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鄂温克族瑟宾节

2022-07-08 15:06:47 百科资料

鄂温克族瑟宾节,流传于黑龙江省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民族乡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瑟宾节是鄂温克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是鄂温克族人的狂欢节,部落里的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相聚在嫩江边的河谷草滩,共度佳节,传统的鄂温克族瑟宾节民俗活动包括:祭祀山神(或敖包),民族歌舞表演,传统竞技,游戏,野餐酒宴,篝火晚会,其风俗形态原始古朴,独具特色。

2011年5月23日,黑龙江省讷河市申报的"鄂温克族瑟宾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Ⅹ-125。

  • 中文名称 鄂温克族瑟宾节
  • 节日时间 每年农历五月中下旬
  •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 流行地区 黑龙江省讷河市
  • 节日起源 祭祀

历史渊源

  历史上,居住在大森林里以打猎为生的鄂温克族先民,每当猎到猛兽后,都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以示庆贺,逐渐形成了一些集体娱乐活动形式,这就是"瑟宾节"的雏形。

  16世纪,随着萨满教在各"乌力楞"(氏族)的普及,鄂温克族人开始信仰能跳神治病的萨满,带有图腾特征的"瑟宾节"也随之消失。

  清朝中叶,随着鄂温克族人由外兴安岭及精奇里江流域南迁,辗转落居嫩江流域及其支流地区,鄂温克族瑟宾节再次进入鄂温克族记忆,并由山神祭祀演变为歌舞、竞技娱乐(赛马、射箭等)、野餐酒宴、篝火晚会等民俗狂欢,通过民俗活动,祈福祝愿。

  在1993年举行的第三届鄂温克族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上,鄂温克族人一致确定每年的公历6月18日为鄂温克族的瑟宾节,"彩虹"歌为鄂温克族瑟宾节的节日歌,象征吉祥、欢乐、和睦、进取的驯鹿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鄂温克族瑟宾节逐渐演变为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欢。

主要活动

  鄂温克族瑟宾节的民俗活动包括祭祀山神、民族歌舞表演、传统竞技、野餐酒宴、篝火晚会等。庆祝活动一开始,人们在村落头领或萨满的主持下,向山神供奉鹿、牛、羊、马奶酒等祭品,以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四季平安。祭祀仪式后,反映鄂温克族民族风貌的"彩虹舞""努日给勒舞""斡日切舞"等舞蹈一一上演,与此同时,赛马、射箭、摔跤、颈力、拔河、抢"枢"等一系列竞技活动也相继展开,接下来是"风味野餐",以烧狍子肉、炖柳蒿芽为主,期间晚辈会向长辈敬献马奶酒,老人则给孩子们分发吉祥礼物,最后的篝火晚会是节日的高潮,来自各村落的男女老少,都会乘着酒兴,围着篝火跳起篝火舞(又叫圈舞),极尽狂欢,直到次日黎明才会尽兴而归。

文化特征

  • 民族复合特征

  鄂温克族瑟宾节鄂温克族众多节日之大成,包容了社会历史、衣食住行、行为规范,审美理念、人文艺术等广阔领域,是一部原生态的民族立体画卷。

  • 原始崇拜特征

  作为北方游猎渔猎民族节日的典型代表,鄂温克族瑟宾节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质,从熊图腾到接受萨满教的多方崇拜,崇尚万物有灵的理念,都是节日蒙上了一层原始神秘的宗教色彩。

  • 民族民俗特征

  鄂温克族瑟宾节是鄂温克族的独有的,体现了鄂温克族社会历史、民族性格、人文精神、风尚道德,成为了鄂温克族特有的文化传统。

  • 活态传承特征

  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传承,活态传承就成了鄂温克族瑟宾节的重要特征,由各个形象立体的民俗内容共同构成节日基本形态,即口耳相传,肢体相传。

