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鄱阳湖候鸟保护区

2022-07-01 17:13:40 百科资料

鄱阳湖候鸟保护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境内,面积22400公顷,包括大湖池、蚌湖等9个湖泊及周围湖滩草洲。在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西北角,是候鸟理想的越冬地。全区有鸟类258 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9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32种,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全球约95%的白鹤在此越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越冬鸿雁群体所在地。该保护区是世界保护、研究鸟类的重要基地。

  • 中文名 鄱阳湖候鸟保护区
  • 地区 江西
  • 面积 22400公顷
  • 国家 中国

概述

  ​在江西省九江市南部,有一个举世瞩目的“珍禽王国”----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纵横永修、星子、新建等县管辖鄱阳湖内的九个湖泊,总面积为224平方公里。鄱阳湖候鸟保护区位于赣江修水、西河交汇处的鄱阳湖滨,永修县吴城镇附近,候鸟保护区面积约90平方公里,由大湖池、中湖池、沙池、蚌湖等大小10个湖港、湖汊、湖湾组成,春夏洪水时这一带连成一片,冬季枯水时各港、汊、湾便独自成湖。由于水草茂盛,鱼类丰富,气候适宜,无工业污染,从而成为世界候鸟的最大的越冬栖息地。鄱阳湖候鸟主要来自中国青海湖、北大荒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每年秋后,即有大批候鸟到这里越冬。据初步统计,保护区有珍禽异鸟150余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白鹳、黑鹳和白鹤3种,为国家二类保护的有天鹅、灰鹅、白枕鹤、白头鹤3种,为国家二类保护的有天鹅、灰鹅、白枕鹤、白头鹤、鸳鸯、鹈鹕等6种,属国家三类保护的有中华丘沙鸭、班头雁、大鸨等3种,既有越冬候鸟,也有长住珍禽。这里还是野鸭群的乐园。由于近几年采取了保护措施,候鸟数量逐年增多,已大大超过了世界有关候鸟组织公布的世界候鸟存活数。世界鹤类基金会1982年公布世界白鹤总数为820只,而1983年仅吴城镇候鸟保护区就发现白鹤409只。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

  鄱阳湖候鸟保护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部,有一个举世瞩目的“珍禽王国”----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气候

  鄱阳湖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型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干燥寒冷,冬季甚少出现霜冻。1983-1985年永修县录得最低温度为-4.9℃(1985年12月),夏季气温高达30℃以上,水温近似于气温。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降水全年都有,最大的降水量在4?月,但降水分布每年区别很大,年总降水量约为1700毫米。相对湿度颇为稳定,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

  鄱阳湖为多强风地区,特别是湖的北面,由长江经湖口狭窄通道进入鄱阳湖,对风有加速作用。永修县月平均风速为2.4-2.8米/秒。目前尚缺乏风向方面的数据,一般来说,冬季多北风,夏季多南风。冬季下雪不多,雪量仅3-7毫米。

旅游景区

淡水鄱阳湖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水位最高时湖泊约170公里长,最宽处为74公里。形状像一个大葫芦,倒挂在长江南岸。由赣江、抚河、饶河、信江、修河五条主要河流分别从西、南、东南三面供水,然后注入长江。枯水季节,水落滩出,各种形状的湖泊星罗棋布,草地、湿地碧绿一片。1980年建立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面积为35000公顷,1988年建立鄱阳湖候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2400公顷。

鄱阳湖洪期

  鄱阳湖每年洪水期、枯水期水位变化很大,10月~翌年3月水落滩出,鱼、虾、螺、蚌及各种水草丰富,是候鸟越冬栖息的乐园。约有鸟类148种,其中水禽69种,属国家保护的鸟类有20种,主要有白鹤、白头鹤、黑鹳、大鸨、鹈鹕、白琵鹭等濒危物种。建立保护区以来,开展鸟类环志,生态观察、饲养驯化等研究工作,保护管理珍贵鸟类,各种候鸟的数量显著增加。每年冬春季,成群候鸟飞翔,壮丽奇观,受到国际鹤类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重视。

鄱阳湖植被

  鄱阳湖的植被在湖泊中主要水生植物为苦草、眼子菜、绿藻、蓝绿藻,仅有小面积的芦苇。附近山地丘陵植被是以苦槠、丝栗栲、钩栲、甜槠、青冈栎、木菏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天然次生林,此外还有杉、竹混交林;杉、马尾松及阔叶树混交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等。人工林大多为杉、马尾松及其他经济林树种。

  保护区内有9个淡水湖泊及周围沼泽地和湿草地。湖水面积在4-9月的丰水季节为46466公顷,而枯水季节仅为5000公顷。保护区内的低丘冈地海拔为37米,有一些森林、农田和沙山等。保护区外除湖泊外,还有山地丘陵,西北部起伏较大,东部及东北部地形较为平缓,南部则多为坦荡的农田及低丘岗地。鄱阳湖候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湖的西北面,基本处于海拔11-12米之间,地势平坦,西半部受修河水影响,东部受赣江水影响,这两河在吴城镇相汇。吴城是由沉积岩构成的平缓的“小岛”,最高处狮子山高39.6米,地层断裂和河水侵蚀共同作用形成了吴城现在的地貌。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旅游指南

  鄱阳湖可笼统地称之为“吞吐型”湖泊,或者说是“过水型”湖泊,积水面积达16.22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全部面积的9.72%。一般来说,从2月到6月,进湖水量大于出湖水量,从7月达翌年1月,出湖水量大于进湖水量,出湖量取决于五条河(赣江、修河、信江、抚河和饶河)和长江的水位差,最大出湖量为28800立方米/秒,最小的出湖量可以是负数,即长江倒灌,达9450立方米/秒,鄱阳湖平均每年出湖量是1347亿立方米。在水位为21.69米时,鄱阳湖的水而积达3210.22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51.7亿立方米。当水位只有9米时,水而仅216.62平方公里,蓄水量仅4.6亿立方米。鄱阳湖平均每10天更新一次湖水。

