛这种黄疸型肝炎的症状的原因是由于肝炎病毒引起肝脏肿大,使肝被膜张力增大及炎症波及肝脏韧带及其周围的纽织导致。
发热
当黄疸型肝炎患者出现发热的症状时,很多人都会误诊为是感冒发烧,这也就耽误了病情的及时治疗。发热的原因是肝细胞坏死、肝功能障碍、解毒排泄功能减低或病毒血症所引起
重症黄疸肝炎
此病如由外感时邪诱发则有恶寒发热;湿热蕴结于脾胃则疲乏、纳差、恶心呕吐;湿热熏蒸肝胆,影响正常胆汁的排泄,胆汁泛溢周身体液之中故全身发黄,因其多属湿热黄疸,故黄色鲜明如桔子色;热灼伤津故高热烦渴;血热妄行致衄血、便血、斑疹;毒热过盛上扰心包,蒙闭清窍烦躁不安,神昏谵语。
由于发病急骤,病情隐恶,故死亡率很高,国内外资料报道高达70~90%,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所以在抢救重症肝炎的程中,除了早期诊断,及时抢救外,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西医方面重视运用6-542,配合少量多次新鲜血的输入,重视治疗合并症,加强对症、支持疗法和护理工作以外,又要配合中医治疗,早期应用大剂量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类中草药。
重症肝炎的病理基础是肝脏大块组织坏死,并有全身各重要器官和组织的严重损伤,导致全身功能的明显紊乱,晚期则因组织损害,功能紊乱严重,而致恢复困难,甚至死亡,故必须早期治疗,尤其是在组织和功能损害还未十分严重时及时抢救。在中药运用上也是如此,及时地早期给于中草药辩证治疗。
辩证的关键在于分清阳黄和阴黄。阳黄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如桔子色,属于实证、热证。阴黄病程较长,黄色晦暗如烟熏,属于虚证,寒证。重症肝炎多属湿热壅盛,阳黄占大多数,但如有素体阳虚,再感寒湿之邪,亦会有少数患者属阴黄,必须予以详辨。进而在阳黄中又需辨析以热为主,还是以湿为主。以热为主的多有烦渴,便秘,舌质红绛、苔黄腻或黄而燥,脉弦而数;以湿为主的多口干而不欲饮,胸脘痞闷,大便多溏,舌质淡红、苔腻,脉弦。阳黄者因属湿热壅盛,就要大剂量应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类中草药品。方药选用上,以热为主的多选用茵陈蒿汤、茵栀黄汤加减,药物上则大剂量应用茵陈,每剂多用45g以上,最大剂量曾用到120g。茵陈性寒苦味,功专清热利湿退黄,协以栀子清热泻火,大黄泻下瘀热,使湿热之邪从二便分消。茵陈与大黄协同作用,除能增加退黄之功外,并有止血、消瘀化之功。同时加用黄芩、黄连、黄柏、银花,连翘等苦寒清热利湿、清热解毒药。在实践中,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类药的同时加用秦艽18g、生地30g、车前子30g、生甘草30g,能明显增强退黄效果。生甘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车前子利尿通淋,清肝明目;秦艽祛风湿退虚热,可用于湿热壅盛的急黄症,生地虽有清热凉血之功,又能养阴生津,但药物偏于滋腻,不宜于在湿热壅盛中应用。这里所以选用生地,是根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本药能促进血液凝固,有止血的作用,对改善肝脏的凝血机制有帮助,该药还能降低血糖,能促进肝糖原的合成,有利于肝细胞的恢复。
因重症肝炎患者多有不同程度之血脉瘀滞不畅、气滞血瘀的征象,如肝区固定的胀痛、刺痛、肝脾肿大、质硬、有触痛、面色晦暗,蜘蛛痣,舌质黯紫,舌边有瘀斑或瘀点。故在使用大剂量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药中,适当辅用活血化瘀药。黄疸消退或接近消退时,有以上瘀血指征时,亦可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如丹参、郁金、赤药、当归。以收止痛、疏通经络、破瘀散结、祛瘀生新的作用。
黄疸就是肝炎吗
所谓黄疽是指血清胆红素含量超过了正常范围,从而引起巩膜及其他组织出现的黄染现象。胆红俗代谢过程中,先后产生两种胆红素,即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无论何种胆红素升高,都可能引起黄疸。黄疽最容易出现的部位是巩膜、黏膜、血管、皮肤等处。因这些组织富含较多的弹性蛋白,后者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如果只有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标准而患者未表现巩膜、皮肤的黄染称为隐性黄疸;只有皮肤等部位的发黄而血清胆红素不升高者,称为假性黄疸。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化工厂",间接胆红素生成后必须运到肝脏进行转化后排泄。肝脏如出现炎症或其他病变,其转化及排泄胆红素的过程出现障碍引发血清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同时升高,患者迅速出现尿色加深,巩膜、皮肤发黄等体征。黄疸前后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即所谓的黄疸型肝炎。此种黄疸又被称为肝细胞性黄疸。因此,黄疸出现与否,是肝脏受累或出现病变的一个重要体征,但出现黄疸者未必都是肝炎。临床上把因红细胞过度或过量破坏引发间接胆红素升高而出现的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又叫肝细胞前性黄疸。有时又可因为胆囊或胆管部位的病变,如结石、肿瘤、炎症等疾病导致胆红素排泄漳碍,引发血清直接胆红素升高而引发黄疸,称为阻塞性黄疸,又叫肝细胞性黄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肪肝)同样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黄疸。由此可见,临床上引发黄疸的病因和病种较多,不能笼统地认为都是病毒性肝炎所致。
