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采菽

2022-06-26 06:51:15 百科资料

《采菽》是一种诗歌,在先秦年代所创,作品出自:【诗经·小雅·鱼藻之什】。

  • 作品名称 采菽
  • 创作年代 先秦
  • 作品出处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
  • 文学体裁 诗歌
  • 读音 cǎi shū

采菽介绍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作品】:采菽

  【内容】:

  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

  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

  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君子来朝,言观其旗。

  其旗淠淠,鸾声嘒嘒,载骖载驷,君子所届。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彼交匪纾,天子所予。

  乐只君子,天子命之,乐只君子,福禄申之。

  维柞之枝,其叶蓬蓬,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

  乐只君子,万福攸同,平平左右,亦是率从。

  泛泛杨舟,绋纚维之,乐只君子,天子葵之。

  乐只君子,福禄膍之,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注释】:

  ⑴菽(shū):大豆。

  ⑵筥(jǔ):亦筐也,方者为筐,圆者为筥。

  ⑶路车:即辂车,古时天子或诸侯所乘。

  ⑷玄衮(ɡǔn):古代上公礼服,毛传:"玄衮,卷龙也。"黼(fǔ):黑白相间的花纹。

  ⑸觱(bì)沸:泉水涌出的样子。槛泉:正向上涌出之泉。

  ⑹淠(pèi)淠:旗帜飘动。

  ⑺鸾:一种铃。嘒(huì)嘒:铃声有节奏。

  ⑻届:到。

  ⑼芾(fú):蔽膝。

  ⑽邪幅:裹腿。

  ⑾彼交:不急不躁。彼,通"匪"。交,通"绞",急。纾:怠慢。

  ⑿只:语助词。

  ⒀申:重复。

  ⒁殿:镇抚。

  ⒂平平:治理。

  ⒃绋(fú):粗大的绳索。纚(lí):系。

  ⒄葵:借为"揆",度量。

  ⒅膍(pí):厚赐。

  ⒆优哉游哉:悠闲自得的样子。

  ⒇戾(lì):安定。

  出自《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词语

  1. 谓采摘豆叶。

  《诗·小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

  2. 喻夺取政权。语本《诗·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郑玄 笺:"藿生原中,非有主也,以喻王位无常家也,勤於德者则得之。"《新唐书·文艺传中·苏源明》:"及 史思明 陷 洛阳 ,有诏幸 东京 ,将亲征。

  源明 因上疏极谏曰:'……方今 河 洛 驿骚,江湖叛换,《诗》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彼 思明 、 楚元 ,皆采菽之人也。陛下何遽轻万乘而速成之邪?'"

鉴赏

  第一章是诸侯上朝之前,身为大夫的作者对周天子可能准备的礼物的猜测。"采菽采菽,筐之筥之",诗人以采菽者连连采菽,用筐用筥盛取不停起兴,整首诗欢快、热烈、隆重的气氛从此定下了基调,读者的情绪也随之进入这一特定场景。"君子来朝,何锡予之?"意思是:诸侯来朝,天子会以什么样的礼物赐予他?诗人是见过大场面的公卿大夫,按照常规,"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四句无疑而问,复沓申述,两次自问自答,进一步渲染气氛,让人感到即将来朝的诸侯声势之隆。

  如果说第一章是诗人虚拟的盛况,那么从第二章开始便进入实景的描绘了。

  第二章是诗人见到的诸侯来朝之时极为壮观的场面。开始两句"觱沸槛泉,言采其芹",用自下而出的槛泉旁必有芹菜可采兴君子来朝之时也有仪从可观,是起兴,也是设喻,黄焯说"槛泉采芹,既为即事之兴,亦即譬喻之兴"(《诗疏平议》),是也。"君子来朝,言观其旗",威仪之现,首先在于队列之前的旗帜,"其旗淠淠,鸾声嘒嘒",远远见到风中旗帜猎猎,更有响声中节的鸾铃之声由远及近,"载骖载驷,君子所届",或驷马或骖乘都井然前行,来朝的诸侯已到眼前。

  第三章全用赋法,铺排诗人近观诸侯朝见天子时的情景。"赤芾在股,邪幅在下。"赤色的护膝,裹腿的斜布是合乎礼仪的装饰,"彼交匪纾"完全是一付雍容典雅的仪态。既有如此声威,进退又合礼仪,天子当然是赏赐有加。"乐只君子,天子命之;乐只君子,福禄申之",四句是诗人所见,也是诗人切合时地的恭维话,并以此引发以下两章。