水生植被 

  1. 马来眼子菜-苦草群丛

  分布于各湖池水域深处。主要以马来眼子菜、苦草生物量最高。常见的还有黑藻、大茨藻、小茨藻(Naias minor Rll.)、--菜、菹菜、金鱼藻等。本群丛面积最大,生物量高。尤其是马来眼子菜,它的块茎是珍禽白鹤和天鹅的主要饵料。

马来眼子菜

  2.牛毛毡群丛

  本群丛基本上由牛毛毡组成,介入值物除了极少量的水蓼和马来眼子菜外,并无其它植物介入,分布在梅西湖等处。

  3.荻-苔草,马来眼子菜群丛

  本群丛见于蚌湖湖滩与水际文汇处,面积不大,介入植物有水蓼等。其中荻呈片状分布,占主要成份。在荻未占领的区域由苔草和马来眼子菜稀疏覆盖。

主要植物 

  由禾本科,莎草科,眼子菜科,菊科,蓼科,水鳖科组成。据考察,鄱阳湖有102种水生维管束植物(附录1),其中大部分(可能全部)部分布于保护区内。许多种类是全球性广布种类,尚未发现鄱阳湖特有种。

  禾草和芦苇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燃料(区内树木稀少)和造纸原料,也可放牧水牛。禾草是数以万计的白额雁的食物。下列植物的根,根茎,球茎都是白鹤及鸿雁的主要食物:1.苦草 2.马来眼子菜 3.莎草 4.水蓼 5.苔草,蛇含委陵菜是大鸨的重要食物.蔓荆子的球果能入药。

政治经济

资源概况

  鄱阳湖聚集了许多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并保存了一定数目,是保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地方。保护区最为人们熟悉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鸟类,其它动物名录很不完全,甚至根本没有。

  鄱阳湖是白鹤等珍稀水禽及森林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白鹤是中国I级保护动物,野外总数大约为3000只。其中90%在鄱阳湖越冬。白枕鹤为中国II级保护动物,野外大约有5000只左右,其中60%在鄱阳湖越冬。珍贵、濒危鸟类还有白鹳、黑鹳、白鹤、大鸨等国家I级保护动物;斑嘴鹈鹕、白琵鹭、小天鹅、白额雁、黑冠鹃隼、鸢、黑翅鸢、乌雕、凤头鹰、苍鹰、雀鹰、白尾鹞、草原鹞、白头鹞、游隼、红脚隼、燕隼、灰背隼、灰鹤、白枕鹤、花田鸡、小杓鹬、小鸦鹃、蓝翅八色鸫等国家II级保护动物。

鄱阳湖

  甲壳类动物尚未进行研究,但保护区内有三种虾类可供食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此外,还有几种淡水蟹没有经过鉴定,共经济价值大概不大。

渔业整个保护区内都有捕鱼活动

  在夏季,由于水深,捕鱼采用抛网、拖网,也有部分利用鸬鹚。到了秋季水位逐渐下降,人们就开始放水捕鱼。冬天,这些湖水很浅,几乎所有的鱼都被捕尽,也有一些人在湖的四周滩地拥挖黄鳝,而大多数人则是在河里网捕鱼类,也捕大量的虾、贝等。

  从60年代以来,整个鄱阳湖的水产量日渐减少。由于采取了保护措施,1988年渔业产量有所上升:

  时间60年代初 60年代末 70年代末 1988年

  产量(吨) 22670 15400 12720 25000

  保护区内各种捕鱼量也逐年减少,大鱼占的比例从1977年的80%-90%下降到1983年的25%-50%。

割草 

  湖岸高处草洲水草丰富,每年秋末冬初,在保护区内都有人割草作燃料,芦苇作为造纸原料。割草采用手工,用船运载。割草期间人类活动频繁,几乎整个保护区无淹水地区都有人类活动,草洲分给各家各户,每年都在同样的地方。割草时人们在野外搭起临时性的棚子,往往住上数月。

  以前在一些地方种植过芦苇用于造纸,现在仅存180余公顷。收割期与割草期相同,1987年保护区内总的芦苇产量为364吨。

  在春天,人们割足嫩草作为绿肥。估计草洲每公顷产草量为2250-3000公斤。放牧

  保护区周围村庄大约有2500头水牛,冬季几乎所有的水牛都在保护区内放养,夏季涨水季节则在高处放牧,一旦夏末水落时水牛便随湖放养,100-500头的牛群很常见。

家畜 

  保护区周围村庄养猪约5500头,只有很少的猪放养在村庄周围。对保护区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样,当地农民和渔民也养鸭子与鹅,看不出它们暂时对保护区有什么影响。

耕种

  保护区内的大湖池渔场、沙湖渔场以及蚌湖与沙湖之间的草洲,有一些地方被耕作为菜园,其它地方没有耕作。

植树

  保护区范围内,永修县林业局和星子县林业局从1985年开始共种植了1000公顷意大利杨,10年以后可以成材或作为造纸原料。只有海拔17米以上的地方种植杨树才可以成活。1989年蚌湖在海拔14-25米的地方种植的杨树死亡率很高。

采药

  该地区至少有39种药用植物,并且其中18种有经济价值。在梅西湖边的沙山上生长的蔓荆子有退热解毒作用,藜蒿的嫩茎可作蔬菜,带有特殊的芳香味,一般人说叶子可以驱蚊,但由于缺乏加工业,没有被利用。

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保护区周围的作物主要是水稻、西瓜、油菜和-头。本地还有一些小型的人工杉树林和茅竹林。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