黄疸型肝炎预防
首先,人们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及其卫生是最主要的预防黄疸型肝炎的方法。个人的良好卫生对疾病的传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平时生活中,人们要有饭前、饭后、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能食用不干不净的食物,除此之外,人们所使用的各种器皿都要进行及时消毒,以免病菌传播 。
其次,针对接触过黄疸型肝炎患者的人,要采取隔离的措施,以免更多的人们受到黄疸型肝炎的侵害。要防止黄疸型肝炎的逐渐蔓延,就必须对接触者隔离观察至潜伏期结束。
最后,人们可以注射疫苗防止受到黄疸型肝炎的传染,在接触乙肝病人后及时注射一针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2-4周后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于1个月及6个月时再注射第2-3针乙肝疫苗,接触甲方肝病人,在2周内,肌内注射含抗甲肝抗体的丙种球蛋白。
治疗方法
首先
常言道:三分治七分养,因此,黄疸型肝炎在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在黄疸型肝炎患者身体出现的黄疸症状正处于转氨酶猛升阶段,此时正是大量肝细胞肿胀坏死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最需要黄疸型肝炎患者卧床休息,平卧静养等于自我输血,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肝脏负担,而且保证肝细胞再生修复。黄疸型肝炎患者休息得越好,病情好得就越快,而黄疸型肝炎疾病留下的后遗症就越少。
其次
在黄疸型患者得知自己患上此病后,心理是很难受的,所以在患病期间黄疸型肝炎患者的家属一定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情绪工作。让黄疸型肝炎患者充分认识肝炎,了解肝炎,还要为黄疸型肝炎患者提供一个好的生活气氛,不要让患者觉得自己被隔离了。这样才能消除黄疸型肝炎心中的忧虑,恐惧和孤独感,而对进行黄疸型肝炎的治疗也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
黄疸型肝炎患者的家属要做好黄疸型肝炎患者的饮食工作,要正确合理的安排患者的饮食,要强调营养的全面均衡,还要根据黄疸型肝炎患者身体上的症状的变化学会调节饮食。如菌陈粥、苡仁绿豆粥、瓜皮赤豆弼及金针泥鳅汤等均可清热利湿消黄。
肝炎饮食原则
原则一:清淡的食物有利于肝脏。对待肝炎患者应给以适量的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
原则二:适当的补充一些营养物质,有利于受损器官的恢复。
原则三:饭量适当。秉着"少食多餐"的原则,能减轻肝脏的负担,有助于消化。
原则四:合理选择补品。脾胃虚弱或肝肾阴虚的肝炎患者,适当选择一些补品对疾病的恢复有帮助。
原则五:补充一定的水分和维生素。每日保证生素~C咳毫升的水摄入量,以利小便,促进有害物的代谢。
原则六:应该注意戒烟戒酒。酒的主要成分酒精,对肝脏有直接的损害作用,不利于健康。
原因七: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蔬菜和水果中的各种维生素是肝病康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
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乙肝小三阳患者每毫升血中含有一千万至几亿个成熟乙型肝炎病毒颗粒。极微量的血液进入健康人的皮肤黏膜的破口,就可造成感染。
2、医源性传播:针灸针、口腔器材、内镜等被乙肝病毒污染的医用器材和血源以及血制品,在使用时都有可能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3、性传播:性传播是乙肝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对于易感人群,应该使用避孕套。
4、垂直传播:垂直传播包括母婴传播,父婴传播以及家族性的感染。垂直传播占乙肝传播的70%以上。
5、亲密接触:接吻、牙刷、剃须刀、指甲剪等。推荐:乙肝小三阳传染几率大吗
6、其它途径:文身、文眉、文眼线、文唇线、剃须等,可经破损皮肤感染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