  第四章是诗作者对来朝诸侯卓著功勋的颂扬。"维柞之枝,其叶蓬蓬"是起兴,用柞枝蓬蓬兴天子拥有天下的繁盛局面和诸侯的非凡功绩。"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平平左右,亦是率从",从天子邦国的镇抚到邻邦属国的治理,竭尽铺排之能事,以此表达对来朝诸侯的无限赞美之情。

  最后一章是大夫美诸侯之辞。前两句"泛泛柏舟,绋纚维之",以大缆绳系住杨木船起兴,并让人联想到诸侯和天子之间的关系是依赖相互间的利益紧紧维系在一起的,诸侯为天子殿国安邦,天子则给诸侯以丰厚的奖赏。"乐只君子,天子葵之;乐只君子,福禄膍之";是其所创功勋的自然结果。"优哉游哉,亦是戾矣",两句对诸侯安居优游之态充满艳羡。

白话翻译

  采大豆呀采大豆,圆篓方筐来装下。君子远道来朝见,天子用啥赏赐他?虽然没啥赐给他,路车一辆四匹马。此外又赐啥东西?黑袍画龙裳绣花。

  泉水沸腾涌向前,采摘芹菜在泉边。君子远道来朝王,车上旌旗已望见。旌旗高高随风展,鸾铃阵阵响不断。驾上三匹四匹马,君子到来气宇轩。

  红色蔽膝围股上,下有绑腿斜着裹。不骄傲也不怠惰,天子给予赏赐多。君子心情多快乐,天子命他作辅佐。君子心情多快乐,神赐福禄无灾祸。

  柞树枝条一丛丛,叶儿繁茂郁葱葱。君子心情多快乐, 镇抚四方立大功。君子心情多快乐,万般福禄都集中。左右臣下也干练,君子命令能遵从。

  杨木船儿水中漂,绳索系住不动摇。君子心情多快乐,天子量才给犒劳。君子心情多快畅,神赐福禄量不少。悠哉游哉度岁月,生活安定多美好。

讲解

  全诗虽时有比兴,但总体上还是用的赋法。从未见君子之思,到远见君子之至,近见君子之仪和最后对君子功绩和福禄的颂扬,可概见赋体端倪。整首诗为读者再现了一幅春秋时代诸侯朝见天子时的历史画卷,"诗,可以观",信矣。

  从诗中所述礼命之隆、职掌之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诸侯来朝之诗,《毛诗序》所谓"刺幽王也,侮慢诸侯。诸侯来朝,不能锡命以礼数征会之,而无信义,君子见微而思古焉",显然是"反经为义","于经无所当"(孔疏)。至于以为此诗成于康王即位抑或宣王中兴之时,虽可备一说,亦皆无实证。从诗作者的语气来看,此诗当是大夫美诸侯之作。

  全诗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诸侯上朝之前,身为大夫的作者对周天子可能准备的礼物的猜测。"采菽采菽,筐之筥之",诗人以采菽者连连采菽,用筐用筥盛取不停起兴,整首诗欢快、热烈、隆重的气氛从此定下了基调,读者的情绪也随之进入这一特定场景。"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诸侯来朝,天子会以什么样的礼物赐予他?诗人显然是见过大场面的公卿大夫,按照常规,"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四句无疑而问,复沓申述,两次自问自答,进一步渲染气氛,让人感到即将来朝的诸侯声势之隆。

  如果说第一章是诗人虚拟的盛况,那么从第二章开始便进入实景的描绘了。

  第二章是诗人见到的诸侯来朝之时极为壮观的场面。开始两句"觱沸槛泉,言采其芹",用自下而出的槛泉旁必有芹菜可采兴君子来朝之时也有仪从可观,是起兴,也是设喻,黄焯说"槛泉采芹,既为即事之兴,亦即譬喻之兴"(《诗疏平议》),是也。"君子来朝,言观其旗",威仪之现,首先在于队列之前的旗帜,"其旗淠淠,鸾声嘒嘒",远远见到风中旗帜猎猎,更有响声中节的鸾铃之声由远及近,"载骖载驷,君子所届",或驷马或骖乘都井然前行,来朝的诸侯已到眼前。