  • 娱乐狂欢特征

  娱神娱人,庆祝狂欢,在鄂温克族瑟宾节集中体现的尤其充分,无论是努日格勒等歌舞,还是赛马等活动,亦或是通宵达旦的篝火晚会,都把狂欢的民俗气氛演绎到了极致,是鄂温克族人亲近自然、追怀历史、享受生活、宣泄情绪的载体。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 文明价值

  鄂温克族瑟宾节经历了由森林原始游猎部落向山下渔猎、农耕文明过渡的发展历程,具有比较明显的农业文明特点。

  鄂温克族瑟宾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承载了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是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方面的一大贡献,鄂温克族瑟宾节已成为鄂温克族标志性的复合文化符号,是了解和研究鄂温克民族性格、人文精神的主要窗口,鄂温克族瑟宾节的一些内容,在历史上受萨满教的影响,蒙上了一层原始神秘的宗教色彩,北方渔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被逐渐仪式化,构成了东北渔猎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

  • 人类学、民族学价值

  产生于原始图腾的鄂温克族瑟宾节,其核心理念是敬畏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节令形态从氏族、部落到整个族群,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承载了许多重大历史信息和原始记忆,是鄂温克族历史发展进程的活态见证。

  • 文化价值

  鄂温克族瑟宾节作为鄂温克族标志性的复合文化符号,几乎涵盖了原始图腾、风情民俗、人文价值取向、社会风俗、艺术审美等各个领域堪称鄂温克族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

  • 研究价值

  鄂温克族瑟宾节内容形态说明,鄂温克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把自己的劳动方式、生活愿景、思想感情、精神寄托等通过约定俗称的节日记录下来,表现了乐观强悍的民族性格、古朴原生的人文精神,所以说,鄂温克族瑟宾节是了解和研究鄂温克族人文历史的主要窗口。

  • 地域风情价值

  鄂温克族瑟宾节历史上受萨满教的影响,蒙上了一层原始神秘的宗教色彩,北方渔猎民族的生活方式被逐渐仪式化,构成了东北渔猎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展现了这个民族古老的古朴绚丽的文化风姿和顽强蓬勃的活力与生机。

传承状况

  讷河市鄂温克族处于农业区,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汉化现象比较明显,鄂温克族的内容和特征流失严重,一些传统节项目如山神、敖包祭祀、萨满歌舞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被取缔,节日的民族民俗特色,受现代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生存处境堪忧。

保护措施

  讷河市每年组织举办一次瑟宾节,还原渔猎生活元素,强化民族节日特点,以恢复和丰富鄂温克族传统节日内涵。非遗部门定了五年保护计划与方案。逐步建立和完善保护机制。隹进节日活态保护与传承。筹集活动经费。保证计划措施落实通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保护意识。通过书刊、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推介,系统整理、深入研究。

  2011年,成立了"兴旺鄂温克瑟宾节保护传承理事会",晁广成、涂亚君先后为带头人,形成了以涂江亭、涂继承、涂玉芝、涂宝柱等20多人为主体的传承人群体,理事会通过民间运作方式,保持长效机制。

  2012年,根据文化部十二五非遗保护计划纲要要求,鄂温克族瑟宾节保护工作进入保护传承新阶段,讷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依据国家级非遗保护工作细则制定了任务书,还建立了完整的非遗档案体系,文字、图片、音像三位一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据库。

  2017年3月,讷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版了《鄂温克族瑟宾节保护全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讷河市文化馆获得"鄂温克族瑟宾节"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1994年6月18日,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在巴彦胡硕敖包山,召开了首届"瑟宾"节庆祝活动,l000余人参加了活动。庆祝会上,表演了鄂温克族"彩虹"集体舞,中老年"努日给勒"舞,辉苏木牧民表演了"斡日切"舞(天鹅舞)等等。庆祝会上还进行了赛马、摔跤、颈力、腕力、拉棍、拔河、跳棋、象棋等竞赛。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