  第三章全用赋法,铺排诗人近观诸侯朝见天子时的情景。"赤芾在股,邪幅在下。"赤色的护膝,裹腿的斜布是合乎礼仪的装饰,"彼交匪纾"完全是一付雍容典雅的仪态。既有如此声威,进退又合礼仪,天子当然是赏赐有加。"乐只君子,天子命之;乐只君子,福禄申之",四句是诗人所见,也是诗人切合时地的恭维话,并以此引发以下两章。

  第四章是诗作者对来朝诸侯卓著功勋的颂扬。"维柞之枝,其叶蓬蓬"是起兴,用柞枝蓬蓬兴天子拥有天下的繁盛局面和诸侯的非凡功绩。"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平平左右,亦是率从",从天子邦国的镇抚到邻邦属国的治理,竭尽铺排之能事,以此表达对来朝诸侯的无限赞美之情。

  最后一章是大夫美诸侯之辞。前两句"泛泛柏舟,绋纚维之",以大缆绳系住杨木船起兴,并让人联想到诸侯和天子之间的关系是依赖相互间的利益紧紧维系在一起的,诸侯为天子殿国安邦,天子则给诸侯以丰厚的奖赏。"乐只君子,天子葵之;乐只君子,福禄膍之";是其所创功勋的自然结果。"优哉游哉,亦是戾矣",两句对诸侯安居优游之态充满艳羡。

  全诗虽时有比兴,但总体上还是用的赋法。从未见君子之思,到远见君子之至,近见君子之仪和最后对君子功绩和福禄的颂扬,可概见赋体端倪。整首诗为我们再现了一幅春秋时代诸侯朝见天子时的历史画卷,"诗,可以观",信矣。 (戴元初)

注释

  1、菽(舒shū):《郑笺》:"菽,大豆也。"

  2、筐:方筐。莒(九jiǔ):圆筐。

  3、君子:《毛传》:"君子,谓诸侯也。"

  4、锡:《通释》:"按锡与赐双声……锡即赐之假借。"

  5、路车:《集传》:"路车,金路以赐同姓,象路以赐异姓也。"

  6、衮(滚gǔn):有卷龙图纹的衣服。黼(辅fǔ):黑白相间礼服。《郑笺》:"玄衮,玄衣而画以卷龙也。" 《集传》:"黼,如斧形,刺于裳也。"

  7、觱(必bì)沸:泉水翻腾貌。《毛传》:"觱沸,泉出貌。槛泉,泉正出貌。"

  8、淠淠(佩pèi)、嘒嘒(会huì):《毛传》:"淠淠,动也。嘒嘒,中节也。"

  9、届:《传疏》:"届者,至也。君子所届者,君子至也。所,语词耳。"

  10、芾(伏fú):《郑笺》:"芾,太古蔽膝之象也。冕服谓之芾,其他服谓之韠(闭bì)。"

  11、邪幅:绑腿。《集传》:"邪幅,逼也。邪缠于足,如今行滕(藤téng),所以束胫,在股下也。"

  12、交:衣领。代指衣服。纾(舒shū):屈曲。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六:"彼交匪纾者,匪交匪纾也;匪交匪纾者,言来朝之君子不侮慢,不怠缓也。"

  13、申:重复。《郑笺》:"天子赐之,神赐福禄申重之,所谓人谋鬼谋也。"

  14、蓬蓬:《毛传》:"蓬蓬,盛貌。"

  15、殿:安抚,镇定。《毛传》:"殿,镇也。"

  16、万福攸(忧yōu)同:《集传》:"为万福之所聚。"

  17、平平(蹁pián):《毛传》:"平平,辩治也。" 《集传》:"左右,诸侯之臣也。"

  18、绋(伏fú):系船的麻绳。纚(黎lí):拉船的竹索。《通释》:"诗以绋纚平列,绋盖以麻为索,纚盖以竹为索。"

  19、葵:估量,度量。《集传》:"葵,揆(奎kuí)也。揆,犹度也。"

  20、膍(皮pí):厚赐。《毛传》:"膍,厚也。"

  21、戾(立lì):止,定。《郑笺》:"戾,止也。诸侯有盛德者,亦优游自安止于是。"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